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追求理想的“致用”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神奇,谈“致用”,师生神奇“同心”:教学若不围绕考点展开,即是对生命的辜负;课程不指向语用,就是脱离生活的落伍;中高考无人问鼎重点中学或大学,就免谈品牌……
   吊诡的是,这种念兹在兹的致用,常常出现颇为反讽的结果:教学沦为知识售卖、机械操练,人性的温度没了;课程的生活指向有了,师生的文化关怀、世界眼光消失了;学生进入理想学府,却并不感恩,学科之爱、社会之爱、自然之爱也逐渐沦丧了……
   这还是健康、暖心的致用观吗?理想的致用,到底应是什么样?其实,回望历史,回归常识,答案不难找到。
   “致用”出自《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指精研事物道理,进入神妙境界,才能使学识得到有效使用。这已喻示:理想致用,应是实用和虚用的统一。基于此,便不难理解古人追求“知言”实用价值时,为何要一个劲儿地“善养吾浩然之气”了。古人设“六艺”之学,既以射、御、书、数应对外部世界的需求,也以礼、乐顺应人内部的需要。古希腊的柏拉图明确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而非一味发挥知识的实用价值;古罗马的昆体良也一直认为:精于雄辩的前提是“善良”。因此,追求实用必须注意知情意素养的浑然培育,以虚统实,虚实相生,致用才会走向完美之境。
   沿此逻辑出发,理想致用亦应是小用与大用的统一。人不能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满足一己之小用、私用,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的大用、公用统统弃之不顾。要知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追求“立言”之不朽,还应牢记更神圣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乎此,教育还会病态地将教学与房子、车子、票子紧紧捆绑在一起,甚至吼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吗?
   理想的致用,还应是专用与泛用的统一。“定位准确,心无旁骛”“考什么,教什么”等所谓的成功学,以及打着“科学”旗帜的众多指标化考核,表面上是追求专用的有效化,但是离开泛用的滋养,专用又能行走多远呢?泛用不是要弱化专用,而是追求用的共生共荣,各美其美。这方面,“君子不器”说已显示了超越千年的智慧——不是不成器,亦非成为某种器,而是执一御万,成为无数器,实现专才与通才的完美统一。
   总之,理想致用,不但应需,而且应性;不但惠己惠家,而且泽及他人、社会和自然;不僅瞩目当下,更指向未来。这才是教育的常识,也是教育的初心,值得永远坚守和追求。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摘 要】山西作为古代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其古代匾额留存极其丰富。以实地考察所得数据、图像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对山西境内现存古代匾额的分布规律、书法风格、文化内涵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得出了山西现存古代匾额具有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书体种类多样、书法风格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等特征。  【关键词】山西匾额;分布情况;书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期刊
期刊
【摘 要】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最有生命力的载体,而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生活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如何有效、扎实地开展书法教育,让学生从小喜欢写字、喜欢书法、热爱书法文化,值得每一位书法教师深入研究。结合多年书法教育实践,客观而深入地分析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见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的意义;书法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摘 要】教师以软笔书法中的主笔“横”笔画教学为实例,阐释课例选材与教学重难点设计,可基于教学导入、教学过程与拓展练习环节进行课例实施过程的分析,从中挖掘出书法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要素,并围绕课程资源整合、课程类型细分、教学方法创新三个层面探讨课例对于书法课程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软笔书法;课例分析;认知主义;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
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要让他们基于单元板块在基础能力上都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递进式的学习活动设计,通过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整体架构英语素养的需要,也能让他们的思维逐步向纵深漫溯。
期刊
20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翰墨润童心,永远跟党走”常州市第二届青少年书法大会暨“上已书兰亭·文韵传千年”钟楼区第二届书法节启动仪式在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江苏省常州市文明办、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美德基金会主办,由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分公司、钟楼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钟楼区教育局、常州市青少年美育创研中心、常州市青少年艺术协会协办。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推动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共识,我想莫过于:没有教师发展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高质量。然而,无论是从哲学的思考还是从实践的视角,我们也必须承认,某种意义上说,最大的共识其实也正揭示了最大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20年6月启动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目前已形成《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并开展乡村社区生活圈试点实践。本年度将结合导则编制与试点工作,举办系列专题讨论会,邀请各界专家共绘乡村未来发展蓝图。2021年5月8日和6月11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系列之“自然生态场景”和“创新生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