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赤”寻“绯”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8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表示“红”含义的颜色词有很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使用频率高低不同,利用语料库,作者探究了“红”族词中“赤”、“红”、“绯”、“朱”和“丹”的使用情况,并从传统色彩观、科技发展、词语的组合能力、词语的意义等角度来分析造成不同时期各个词语使用频率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 颜色词 “红”族词 使用情况 使用频率 原因
  
  一、引言
  颜色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历来对它们的研究从没间断,纵观众多相关论文、专著和文献,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黑”、“白”、“青”、“黄”、“红”等基本颜色词语或者同一颜色词在不同时期的意义的异同对比上。作为基本颜色词语“红”这一族颜色词中的“绯”、“丹”、“朱”、“赤”等则鲜有专门论述,即使有,也只在行文时稍加涉及,并没作深入且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众多“红”族的颜色词语入手,借助语言材料,寻求颜色词语“红”族词语中“绯”、“丹”、“朱”、“赤”和“红”的使用状况、意义延伸,以及在“红”族词中“红”使用最为广泛的原因。
  二、表示“红”的颜色词语
  汉语颜色词语有着纷繁复杂而表现力极强的体系,关于基本颜色词语的界定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如刘丹青的“白、黑、黄、红、灰、绿、蓝、紫”八色说,叶军的“红、蓝、白、黑、绿、紫、灰”七色说,李红印的“红、黄、绿、蓝、紫、褐、黑、白、灰、棕、橙”十一色说,“红”作为基本颜色词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历史文献来看,在最早的殷商甲骨文中,单纯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四个,即幽(幽:黑)、白、赤、黄。由此可见,那时还没有“红”的出现,而是以“赤”字代替。再到后来因五行发展而来的五色也只是“青、赤、黄、白、黑”。可见作为现在为大家所最常使用的“红”族词语中的“红”是后来才出现的。
  关于“红”族词语的记录,翻阅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根据它们最初出现的领域,我们可以从颜色词的来源分析总结成以下四类。
  1.赤
  “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许慎以五行说的观点来解释“赤”字的本义。但饶炯在《说文解字部首订》中则表示许慎以五行说的方法来解释是不正确的,因为五行说在商代还没有出现。而且这样的解释也不能给人最直观的感知,即,何谓“南方色也”?翻阅《释名》,上面的解释是:“赤,赫也,太阳之色也。”《玉篇》的解释则为:“朱色也。”董莲池的《说文解字考正》进一步说明:“大火以像之,故从大火会意,表示火红,故云南方色也。”至此,不能怀疑的是“赤”的红色之意。而关于“赤”字的来源,则是来自牲口的颜色,即跟早期的农耕畜牧业有关。
  由“赤”字此意的衍生,《说文解字》设有“赤”部,在解释“赤”字的时候最后写道:“凡赤之属皆从赤。”随会在后面出现了诸多“赤”旁的表示“红”色意义的词语。记载如下:“赨,赤色也”、“豰,日出之赤”、“赧,面惭赤也”、“頳,赤色也”、“浾,頳”、“赭,赤土也”、“澣,赤色也”、“赫,火赤貌”、“赩,大赤也”、“瑕,赤色也”。
  2.朱
  “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从“红色树木”衍生出来的“朱”在以后的运用中,也多是形容物体,且多与建筑有关。
  3.丹
  “丹,巴越之赤石也”。由石头的颜色衍生的词语,也可以说来源于自然事物。
  4.红
  “红,帛赤白色。从系,工声”。此时“红”字已经出现,并且是从丝织物的颜色来对它进行解释的。由这样的解释我们也可见“红”的本义是“粉红色”。段玉裁的注释是:“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里面的解释是:“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红的意义,可见是到后来的事情了。
  从丝织物的角度来解释关于“红”的颜色的词语,在《说文解字》里我们还可以发现有如下几种:“絑,纯赤也”、“绛,大赤也”、“纁,浅绛也”、“绌,绛也”、“綄,绛也”、“缙,帛赤色也”、“缇,帛丹黄色”、“絟,帛赤黄色”、“紫,帛赤青色”、“绀,帛深青扬赤色”、“缲,帛如绀色”、“绯,帛赤色也”,《说文新附》解释为“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綪,赤缯也。以茜染之,故谓之綪”。
  三、“红”、“赤”、“绯”、“朱”和“丹”在各时期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表示“红”的词语相当丰富,但在使用过程中,它们的使用频率却不相同。利用北大语料库,我们对上述表示“红”的颜色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重点放在“赤”、“朱”、“红”、“丹”、“绯”上,其他的只是稍加涉及,因为“赤”、“朱”、“红”、“丹”、“绯”比其他“红”族词有更高的使用频率。
  1.先秦时期“红”族词使用情况
  在《诗经》里面,“朱”的使用次数是9次,“赤”使用7次,“丹”1次,“绯”和“红”没有出现。
  《论语》中,“赤”字的使用次数是7,但都是以人名的形式出现的,“朱”出现3次:(1)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2)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3)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其中(1)是朱雀的省写,(2)是“朱”的“红”色意义的使用,(3)则是姓氏。“红”1次,“丹”和“绯”没有使用。
  通过对先秦时期部分作品的统计,不难发现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是“赤”和“朱”,其次是“丹”,“绯”和“红”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2.两汉时期“红”族词使用情况
