《大越史记全书》所记“鲳(鱼公)鱼”和“鯸鱼”考释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古代汉文史书和文献中,常有文人雅士借用与越南语读音相同或相似的汉字对越南某些特有地名或物名进行注音,以保持其越语读音的措词现象。这些用中文注音的越语特有名词往往不能按中文字面进行理解。《大越史记全书》所记“鲳(鱼公)鱼”和“鯸鱼”即其中的一个例子。从历史语言学、音韵学、中国南方方言与越南语的关系等方面对该词进行考释,结果显示:就词义而言“鲳(鱼公)鱼”和“鯸鱼”即今日越南语之江豚或海豚;就语音而言,“鯸”有两个汉越音“hau”和“heo”,前者源于“”的古汉语读音,后者则源于客家方言“鯸”的读音。
其他文献
2015年9月18日,在2015年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百强报刊”名单,99种报纸、100种社科期刊、100种科技期刊入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继2013年入选中国“百强报刊”之后再次获得此殊荣,是2015年广西入选的三家报刊之一(《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入选“百强报纸”);
达地乡水族传统文化中有关“水”的地方性知识,表现为当地人对于水资源认知和合理利用的“集体意识”,在自然灾害中,曾是水族居民防灾抗旱的有效工具。然而,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这些有效贯联文化与生境的地方性知识,此时正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危机。地方性知识的散失已经成为自然灾害发生中,社区的又一重脆弱性表现。对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生态适应和保护有关的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和推广,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末普京接过总统接力棒的那一天开始,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重新崛起。经过两任期的努力,普京把俄罗斯从积债累累、沉疴深重、病入膏肓的困境中慢慢拖离出来,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俄罗斯是如何重新站起来的?普京通过哪些途径使俄罗斯重返世界大国之列?
学科人才建设不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而应是围绕学科建设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群体协同发展的过程。学科人才内涵建设要从制度建设、系统规划、协同创新的角度,营造适宜学科人才群体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学科人才建设立体层进结构、建设助力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高校智库,以实现学科发展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2013年研究生学位授予数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广西授予研究生学位的12个学科门类(军事学学科除外)的结构变化情况及存在问题,认为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应积极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加强学科规划与指导,优化学科类型和层次结构,增强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期刊
2014年12月20日,中国边疆与跨国民族研究研讨会暨“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开题会对“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项目的方案设计、规划和实施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计划,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利用对全国4个城市1 014名在职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回答城乡背景是否影响到在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城乡背景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行业和单位隔离,影响大学毕业生的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和“单位与福利”满意度,但对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工作过程、职业发展以及总体工作满意度并无明显影响。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部分指标上不如城镇大学毕业生。
从时间、空间、仪式、信仰、宗教权威、参与人员等六要素考察左村祭祖仪式的变迁。认为在黄土高坡这一古老地域文化的浸染下,左村的祭祖仪式虽然在流动性愈加强烈的社会中有一些形式上的适应性调整,但是仪式中所强调的血缘关系以及对祖先的崇敬始终在族人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家族为主办单位的祭祖以形式之变为主,在信仰观念上仍以尊崇祖先为主导。同时,祭祖强调人伦道德,恢复的是做人的底线,这也是在相对失范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的“补救”措施。
基于对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研究来探讨地方高校如何推动区域软实力发展,并提出建立开放交流的合作机制、构建地方高校文化的整合机制、实现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有效途径和策略。认为地方高校是生产知识和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更好适应区域社会的发展需求,地方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