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记忆之外,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就连“爱”与“和平”(这样的“普世价值”),亦不例外。
李安新作TakingWoodstock在香港上映当天,李安莅临香港大学演讲,我因有事无法前往,无法求证他这次拍摄Woodstock是否真的意在向Woodstock音乐节40周年致敬。从后来的报纸报道看,李安并没有过多谈到音乐节本身,而只是称之为“自己的一段特别回忆”。
几乎所有想去影院欣赏一场重现甚或打算“亲历”一遍Woodstock的观众,大多失望而归。电影的镜头的确是写实的,但基本未曾对准Woodstock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主角Elliot在“石墙之乱”后的尴尬生活处境,是他那待人待己都无比刻薄的母亲,是遭受价值观冲击的小镇居民,是蜂拥而至的嬉皮士们。在这些无比细微的镜头之下,你会发现李安长期关注的同性恋题材(从《喜宴》到《断臂山》)依旧穿插其中,而他早期作品中重点处理的代际关系(生活三部曲)亦反复浮现。某种程度上,李安依旧是那个李安。
李安毕竟是那个李安。也许是出于对艺术史和音乐的兴趣,即便是在电影中,我也会偶尔停下脚步,不再追随镜头的脚步,驻足于某个镜头的瞬间,或是转而在某段旋律中陷入回忆。尽管更多地偏爱李安早期的作品,但《断臂山》中的画面与音乐之美的确令人震撼,这次李安对于配乐的选择依然出彩,可相比之下,影片中三人磕药后的场景渲染却近乎神来之笔——李安先是以鲜亮的色彩营造出维也纳分离派作品的斑斓与绚丽,随后这一原本属于三人之间的斑斓与绚丽在一阵奔跑与嬉戏之后竟渐渐融入整个音乐节的无垠空间。所有的事物都在音乐的催化之下开始变形,旋转;亮丽的灯火升腾为天际的群星,当紫色最终变得充盈,那最终呈现出的银河般的意象似乎是在宣告:此时此刻,这里才是宇宙的中心。
繁华易逝,好景难存。即便是当年的Woodstock,所成就的亦不过是三天的“爱与和平”。三日之后,生活还当继续——返工的返工,上路的上路;钱虽然是身外之物,人却不得不去追逐。只是,“爱”与“和平”这两个词汇竟是承载了如此多的美好期望与想象,以至于人们不愿看到它们仅有三天的保质期,而希望它们可以长久留驻在生活当中。于是,我们看到了种种对Woodstock的向往与推崇,我们看到诸多对Woodstock的想象与哀悼。但不管愿景如何美好,我们却依然必须直面Woodstock已死的现状。对于国人而言,Woodstock早已沦为一种想象的符号;对于西方人而言则是现实中一种赤裸裸的消费。在这一点上,我无疑是同意诗人廖伟棠的。但与此同时,我却并不赞同他对当初参加Woodstock的那40万人的指责。换言之,我并不认为:剪去长发,去到硅谷或华尔街上班是一种需要受到指责的对自我的背叛。相反,我们更应该由此看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或者福柯所说的权力的收编能力是多么地无孔不入与强大。任何打算选择反抗立场的人,恐怕都需要自问:自己是否足够清醒,足够坚韧。
无论是当年的Woodstock还是眼下的李安电影,在我看来并非毫无价值可言。也许,它们无力改变历史的路径,但却作为历史的一个事件已足够引人注目;也许它们无力对所有人产生影响,但却足以(至少部分地)改变部分人的部分人生。显然,在这一点上,我赞成本雅明的看法:人们终究无法重历历史,而只能将之与个人记忆相连。
在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当中,金城武曾说过这样一句台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事实证明,除了记忆之外,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就连“爱”与“和平”(这样的“普世价值”),亦不例外。
李安新作TakingWoodstock在香港上映当天,李安莅临香港大学演讲,我因有事无法前往,无法求证他这次拍摄Woodstock是否真的意在向Woodstock音乐节40周年致敬。从后来的报纸报道看,李安并没有过多谈到音乐节本身,而只是称之为“自己的一段特别回忆”。
几乎所有想去影院欣赏一场重现甚或打算“亲历”一遍Woodstock的观众,大多失望而归。电影的镜头的确是写实的,但基本未曾对准Woodstock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主角Elliot在“石墙之乱”后的尴尬生活处境,是他那待人待己都无比刻薄的母亲,是遭受价值观冲击的小镇居民,是蜂拥而至的嬉皮士们。在这些无比细微的镜头之下,你会发现李安长期关注的同性恋题材(从《喜宴》到《断臂山》)依旧穿插其中,而他早期作品中重点处理的代际关系(生活三部曲)亦反复浮现。某种程度上,李安依旧是那个李安。
李安毕竟是那个李安。也许是出于对艺术史和音乐的兴趣,即便是在电影中,我也会偶尔停下脚步,不再追随镜头的脚步,驻足于某个镜头的瞬间,或是转而在某段旋律中陷入回忆。尽管更多地偏爱李安早期的作品,但《断臂山》中的画面与音乐之美的确令人震撼,这次李安对于配乐的选择依然出彩,可相比之下,影片中三人磕药后的场景渲染却近乎神来之笔——李安先是以鲜亮的色彩营造出维也纳分离派作品的斑斓与绚丽,随后这一原本属于三人之间的斑斓与绚丽在一阵奔跑与嬉戏之后竟渐渐融入整个音乐节的无垠空间。所有的事物都在音乐的催化之下开始变形,旋转;亮丽的灯火升腾为天际的群星,当紫色最终变得充盈,那最终呈现出的银河般的意象似乎是在宣告:此时此刻,这里才是宇宙的中心。
繁华易逝,好景难存。即便是当年的Woodstock,所成就的亦不过是三天的“爱与和平”。三日之后,生活还当继续——返工的返工,上路的上路;钱虽然是身外之物,人却不得不去追逐。只是,“爱”与“和平”这两个词汇竟是承载了如此多的美好期望与想象,以至于人们不愿看到它们仅有三天的保质期,而希望它们可以长久留驻在生活当中。于是,我们看到了种种对Woodstock的向往与推崇,我们看到诸多对Woodstock的想象与哀悼。但不管愿景如何美好,我们却依然必须直面Woodstock已死的现状。对于国人而言,Woodstock早已沦为一种想象的符号;对于西方人而言则是现实中一种赤裸裸的消费。在这一点上,我无疑是同意诗人廖伟棠的。但与此同时,我却并不赞同他对当初参加Woodstock的那40万人的指责。换言之,我并不认为:剪去长发,去到硅谷或华尔街上班是一种需要受到指责的对自我的背叛。相反,我们更应该由此看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或者福柯所说的权力的收编能力是多么地无孔不入与强大。任何打算选择反抗立场的人,恐怕都需要自问:自己是否足够清醒,足够坚韧。
无论是当年的Woodstock还是眼下的李安电影,在我看来并非毫无价值可言。也许,它们无力改变历史的路径,但却作为历史的一个事件已足够引人注目;也许它们无力对所有人产生影响,但却足以(至少部分地)改变部分人的部分人生。显然,在这一点上,我赞成本雅明的看法:人们终究无法重历历史,而只能将之与个人记忆相连。
在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当中,金城武曾说过这样一句台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事实证明,除了记忆之外,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就连“爱”与“和平”(这样的“普世价值”),亦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