  在《战国策》中,“丹”使用22次,但其中有21次是以燕太子丹的名字的形式出现,只有1次是以表示“红色”的意义出现;“朱”13次,其中12次是人名,1次是以颜色词语的身份出现;“红”、“赤”、“绯”没有出现。
  在《风俗通义》中,“朱”使用13次,其中4次作为颜色词语使用,其余9次以姓名的形式出现;“丹”出现12次,其中9次人名,2次地名,1次表示颜色;“赤”使用9次,其中8次做为颜色词语使用,1次以“光,裸露”的意思出现;“绯”和“红”没有出现。
  由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两汉时期,“丹”、“朱”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赤”随之。若是单从充当颜色词的角度来说,“赤”字在“丹”和“朱”之前,再次“绯”和“红”字依然是没有广泛地使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红”族词使用情况
  《搜神后记》里“赤”出现15次,“朱”6次,“丹”5次,“红”和“绯”没有出现。
  《世说新语》里“丹”使用14次,只有1次是表示颜色的词语;“朱”出现10次;“赤”2次;“绯”和“红”没有出现。
  由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时期“赤”、“朱”和“丹”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绯”和“红”没有出现。
  4.隋唐五代时期“红”族词使用情况
  《北齐书》中“朱”使用231次,只有3次表示的是颜色意义,其他则是作为姓名存在。“赤”43次;“丹”36次,多是民族名称和地名,没有一例表示颜色;“绯”出现2次;“红”1次。
  《唐诗三百首》中“赤”8次,“红”26次,“丹”12次,“朱”6次,“绯”没有出现。
  由上面可以看出,“红”和“丹”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朱”、“赤”其次,“绯”少。
  5.宋时期“红”族词使用情况
  《柳永词》中“红”出现63次,“丹”7次,“朱”16次,“赤”1次,“绯”没有出现。
  《话本选》中“红”21次;“朱”13次,其中有4次是表示颜色的;“赤”3次;“绯”和“丹”没有出现。
  由上面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红”和“朱”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丹”和“赤”次之,“绯”使用次数最少。
  6.元明时期“红”族词使用情况
  《元散曲》中“红”出现59次;“赤”3次,但均不表示颜色;“丹”9次,均不表示颜色;“朱”10次;“绯”0次。
  《醒世恒言》中“朱”出现74次,4次表示颜色,其他的皆是姓氏;“红”出现26次;“赤”出现9次;“丹”3次,只有1次表示颜色;“绯”没有出现。
  由上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此时期“朱”和“红”的使用次数相对较高,其次是“丹”和“赤”,“绯”则没有使用。
  7.清时期“红”族词使用情况
  以《儒林外史》的1—6、7—8回为例,“红”出现35次;“赤”出现4次;“朱”出现2次,一次是姓氏,一次表示颜色;“绯”出现1次;“丹”没出现。
  以《官场现形记》的1—15、18—20回为例,“红”出现31次;“朱”19次,其中有4次表示颜色;“赤”1次;“绯”1次;“丹”没有出现。
  由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此时期“红”的使用频率最高,“朱”次之,“赤”、“绯”再次,“丹”则一次都没有出现。
  8.现代“红”族词使用情况
  钱钟书《围城》中“红”出现190次;“赤”12次;“丹”9次,1次是人名,8次是药物的名称,没有表示颜色的;“朱”4次,但没有一次是表示颜色的含义;“绯”出现1次。
  再以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为例,“红”使用95次;“赤”使用12次;“朱”使用12次;“丹”使用7次,没有一次是表示颜色的含义;“绯”没有出现。
  由上面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红”字的频率是最高的,而且高出“赤”、“朱”、“丹”很多,“绯”出现的频率依然很低。
  9.当代“红”族词使用情况
  毕淑敏《预约死亡》里“红”出现42次;“赤”出现4次,但没有一次表示颜色;“丹”使用3次;“绯”3次;“朱”2次。
  在《中国当代历届“获奖作品佳作”丛书卷2》里,“红”出现235次;“丹”出现54次,但都出现在药名和人名里;“赤”出现22次,只有4次表示颜色;“朱”出现9次,都表示姓氏;“绯”出现1次。
  从此时期的作品统计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红”,最低的是“绯”。
  10.时下“红”族词使用情况
  以2008年12月4日《中国青年报》为例,“红”出现53次;“丹”出现15次,但没有一条表示颜色的含义,多是地名、人名和花名;“朱”出现13次,均不表示颜色,而表示姓氏;“赤”出现6次,均不表示颜色;“绯”出现1次。
  由上面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时下“红”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丹”和“朱”次之,“赤”再次,“绯”的使用频率最低。
  纵观从先秦直至现今各个不同时期“红”、“绯”、“赤”、“丹”和“朱”出现的频率,可以看出它们的使用情况有以下四个特点:(1)隋唐之前,“赤”、“朱”和“丹”的使用次数要多于“绯”和“红”。(2)从隋朝开始,“红”的使用次数相对变多,“丹”、“朱”和“赤”随之,“绯”依然不多。(3)“绯”的使用次数从早期至今一直不多。(4)“赤”在书面语出现的情况较多,“红”在书面语口语中均能使用频繁。
  在对语料库进行检索时我们还发现,“红”族词中,“紫”的使用次数也是相对较高的,这与“紫”所被赋予的神秘高贵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另外“绛”和“绀”也曾出现过,但次数不多,“赨”、“豰”、“赧”、“頳”、“浾”、“赭”、“澣”、“赫”、“赩”、“瑕”、“絑”、“纁”、“绌”、“綄”、“缙”、“缇”、“絟”、“紫”、“绀”、“缲”、“綪”等词语则更少使用,甚至在我们所选取的语料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四、“红”族词使用频率不同的原因
