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未曾着墨处 适当补白意万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n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精挑细选的短小精美的文学作品。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在似乎无物的水面之下,蕴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就是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究与填补空白来发现和阐释藏匿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与技巧的过程。如此的课堂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如饮甘醇,久而弥笃。那如何补白更具教育艺术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现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的教学,谈几点感受。
  一、图文并茂添情境,真情流露自丰盈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仅仅和学生“说文解字”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给文字配上图形,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自然地流露,在观察的过程中想象和思维得以放飞,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课堂充盈着语文味。
  【教学片断1】
  课文中对“做风筝”的过程,只用了寥寥几字“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风筝制作经验的匮乏,势必情感上一片空白。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制作风筝的过程展示出来:“几个小学生,把细苇弯一弯、折几折,用丝线扎一扎,做好骨架,再小心地糊上纸,最后画上漂亮的图案,蜻蜓、老鹰、燕子、鲤鱼、蝴蝶……个个栩栩如生!”
  接着采访学生:如果你是那几个小孩其中的一个,想想你的心里在想什么,是怎样的心情。(风筝飞上天、和白云握握手、和小鸟说说话、与太阳公公问声好、让风筝把我带上天……)
  这些感受恰是文中所述:“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同时加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变得更为真实与丰富。
  正是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绿意葱茏的真实情境,让课堂教学达到了“情到深处自然鸣”的美好境界。
  2.细读慢品巧补白,润物无声汇精彩
  对短文的教学、品析应重在感悟与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总有一些看似轻描淡写,但却值得细读慢品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体会人物的感情。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片断2】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有这样一句:“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只觉得是村里人的夸奖,多读几遍,发现这句话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笔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我便进行这样的设计:
  师:你听,村里人看见了在怎样说?
  (学生加词读村里人的话,读出了惊讶、自豪、羡慕、高兴、赞叹……)
  师:连村里的大人都羡慕了。(问一个学生:你心里特——)
  生:高兴、激动、自豪……
  (相机板书:快活)
  师: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屏显句式填空:风筝飞起来了,______也飞起来了!)
  生1: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生2: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三、顺势而为追问题,意味深长境无边
  语文课堂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自己的感受。对文中本来就留有想象空间的地方,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充分地发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片断3】
  课文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了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一个省略号,内涵极为丰富。讲到这里,笔者追加了一个问题:
  “你猜——风筝找到了吗?”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也许找到了,这时大家会怎样?也许没找到,小伙伴们又会怎么办?找风筝的焦急、失望、期待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每个孩子的肺腑,让他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所得到的答案和感悟自然是没有边界的,在学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他们得到更多,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总的来说,《风筝》这一课,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叙述层次清晰,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笔者通过多处恰到好处的补白,顺利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并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情感发展了,智慧碰撞了,这样的课堂是丰满的。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中融入文学名著,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而教材中呈现的文学名著是节选或改编的版本,用有限的篇幅展现名著浩瀚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人文寓意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品味到名著的原汁原味呢?笔者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三打白骨精》为例,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探究策略。  一、一课一书,超越文本解深意  名著用一本书来展现一段历史、一个
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从思想品德到科学知识,从课件辅助到声、光、电的随意“袭击”,什么都可以在语文课上插一脚。语文成了一门“四不像”的学科。似乎只要学好了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在不经意间悄悄消退,导致语文教学“无味”“混味”,甚至“串味”。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笔者结合多
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让书声琅琅重现课堂。但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教师随意地采用朗读形式,导致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积累、有感悟、有发展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辩证把握“读”的多样性,将书声琅琅与默读静思有机结合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从始至终热热闹闹,但学生并没有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僵硬和机械,自主性和趣味性薄弱,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力。笔者认为,这种机械的教学形式,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还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性和乏味性,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游戏是小学生最好的伙伴,是激发兴趣的源泉,我们不该剥夺他们玩游戏的权利。因此,我们不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游戏,从有
《尊严》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耐人寻味,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绘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借助语文教学最朴实的手段,如找一找、想一想、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来把握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自由表达理解尊严,与学生沟通情感认同尊严,课尾引导拓展升华尊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  “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
近几年,著名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老师提出了“文化语文”的主张,强调以民族语文为核心,多元文化和儿童文化为语境,追求语文的情调性灵,强调儿童的精神关怀和智慧生长,在小语界独树一帜。在江苏省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活动中,她为来自祖国各地的数百名教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苏教版国标本四上第12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他们走进母语的灌木林,吮吸母语甜美的乳汁,捕捉神话的哲学气质,整节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
写作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也就是小学生自我的存在。如今在作文教学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过于注重技巧,过于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忽略了习作的本质。过于强调“术”,忽略作文教学应有的“道”,这本末倒置了。真正的作文教学,除了语言技巧的表达,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积淀,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自我表达,它强调的是厚积薄发。那么,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