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法学科建设提振文化自信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的自信,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书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最能反映内向用力、自我觉知、追求圣贤之道的民族特性,其渗入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书法学科建设继承、弘扬、创新书法文化,以书法文化为线,串联起中华传统文化的“珍珠链”,对提振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关键词:书法;学科建设;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弘扬书法文化是提振文化自信的有效捷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人民,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而书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与其他文化紧密联系,相融相生,因此將书法文化作为突破口,是提振文化自信的有效捷径。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中国书法重新进入普通人群的视野,不再为少数文人所特有,人们开始重新发现、认识中国书法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近年来,书法在学术界、市场中得到了较大进步,人们对书法的认可度重新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其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是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柱。但当前这一支柱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书法学科建设不完善,对书法学的研究不深入,因此其所体现的自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稳固的。
  学习书法如攀登石阶,学汉字、学中华经典诗文、学中国古典哲学、培养审美能力等,经历此过程,终于登上山峰,展望看尽凝结技术、艺术和精神层次的书法世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众多,可研究围棋、可琢磨国画、可习诵诗文等,而书法凝结着范围极广、门类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条捷径。书法作为传习中华传统文化之捷径,自然也是提振文化自信之良方。林语堂曾言:“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这正说明了利用书法这一独特的东方艺术,定会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进一步唤醒国人沉睡已久的文化自信。
  自信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状态,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否则就是夜郎自大。因此,提振国人的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中国书法文化。首先,中国书法与中国五千年历史紧密相连。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借助文字传承,而文字的书写形成特定的书法,由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在了解不同时期书法文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对各时期的历史进行总体的把握,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其次,中国书法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联系。中国书法文化具有浓厚的文人情怀,很大程度体现了修齐治平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书法文化中的文人情怀是一脉相承的。最后,对中国书法的学习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经典,进一步夯实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加快书法学科建设是弘扬书法文化的必然要求
  封建社会中,书法作为科举制度的配套工程伴随着每个读书人的一生。彼时的书法尚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但却具有中国式的学科性。后来随着西学东进和科举制的覆灭,书法失去了其发展的制度基础,陷入了短暂的沉寂。如今,书法依靠其独特的魅力重新开始生长,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也是了解中国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大门。同时书法以现代学科的面貌进入高校教育行列,但其学科建设尚不完善,亟待提早谋划,加快建设,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创新这一古老技艺和文化,使国人的精气神更足、自信心更强。
  2011年教育部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艺术学由文学中抽离出去,成为单独的学科门类,随之美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书法成为二级学科。书法由三级学科提升为二级学科,促进了书法学的快速发展。但从书法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其长远发展来看,书法屈居美术学之下是不甚合理的。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书法与美术向来是并肩而行的,具有同样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古往今来,鲜有将书法视为美术学之附庸的先例。古人云:字如其人。古代士人阶层更是将书法作为表达家国情怀、修身养性的不二选择,甚至高于绘画的地位。因此,当前对书法的学科定位极有必要进一步商榷。
  如果将书法学设置为与美术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如“书法与美术”学科,则更加符合历史定位和现实需要,对于进一步弘扬书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书法具有极强的粘连性,与文学、哲学、历史学、绘画等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书法亦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其他相关学科无法代替书法学。提升书法学科地位,有利于从书法视角研究相关学科,挖掘出更多的现实价值。由于书法的学习离不开对中国传统经典的学习,对书法学习的全过程,便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深入理解和践行的过程。因此,以书法这一极具群众基础、生命力旺盛的学科为线,串联起其他各学科,可以更好地理解、继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顺其自然地增进文化自信。将书法以“书法与美术”的学科设置出现,可以摆脱二者不合理的依附关系,更好地理顺书法与美术的关系,同时也使书法学科建设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对于弘扬书法文化、提升传统文化自信,进而增进文化自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书法学科建设的展望
  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已走过逾半个世纪的时光,在各个方面均日渐完善,但在学科建设方面尚未有所突破。在本科招生中,基本按方向招生或按特设专业进行招生,而将书法独立出来作为院系的高校少之又少。这一临时地位与其在文化研究、文化市场、文化推广等领域的地位极不相称。回首当年,艺术学尚未由一级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彼时书法学和美术学尚可并驾齐驱。而今,书法学虽为二级学科,但却附属于美术学。历史渊源和现有资料显示,书法学与美术学并非紧密连接。如学者宋廷位曾对21世纪39册美术史著作进行统计,书法学仅在19册中具有一席之地。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书法学具有作为独立学科的极大可能性。   纵观艺术学的学科发展,其学科地位在一代代专家学者的高声疾呼中逐渐提升。而有关书法学科建设的研究早已有之,周俊杰、陈振濂等学者对书法学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书法学科建设与书法学习参与之众、市场之繁荣、历史地位之重要相较远远不足。