  1.中国社会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中国历来尚儒,儒家尚礼,礼的核心是明贵贱、别尊卑。依附五行之说附会出五色说,从此颜色也成为尊卑贵贱的标示。颜色分正色与间色,五种正色分别是“赤、黄、白、青、黑”,正色是尊贵的象征,正色之一的“赤”在先秦两汉时期出现次数相对较多,使用频率较高也就不难理解了。“红、绿、碧、紫、骝黄”为五间色,这也就是“红”在早期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因为其为间色,而“绯”连间色都算不上,只能说是间色的间色,其不被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至隋唐,“绯”使用的增加,要归于“品色服”制度的形成。“品色服”制度肇始于隋成于唐,在《唐会要》里有这样的记载:“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政治上的使用,对其使用次数的增减作用是不能抹杀的。后来“绯”又引申出“绯闻”,有桃色新闻的意义,也注定了它在注重伦理道德的中国不会被广泛使用。
  2.词义义项的多寡
  同一个词语被赋予的意义越多其使用频率也就会越高,义项少的词其使用频率则会相应较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看到“赤”有6条义项,分别是:“(1)比朱红稍浅的颜色;(2)象征革命,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3)忠诚;(4)光着,露着(身体);(5)空;(6)泛指红色。”“红”有5条义项,分别是:“(1)象征鲜血和石榴花的颜色;(2)象征喜庆的红布;(3)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4)象征政治或革命觉悟高;(5)红利。”“丹”有3条义项,分别是:“(1)红色;(2)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药;(3)姓。”“朱”有3条义项,分别是:“(1)朱红;(2)朱砂;(3)姓。”“绯”只有“红色”这一条义项。从意义多寡的角度分析,“红”和“赤”的义项相对较多,使用频率就会相对较高。又因为自唐开始,“红”取代“赤”成为红族词的通称,“赤”多出现在书面语中,而“红”则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使用,这样“红”就比“赤”的使用频率高些。“丹”和“朱”次之。“绯”的义项最少,出现的频率自然就最低。
  3.词语的组合能力
  “朱”、“赤”、“红”、“绯”和“丹”这些表示红色的颜色词语在组合能力方面的强弱也对它们的使用频率有着一定的影响。组合能力强的,出现频率就相对较高;组合能力弱的,出现频率就相对较低。通过对语料库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红”的组合能力最强,“它有‘红 事物名’、‘红 叠音后缀’、‘修饰语 红’、‘红 色’、‘红 颜色词’,它的活跃又体现在‘红 叠音后缀’、‘修饰语 红’上”[1]。组合能力次之的是“赤”。唐之前,“赤”是表示红色词语的统称,组合功能比其他颜色词丰富得多。唐之后,“红”逐渐取代“赤”成为“红”族词的通称,“赤”此时主要出现在表示高贵义和庄严的场合,一般出现在书面语中,“形容词 赤”的形式就不存在了。“绯”、“丹”和“朱”主要出现的场合是“颜色词语 事物名”,这样的话组合能力就弱得多,出现的频率也就相对低得多。
  4.技术发展
  在早期“颜色词都是用来描写牲口的颜色”,所以一开始用于描写牲口颜色的“赤”便被广泛使用。中国有很长时间一直处在农耕时代,牲口也一直做为重要的生产工具,“赤”的使用也因这种原因持续下来,其使用频率也因此没有太大变化。“红”从隋唐开始使用频率增加则和那时丝织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它的偏旁就可以看的出来,此字的产生跟丝织物脱不了关系。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丝织品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这个既可以表示意义又可以表示读音的“红”字就会为大家选来使用。
  5.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
  因为习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示丰富的意义,所以有时候我们乐得用笔画简单易于书写的“红”或“赤”作为一种颜色的通称,来指代一类颜色。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诸如“赨”等字被造出来却没有能够被广泛使用和流传下来。
  五、结语
  大量表示红色意思词语的存在,为我们在语言的表达上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使用的机会,从而使我们的语意表达更贴切到位,同时,也正因为选择多样性和含义多样化的存在,更要求我们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要慎重。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全唐诗》颜色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郑卓睿.汉语与汉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绘画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然而从高中开始,在过去占重头戏的绘画渐渐从学生的课堂中消失了,绘画成了专业美术生的事。普通高中学生生到底能不能画画,应该怎样画画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学生身心规律和实际需要出发,开发新型的美术课堂,让绘画成为学生们张扬个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让绘画成为人类生命中最美丽的语言。  关键词: 绘画模块 绘画语言 美术课堂    高中美术主要以鉴赏为主,在
摘 要: 文章作者详细记述了姜堰中学特级教师吉晨春的治学态度、教育思想和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治学严谨,孜孜以求,虚怀若谷,专业技术强,“学为人师,德为师范”的师德楷模形象。  关键词: 姜堰中学 特级教师 吉晨春    我拜读完吉晨春老师的三篇文章(《做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者》、《在英语学习中张扬个性》、《未来世界》),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一方面为吾师的成就感到由衷高兴,另一方面她这
