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磨牙即刻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为上颌磨牙区的即刻种植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上颌磨牙拔除后即刻种植的患者41例(共41个牙位),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为(49.7±1.8)岁(18~66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术中切开翻瓣,微创拔牙,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在正确的三维位置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采用非埋入式愈合。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并检测ISQ值后行牙冠修复。永久修复后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评价指标为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和完成修复后12个月的成功率;术后即刻、6个月以及永久修复后12个月种植体的颊腭侧、近远中跳跃间隙大小及术后即刻和6个月种植体ISQ值。

结果

41例患者共植入41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存留率为100%(41/41);完成修复后12个月种植修复成功率为100%(41/41)。种植体植入时扭矩为(42.77±0.79)N·cm。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和腭侧跳跃间隙分别为(3.15±0.16)和(2.86±0.18)mm,近远中跳跃间隙分别为(2.94±0.19)和(3.77±0.21)mm,术后6个月及牙冠修复后12个月随访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周围均无跳跃间隙。术后即刻与6个月种植体的ISQ值[分别为(74.78±0.59)和(80.20±0.4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P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43岁。以水肿起病,查24h尿蛋白定量4.66g,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水平25.3EU/ml,肾脏穿刺病理确诊特发性膜性肾病(MN)。初期口服泼尼松40mg每日1次,环孢素A100mg每日2次治疗,部分缓解后复发,联合环磷酰胺100mg每日1次口服无效,监测24h尿蛋白定量升至10.8g,抗PLA2R抗体水平升至496RU/ml,CD19 B细胞计数71个/μl,遂分别予3次利妥昔单抗1g静脉输液治疗,并先后停用环孢素A、环磷酰胺及泼尼松。末次随访CD19 B细胞0个/μl,抗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及严重的错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牙髓钙化可造成根管狭窄或阻塞,当患牙需要做根管治疗时,其根管难以疏通,易发生根管治疗并发症。牙髓钙化的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上均需要细致、谨慎,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对牙髓钙化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系统阐述,为口腔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牙髓钙化提供参考。
牙髓及根尖周疾病是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这类疾病的诊断技术涵盖了牙髓活力状态检测、牙髓血运状况测定以及根管解剖形态分析和判断。数字化技术和影像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将这些技术正确应用于牙体牙髓临床诊疗中,将有助于提高口腔临床医师对相关疾病的正确诊断率。本文就近年牙髓诊断辅助技术的进展作一总结、回顾,并提出应用建议。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探索乳磨牙非金属冠制作的关键参数,为乳磨牙非金属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构建下颌第二乳磨牙三维模型;限定牙冠厚度为0.5mm,设计无角肩台解剖式、无角肩台非解剖式、刃状边缘解剖式、刃状边缘非解剖式4种牙冠形态;对无角肩台非解剖式牙冠设计0.50、0.75、1.00、1.25、1.50mm5种牙冠厚度,对牙冠分别赋予聚醚酮酮(polyetherketoneketone,PEKK)(PEKK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树脂(PMMA组)和树
目的探究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相关的下牙槽神经损伤(inferioralveolarnerveinjury,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用于术前IANI风险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牙拔除术的949颗下颌第三磨牙,其中,664颗为预测样本,285颗为验证样本。通过对预测样本的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下牙槽神经管(inferioralveolarcanal,IAC)及下颌第三磨牙与IAC的接触关系进行单因素与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
目的了解我国2011—2020年牙髓生物学领域的发展状况,为我国该领域科研人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2011—2020年牙髓生物学领域产出的国际权威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文规模、产出影响力、高产及高影响力期刊、研究方向、合作关系、基金支持6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结果2011—2020年我国共发表国际权威期刊牙髓生物学领域论文1215篇,是牙髓生物学领域发文最多的国家;被引频次共计18328次,居世界第一,篇均被引频次略低于世界篇均被引
目的调查儿童与成年不同骨面型正畸患者的扁桃体肥大率,探讨扁桃体肥大是否与特定骨面型的发生相关,以期为扁桃体肥大伴错畸形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至8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的正畸患者初诊头颅侧位X线片,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组(年龄≥6岁且≤12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再根据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分为3类:Ⅰ类骨面型(ANB角≥0°且≤4°)、Ⅱ类骨面型(ANB角>4°)及Ⅲ类骨面型(ANB角
目的总结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dysplasia,CCD)患者的牙列异常特征并分析其治疗方法,为CC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第一门诊完成口腔综合治疗的14例CCD患者诊疗资料进行回顾,男性7例,女性7例,年龄(16.1±4.5)岁,共153颗埋伏牙,44颗多生牙;统计埋伏牙及多生牙好发部位。除术前因特殊情况需要拔除的牙齿外,采用埋伏牙闭合牵引助萌术牵引147颗埋伏牙入列。患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