  具体而言,当前书法学的定位不明,不同高校将书法学纳入不同的学科下进行管理,如纳入艺术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虽然无论如何设置在实质上都不影响对书法学的研究,同样也可以通过不同视角对书法进行研究,但是在书法学的成长期,这种不明确的学科定位不利于书法学形成统一的学科理论基础,在概念、术语等的界定上同样无法统一,极不利于其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这种不统一的学科设置和不明确的学科定位使得书法学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被撕裂的风险,同时也削弱了其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学科的可能。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书法学科的定位,将书法学建设为具有“大书法”视野的学科,由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现状改变为与其他学科互为独立但又相互交融的状态。在学科建设上,支持以艺术学、历史学等视角研究书法学,但总体上都应以书法学为主体,比如设置书法文字学、书法美学、书法文献学等课程,促进书法学科建设纵深发展。
  为促进书法学科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其人才队伍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书法的学术和艺术人才培养上存在断层现象,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面对这一人才断层,在书法学科建设上应更加重视中年一代学者对青年学者的培育和引导。当前书法创作者如云,书法研究者中人才济济,但不可否认面对书法学科建设的需要,人才队伍又显得如此不足。纵观各类成熟学科的人才队伍,书法学科人才队伍相形见绌。当前在书法人才的培养上,更加注重书法技艺这种显性成绩,而在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这种隐性素质的培育上稍显不足。同时,书法学科人才队伍不但需要具有专门的书法学知识的专才,也需要掌握多种相关学科的通才队伍。对书法的研究切忌停留在對技艺的单一追求阶段,否则会沦为文化市场的奴隶。研习书法必须做到学问深厚才能使书法具有精气神,必须做到技法娴熟才能将学问顺利转化为所想表达的内涵。因此,对书法的研学要做到技道兼修,使书法学科的文化、艺术、技术层面实现高度统一,从而使书法学科更加饱满、健康,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书法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沃土,根基深厚,但必须为之提供充分养料,才能实现枝繁叶茂。
  书法学科建设必须要因地制宜,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发展,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书法热的大潮之下,书法学科不缺少慕名而来者,但如何为这些人提供优质的书法学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书法学科建设的师资、办学条件、社会需求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在办学理念、人才引进、研究方向上进行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实现突破。在现有的学科定位下,实现书法学的不断进步,不断积蓄力量,为未来书法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廷位.书法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研究[J].中国书法,2016(5):164.
  [2]肖先声.高校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必然性[J].美与时代:中,2020(11):85-86.
  [3]赵玉宏.浅论书法学学科建设和文化自信:漫谈书法文化[J].艺术家,2020(5):11-12.
  [4]宋廷位.书法学学科建设与学科层次提升探讨[J].书法赏评,2019(4):60-64.
  [5]徐智本.高等书法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书法,2019(14):189-191.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今,人们生活水平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由此人们更加注重提升生活品质,参与艺术创作,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绘画在各大艺术高校中备受关注,作为主要学科巨头之一,其对于学生的专业绘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就涉及对素描的考查。素描与油画创作关系密切,素描在一定程度上是油画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明确素描与油画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描绘画能力,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和发展奠
摘 要:纳比派出现于19世纪末,是一个继印象派之后的画派,所存在的时间较短且规模较小。纳比派画家以室内场景以及日常居家生活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多以平面化的表现手法来营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装饰效果。以纳比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爱德华·维亚尔和皮埃尔·博纳尔的作品为例,从内景空间的平面化处理、简化的造型形式、色彩的平面化处理以及独特的构图形式几个方面分析了纳比派内景题材绘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钟青芸,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胡冰雨,广西外國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   刘恺琳,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秦信轩,廣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摘 要:康乾时期,整个书坛推崇赵董柔媚秀丽书风,科举考试时应试者使用赵董书体可以大大提高考中的概率,书坛中遒媚萧散的帖学当道。翁方纲作为书学大家,对金石文字有着深入的考究,以独到的眼光看到帖学的局限性,主张汲取金石学的拙朴以中和帖学的秀丽,改变以柔媚为主的帖学书风,碑帖融合成为其主要书学思想。翁方纲主张“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崇古尚朴,将帖学与唐代碑刻相结合,探究其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
作者單位:   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期刊
摘 要: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涌现了大量的书画艺术家,如吴门各家等,可以将其书画艺术的发展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艺术特征。明代中晚期,李贽就曾对王阳明的良知学内容进行探究,并融合了王畿与王艮的主张。他倡导自然率真,厌恶虚伪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回归,更加注重独立、自由的思想理念,是人人平等理念的倡导者。通过分析明代中晚期书画艺术的特点,对
摘 要:新媒体成就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并以点带面地辐射到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历史、新媒体,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带来更多尝试的同时,也为高校传统油画教学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基于此,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油画教学趋势,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力、调整教学课程设置、培养学科带头人方面探讨高校油画教学的创新策略,以达到推动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詞:新媒体;以生为本;
“感谢组织的关爱,我一定会好好干、加油干,请组织继续考验我。”日前,面对组织的提拔考察,达州市达川区龙会乡一级科员李明内心有着比其他考察对象更多的感激。因两年多前的一次工作失职,李明曾受到行政記大过处分。  “觉得无颜再见亲朋,害怕群众指指点点,担心从此被打入‘冷宫’……”收到处分决定书后的李明感觉瞬间跌入“人生低谷”,内心十分迷茫而无助,一度变得意志消沉,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惩前毖后,治病
期刊
作者單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