摘 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本文作者常会遇到“刺儿头”挑起的“意外”,作者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意外”进行了很好的处理,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刺儿头” “意外” 处理方法    序: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  在讲授第二课《学习新天地》时,新来的同事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假如你发现你不太适应新老师教学特点,你会怎么办?”一个“调皮”的男生站起来说:“去找老师”,话音刚落,
摘 要: 浪漫主义剧作《海上钢琴师》一经问世,便紧紧吸引了中外观众的眼球,这一轰动效应不只在于它所具有的唯美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重要的是,它以深邃的思想阐释了一种“别样”的人生。本文通过该影片所包含的人生意蕴,分别从剧作中透露出的以有限生命传达出无限的人生真义、人在自身所处困境中的艰难抉择及其不遗余力地宣扬生之意义三方面来进行品评,以寻求人生当中有限与无限这两者间的张力。  关键
摘 要: 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几个显著特点,从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家人应继承和发扬其文化性格中的优秀因子,摒弃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客家民系文化性格 影响     一、客家人和客家地区地理环境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语言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易卜生笔下的各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女性的地位与出路不仅仅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还受到宗教信仰、法律、经济等各种因素的约束的结论。并指出,女性要想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的心态、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且不断地用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关键词: 易卜生戏剧 女性形象 独立    易卜生是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胡适认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摘 要: 本论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量化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设备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比较欠缺;对网络软硬件操作方面的技能不够熟练;在使用电脑和网络时焦虑状态差异较大。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各高校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提供良好健康的上网环境,鼓励学生多参加网络实践活动等方式综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 网络素养 媒介教育 教育对策    一、调查背
摘 要: 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是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轨迹,探讨了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广东工业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本土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 本土化 广东工业大学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通过开发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
我知道骆恒光先生大名是在18年之前。有一天我在老师家偶然看到一幅字,写得很漂亮,但无落款,老师说,这是杭州骆恒光的大手笔。又过不久,听一位评论家说,当今浙江书坛,老一辈书家首推沙孟海、陆维钊,中年书家数骆恒光等人名气大。从此,骆恒光在我心目中便是高大魁伟,春风得意的形象。  后来,我和骆先生认识了,才知他的身材不高,也没有得意之态。除了一双颇有神采的大眼睛外,我只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忙”字。  他这
摘 要: 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说到积累,可能大多数学生仅能做到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然而,就如何积累等方法问题却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作文不仅仅需要素材、需要语言,还需要方法的指引、需要情感的积淀。因此,学生除了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外,还要重视积累写作方法、积累思想情感。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积累 写作方法 思想情感    所谓厚积薄发,没有积累就没有创作,小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即使没有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