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现针对此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兴趣 问题情境 质疑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就是创新。创新是竞争的核心,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所重点研究的课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教学,以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欲望。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的创新欲望,才能以积极的心态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乐于创新,使创新教育的实施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学生只有置身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降低消极的学习情感,不断地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产生大脑皮层兴奋点,才能主动创新。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教学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畏于对教师的权威,就会产生畏惧感,使得教学处于紧张、消极甚至是对立状态中,而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问,扶植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将学生作为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一起参与到教学活中来,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发言,使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变成教师与学生的群言堂。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具备了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石。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期待,从而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顺利带入最佳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科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来提出问题,更利于缩短学生与数学学习的心理距离,更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这样的问题设计在学生丰富的生活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找准了切入点,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画面等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顺利实现注意力与思维的转移,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教学优势,来呈现枯燥单调的数学问题,化解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要具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的判断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具有条件与问题的不完善,这样更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要具有全体性,能够激起全体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问题的作用,使问题成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手段,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解决一个问题很重要,但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提出问题是一切发现与创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生置疑,更要学会引导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勇于挑战,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
1.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产生疑问。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对于强行灌输的知识,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运用,只能肤浅地理解。而学生只有经过主动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处于理解与运用层次,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明明有问题,但是畏于教师的权威,往往不敢说。因此,教师要摆脱标准答案的限制,摆脱教材与教参的束缚,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教师要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出现的灵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发现、学会引导,使学生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与固有思维的束缚,诱发学生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偶尔的一两次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有长远的计划,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梁医.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2(12).
[2]刘朝林.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5).
[3]林中华.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教育家,2009(1).
[3]彭宝辉.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2011(3).
(责编 高伟)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兴趣 问题情境 质疑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就是创新。创新是竞争的核心,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所重点研究的课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教学,以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欲望。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的创新欲望,才能以积极的心态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乐于创新,使创新教育的实施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学生只有置身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降低消极的学习情感,不断地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产生大脑皮层兴奋点,才能主动创新。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教学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畏于对教师的权威,就会产生畏惧感,使得教学处于紧张、消极甚至是对立状态中,而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问,扶植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将学生作为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一起参与到教学活中来,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发言,使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变成教师与学生的群言堂。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具备了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石。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期待,从而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顺利带入最佳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科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来提出问题,更利于缩短学生与数学学习的心理距离,更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这样的问题设计在学生丰富的生活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找准了切入点,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画面等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顺利实现注意力与思维的转移,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教学优势,来呈现枯燥单调的数学问题,化解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要具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的判断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具有条件与问题的不完善,这样更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要具有全体性,能够激起全体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问题的作用,使问题成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手段,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解决一个问题很重要,但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提出问题是一切发现与创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生置疑,更要学会引导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勇于挑战,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
1.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产生疑问。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对于强行灌输的知识,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运用,只能肤浅地理解。而学生只有经过主动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处于理解与运用层次,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明明有问题,但是畏于教师的权威,往往不敢说。因此,教师要摆脱标准答案的限制,摆脱教材与教参的束缚,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教师要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出现的灵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发现、学会引导,使学生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与固有思维的束缚,诱发学生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偶尔的一两次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有长远的计划,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梁医.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2(12).
[2]刘朝林.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5).
[3]林中华.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教育家,2009(1).
[3]彭宝辉.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2011(3).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