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中脊赤狐热液区热液产物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sarahluck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狐热液区是2019年中国在南大西洋中脊23.7°S发现的一个位于拆离断层上盘的热液区.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TerraSpec?Halo矿物鉴别仪和XRD粉晶衍射仪,对该区热液产物进行了矿物学和矿物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赤狐热液区热液产物可分为硅质硫化物、硅质矿化角砾岩和碳酸盐质矿化角砾岩.这些产物均由不等量蚀变岩石碎屑、团块状硫化物角砾、细粒浸染状硫化物以及硅质和碳酸盐质胶结基质组成.团块状硫化物与细粒浸染状硫化物之间在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上的差异指示该热液区可能经历了多个喷发周期,蚀变岩石碎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指示该热液区除了基性源岩外,还可能受到超基性源岩影响.
其他文献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与毕业要求的教学前端分析,建构“学教评产”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安排与优化教学评价,对“化学游戏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并从学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满意度等3个方面评价教学成效.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取得较高的学生满意度.
设计了一个综合性仪器分析实验: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及应用.实验内容包括微孔有机聚合物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红外光谱表征、固相微萃取实验条件优化和气相色谱测定有机氯农药含量等4个部分.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仪器分析实验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分离富集技术的了解,巩固了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中的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相关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仪器分析操作流程,形成综合性思维能力.
针对伏打电堆中产生的电是源于2种不同金属的相互接触还是源于化学反应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分别提出了“接触说”和“化学说”2种理论,2种理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争论至融合.通过对这段化学史的回顾,结合现代理论,有利于深入理解电化学主题及其相关核心概念.
完成了医药类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根皮苷B-Z振荡电化学指纹图谱”的设计,简述了医药类院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思路.建立了教学实验标准操作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所得B-Z振荡电化学指纹图谱稳定清晰,重现性好,特异性强;处理得到的特征参数可用于定性、定量分析.并探究了实验温度、根皮苷浓度对B-Z振荡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实验数据对Arrhenius方程拟合良好;根皮苷浓度低于0.4 mmol/L时可用本操作进行定量分析,高于0.4 mmol/L时可观察到停振现象.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夏秋季水团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为30.0~31.2?℃,最高温度位于中沙海台区域;表层盐度为33.6~34.1?PSU,最高盐度分布在西北部东岛海域附近;底层温度1~25?℃,盐度34.1~35.2?PSU,最高盐度分布在工区东南角.总体上,研究区水团温盐结构表现为表层高温低盐、底层低温高盐的特征,混合层深度为20~90?m.研究区表、中、底层水体垂向流速各不相同,流速为0.01~0.22?m/s.根据FVCOM模型分析了调查区温度、盐度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
对有关金属性的几个标度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一种适用性更广的电负性标度;辨析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的概念,从而明确学生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最元素的认知.同时对高中人教版必修1中元素周期律和碱金属的教学提出建议.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于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物大量沉积于南海深海,显著提高了南海沉积速率,同时稀释了沉积物中生源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对火山爆发前后同期南海中部深海沉降颗粒物开展研究发现,火山爆发次年同期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以及生物硅通量明显增加,而硅藻及其他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和通量均显著降低,其中硅藻相对丰度
涨潮槽是全球河口普遍存在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动力沉积过程直接关乎河口涨潮槽冲淤稳定.但因径、潮流耦合及高强度人类活动,当前世界大部分河口涨潮槽动力沉积已发生迅速变化,进而引起河槽萎缩.基于此,以2020年6月在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采集的大范围表层沉积物样品为基础,利用样品的粒径数据并借助经验正交函数(EOF)开展新桥水道表层沉积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桥水道可分为3个沉积区,其中新桥水道上游河段沉积物主要由粉砂质砂和黏土质粉砂组成,沉积物分选较差;新桥水道中游河段沉积物由砂组成
对南海中沙群岛海域23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以探讨研究区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和输运趋势.根据Folk沉积物命名法,将研究区沉积物划分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等6种类型,以砂质泥和泥为主,粒径较粗、分选较好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中沙台地海域.通过对组分含量、粒度参数和水深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考虑沉积物来源和海底地形地貌的影响,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沉积区:台地区、台地阶地区、台地周缘斜坡区、海槽海岭区和深海盆地区.结合沉积环境分区进行了粒径趋势分析,研究显示,沉积物主要以中沙
太平洋铁锰结壳在中新世以前大多经历了磷酸盐化,一般认为其形成代表了高生产力时期富磷组分对先期已形成结壳的交代作用,即磷酸盐化事件的产物.然而,前人对铁锰结壳磷酸盐化的机制研究多基于点-线分析元素或同位素,对铁锰结壳生长结构及二维元素分布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水成铁锰结壳MDD53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EPMA)进行高分辨率元素定量分析,并结合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XRF)面扫得到结壳元素二维分布图.电子探针和μXRF结果揭示了该结壳中下部发生了磷酸盐化.μXRF结果显示该结壳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