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资源应用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应地,教育资源建设无论从内容层面、技术层面,还是应用设计层面,较之几年前,均有明显进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理性化和科学化,资源的后期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关键。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历程的脉络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未来走向的分析。
  
  一、早期的CAI资源形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微型计算机迅速推广并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有了初步的萌芽。1986~199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力量开发教育软件(主要以个别指导、操练型及课堂演示型软件为主),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二是对教育软件开发进行引导,制定《教育软件评审标准》。在1987年,全国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评审委员会从全国征集的优秀教育软件中,共评审通过了150多个教育软件,成为当时CAI的主要资源。
  回顾这一教育资源建设时期,虽然教育软件涉及中小学大多数学科,但由于只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进行,没有在教育领域大量普及,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下,所设计出的教育软件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现象严重。因此,这一阶段只能理解为早期的CAI实验研究阶段,此时的教育软件只能包含少量的素材资源,尚未形成“库”的概念。
  
  二、资源建设相关政策及技术标准的发展
  
  据调查,早在1998年,广东就有学校开发教育资源库。1999~2000年间,广东南海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化资源开发实验研究,并开发完成了一整套完整体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这应该是国内较早资源开发的雏形了。
  2000年初,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正式立项。为了规范资源属性描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000年5月,侧重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以及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正式推出。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号角。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其中,资源建设作为“校校通”工程的一部分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00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原则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教育资源建设也作为校园网建设的内容之一被提及。
  2002年,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向规范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出台。该标准体系共包括三个与资源建设相关的规范,分别为《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和《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
  2003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教育部门将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做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建设再次被单独强调。
  2003年9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多种基于卫星传送的、以优秀课堂实录和视频素材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在农村及不发达的中小城市获得广泛应用。
  2006年,《863课题指南》中明确提出了针对“能够支持网络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共享运行”的研究课题。网络资源整合应用和共享成为关注的焦点。
  2006年4月,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国家图书馆等六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公益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G12A),旨在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提供开放的远程协同教学的基础支撑。
  据计世资讯分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然是2007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特点之一。
  
  三、企业资源库产品快速发展
  
  2000年后,由于市场需求与政策鼓励,教育信息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很多公司开始专门从事教育资源库的项目开发。比较典型的是2000年10月,K12教育网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以企业为代表的大型素材类资源库——“K12教育资源库”。此后,中教育星、科利华、中基网、国之源、清华同方、同方思科、翰林汇、百年树人、浙大网络、腾图等众多公司在市场上相继推出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资源产品。中央电化教育馆也在此期间推出了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库。这个时期的产品开发把资源库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2001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向社会与教育各界征集教育资源并进行评审,推出了第一批教育资源库推荐产品。
  从2002年开始,以各类企业为后台技术支撑的分布式资源建设平台逐步在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K12在福建泉州的区域资源建设模式、同方思科在烟台的企业分布式资源平台应用模式、国之源在上海浦东的定向开发实验模式等应用模式相继面市,并在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整个“十五”规划期间,各类企业资源库产品层出不穷。除教学素材库外,电子图书与期刊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主题网站资源、专业培训资源等陆续面市。典型的有清华同方推出的期刊库(CNKI)和课程整合电子期刊光盘、中文在线和方正推出的数字图书馆、京文公司推出的Discovery探知学堂教育视频资源库、南京金华科推出的数理平台与资源备课平台、金洪恩推出的英语家教系列多媒体软件、北京瑞和科源推出的试题库与管理平台、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推出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等。
  总之,企业开发的资源产品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资源类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基于市场化竞争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教育信息化发展在企业产品的应用中无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四、政府资金投入的资源建设运营模式
  
  2005年,采取“北京市财政拨专款、北京市教委提供商务平台、多方资源供给”运营思路的北京教育资源网(www.edures.bjedu.cn)正式上线。它广泛吸纳了各区县、教育学院、各家公司和教师自己开发的资源,并根据每条资源的定价,由北京市教委把财政拨款“划整为零”为其付费。教师可凭免费发放的点卡下载、使用各家资源。其目的是改变教育资源的消费模式,将原先财政集中购买或开发资源库的钱,为那些教师认为实用、好用的资源付费,其教育资源的建设与运营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教育资源超市”。本刊在2005年第10期曾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在上海,为配合“二期课改”的进行,同样是市财政买单的上海教育资源库(www.sherc.net)也于2005年正式开通。教师凭“上海教育资源卡”享受上海教育资源库提供的全部服务内容,实现了上海市全部教育单位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同时,每年用于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平台维护与服务的大量资金完全由上海市教委承担。
  
  五、资源建设思路的脉络分析
  
  笔者认为,若单纯从资源建设的内容层面研究,有三个重要发展时期:一为“素材资源库”建设阶段。资源内容主要表现为以教师备课为主体所用的各类文档素材。二为“教学资源库”建设阶段。资源内容主要表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结合设计思想,既包括素材资源库,也容纳了网络课程、数字图书、教学案例、电子期刊、研究性主题资源、专题学习资源等涉及教与学的多种资源。除此之外,备课工具、教学工具等均成为第二阶段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之一。三为广义上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阶段。包括信息资源、素材资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多种综合性的内容建设。准确地说,此阶段不仅关注资源内容本身,更多地侧重于开发和使用资源的人的层面,强调以人为主的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南京小学生网上作文(www.wszw.com)即为一个基于人文氛围的专题资源网站。这一阶段也包含以网络课程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创作工具、资源运营环境、资源建设评价与奖励机制等相关内容。
  从资源建设的模式来看,资源建设也经历着从素材资源库向工具软件资源库建设的升级,从静态资源到动态资源的转变。如以苏州金陵、浙江海盐、山东淄博、广东天河为代表的四大“Blog家园”。这种基于Web2.0应用的虚拟社区资源一时成为全国基础教育“智慧资源”的一道风景。
  从技术发展层面来看,资源建设也有几代的转换历程:第一代是单机、单用户的C/S结构资源库管理系统;第二代是单机、多用户的B/S结构资源库管理系统;第三代是基于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和网格应用的资源系统;第四代是提供开放性教育资源库框架,提供资源库异构检索,实现资源库互操作的基于中间件应用的资源应用系统。
  从企业资源产品的表现形式来看,资源库经历了资源库产品开发、资源库项目定制、分布式资源库应用、资源库在线服务等多种模式的商业运作。
其他文献
等位时间:平均在15-30分钟  排队探访的第四家餐厅是位于蓝色港湾的饭前饭后。这家餐厅在京城一共五家,蓝色港湾店算是其中一家颇聚人气的分店。进入店面大家会立刻被它别具匠心的装修风格所感染,舒适的皮色双人沙发,贴满马赛克的地面和石柱,还有餐厅中四处可见的自培绿植番薯等都是餐厅员工在精心呵护,充溢着满满的台湾生活气息。大厅中硕大的鱼缸里游动着来自台湾的“财神”血鹦鹉为餐厅增加了点点活跃的气氛,也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