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的学理逻辑研究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研究长期滞后于实践逻辑发展,这妨碍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的正确理解。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功能定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三项内容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这三个基础理论问题入手,对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的学理逻辑展开研究。本文认为:(1)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经济无可替代的劳动组织方式,作为社会劳动组织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位一体的概括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且相互嵌入、互为映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3)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性质的完整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贡献。
其他文献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方程,结合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去工业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并考察产业政策与供给侧的要素配置协同路径以及需求侧的市场竞争协同路径对地区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抑制制造业空心化,总体上具有良性去工业化效应。(2)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将会引起当地去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3)产业政策的去工业化效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倾向于与服务业融合,尤其是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融合。(4)产业政策对去工业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贫困治理将迎来历史阶段性转轨,扶贫开发的重心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的多维性与动态性决定了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也将导致治理思路在价值内涵、衡量标准、瞄准对象、战略目标、路径策略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转型机制、动力机制、衔接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机制等关键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既是我国贫困治理历史阶段性转轨的现实需求,又是切实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个人就业决策的影响。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非农就业,特别是受雇型非正规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创业者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进一步实证考察了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源以及金融资源禀赋等多个具体维度下数字经济对个人就业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红利偏向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并且有助于缓解个体创业的借贷约束以及社会关系资源不足的制约,能够显著促进他们的就业决策。结合疫情发生之后的数字经济表现,我们认为,当前应充分认识数字经济对就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追踪调查(CLDS)匹配数据,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家庭信贷门槛模型与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MM分解方法,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红利"显著,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低分位点处其边际效应更大。其次,对城乡家庭收入差距的MM方法分解结果显示,城乡家庭的收入差距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等变量本身的特征差异;城乡两组家庭间的回报差异存在,但主要影响低分位点处的收入差
本文在梳理农村土地制度公私争辩的基础上,以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治权"二分关系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缘由。研究表明,伴随着渐进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农户家庭层次,现阶段农户享有较为完整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核心权能和包括入股与抵押融资在内的他项权能,已经可以满足他们土地合理使用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在农民集体层次,土地集体所有制凸显更为优越的制度优势:一是延续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非正式制度嵌入的自治传统,节约了科层组织的设置成本,降低了农地制度的运行成本;二是照顾了集体化时期遗留的
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构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刻不容缓。本文采用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01-2017年99个国家的数据,在"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加入稳定发展指标,构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明显优于非洲国家;某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与各分系统水平表现不一致: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上表现相对最优,但协调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表现相对较差;创新发展和
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先后对中国及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困境。本质来看,是由于重大流行疾病爆发导致世界各国封锁边境、限制人员流动造成全球需求萎缩和供应链中断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在当前疫情全球大流行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交叉融合背景下,任何一国无法靠"单打独斗"遏制住疫情并重拾经济增长。为有效控制疫情,化解全球经济衰退风险,需要世界各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惯有"傲慢与偏见",通过加强信息沟通、经验互享、携手合作,尽最大努力巩固全球化成果,稳定全球供应链、产
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开放模式中所隐含的"中心-外围"、"核心-边缘"分布格局不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构建理念是各国之间的命运休戚与共、互利共赢以及国际规则上的"共商共建",其包含的经济内涵十分丰富:点明了开放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指出高层次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关键是要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行全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凭借多主体联合开展的分工协作,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要求,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构的标杆。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组织在内部规制、主体行为、市场结构领域的创新:经营秩序创设、交易费用节约和组织收益让渡。组织创新同时,组织发育也不可避免出现家庭农场经营"去家庭化"、成员行为选择"俱乐部化"、忽视联结小农户、合作关系不平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使得组织进化不仅面临内部利益联结弱化、成员分化风险,也与政府支持政策目标相背离。有为的政策设计应聚焦于避免政府创租、主体
马克思理论并没有严格定义产业结构,但却包含了丰富独特的产业思想。马克思认为应根据资本循环中的位置分类产业活动,并以该分类着手分析产业结构,充分考虑产业部门内存在异质性,重视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领导作用。当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应警惕产业空心化的情况,着力于扩大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努力实现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补充,实现不同产业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