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我们的语文课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学习也像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语文课的快乐、有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绽放快乐呢?
一、从表演中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率真与天性,尽情倘佯于自己的思想与激情,这才是有个性的课堂,才是充满快乐的课堂。
教学情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有一篇课文《晏子使楚》,节选了三个精彩故事,其中有人物的对话。我立朗提议:“谁愿意当晏子?谁愿意当楚王?把他俩对话演一演,注意表现人物的神态和语气。”这种提议,刺激了学生的表演欲,学生们立刻同桌合作表演,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最精彩的数上台表演的学生,大胆地把人物的神态、语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惹得台下学生捧腹大笑。我不禁为学生这种表演能力竖起大拇指。整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欢笑之中。
教学《三颗纽扣》、《丑小鸭》、《失踪的森林王国》这类童话故事,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的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的笑声充斥着教室每一个角落。
二、从想象中感受快乐
心理学表明: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教学《我想》这首儿童诗时,我让学生仿第三节来编一编儿童诗。我先播放一首舒缓的乐曲,配上感情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进入情境中遐想。不一会,一只、两只、三只乃至更多的小手举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想把眼睛装在月亮上,看星星多明亮,看蓝天多神秘。望啊,望——宇宙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我想把眼睛装在电脑上,看江南山川秀丽的风景,瞧北国的银装素裹。望啊,望——描绘出了我的理想和希望。”“我想把眼睛挂在星星上,看银河多明亮,瞧祖国多辽阔。望啊,望——一切奥秘就在星空。”“我想把眼睛装在‘神舟六号’上,和杨利伟叔叔共享欢笑。看呀,看——看宇宙多美丽,瞧各国小朋友在唱歌。”……此时,我感叹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感叹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
我利用课文的空白处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学《圆圆的沙粒》时,前面讲这粒沙粒不理会同伴的嘲笑,坦然钻进蚌壳里,紧接着第13自然段出现了“……”,这个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我立即启发学生思考: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这颗沙粒想一想。思考一下后,学生各抒己见:“我想它肯定整天在里面睡大觉,想快点变成珍珠。”“它也许会想外面精彩的世界,很想出去看看。”“它每天都在计算时间,心想自己变成珍珠后的样子。”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快乐。
三、在激励中感受快乐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可见“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如何激励学生,让其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呢?
比赛——是孩子们最热衷的活动,也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法宝。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比赛、写字比赛、编故事比赛、、演课本剧比赛、词语接龙比赛、成语积累比赛等,让学生挑战“大王”,一次次感受胜利的喜悦,一回回体会“虽败犹荣”的自豪。一声声“YE”的欢呼声,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都洋溢着无限的快乐,都使学生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鼓励——是学生最爱听的话。因为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赞美和认可。教学《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对不同层次学生成功之处进行鼓励。有位学生读完,同学们觉得她美中不足的是感情不够饱满。我鼓励她:“你已经读得不错了。老师相信:你再努力一点,会读得更好。有信心吗?”她大声地回答:“我有信心朗读好!”我就给她第二次机会,结果她不负众望,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到文中,朗读得那么有感情、那么美,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我也为她鼓掌,为她喝彩:“你朗读得太好了!超过了老师,甚至超过电视台的主持人。”这时,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要求朗读。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一个微小的动作——竖大拇指,一句简单的话语“你很能干!”这些鼓励都会使学生心里感到甜丝丝的,获得信心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我们的语文课也能像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开心辞典”那样加一点甜、添一点趣,我相信语文课堂上就会处处绽放快乐,学生们也会乐此不疲地追求这种快乐。
(责编 李景和)
一、从表演中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率真与天性,尽情倘佯于自己的思想与激情,这才是有个性的课堂,才是充满快乐的课堂。
教学情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有一篇课文《晏子使楚》,节选了三个精彩故事,其中有人物的对话。我立朗提议:“谁愿意当晏子?谁愿意当楚王?把他俩对话演一演,注意表现人物的神态和语气。”这种提议,刺激了学生的表演欲,学生们立刻同桌合作表演,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最精彩的数上台表演的学生,大胆地把人物的神态、语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惹得台下学生捧腹大笑。我不禁为学生这种表演能力竖起大拇指。整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欢笑之中。
教学《三颗纽扣》、《丑小鸭》、《失踪的森林王国》这类童话故事,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的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的笑声充斥着教室每一个角落。
二、从想象中感受快乐
心理学表明: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教学《我想》这首儿童诗时,我让学生仿第三节来编一编儿童诗。我先播放一首舒缓的乐曲,配上感情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进入情境中遐想。不一会,一只、两只、三只乃至更多的小手举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想把眼睛装在月亮上,看星星多明亮,看蓝天多神秘。望啊,望——宇宙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我想把眼睛装在电脑上,看江南山川秀丽的风景,瞧北国的银装素裹。望啊,望——描绘出了我的理想和希望。”“我想把眼睛挂在星星上,看银河多明亮,瞧祖国多辽阔。望啊,望——一切奥秘就在星空。”“我想把眼睛装在‘神舟六号’上,和杨利伟叔叔共享欢笑。看呀,看——看宇宙多美丽,瞧各国小朋友在唱歌。”……此时,我感叹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感叹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
我利用课文的空白处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学《圆圆的沙粒》时,前面讲这粒沙粒不理会同伴的嘲笑,坦然钻进蚌壳里,紧接着第13自然段出现了“……”,这个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我立即启发学生思考: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这颗沙粒想一想。思考一下后,学生各抒己见:“我想它肯定整天在里面睡大觉,想快点变成珍珠。”“它也许会想外面精彩的世界,很想出去看看。”“它每天都在计算时间,心想自己变成珍珠后的样子。”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快乐。
三、在激励中感受快乐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可见“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如何激励学生,让其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呢?
比赛——是孩子们最热衷的活动,也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法宝。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比赛、写字比赛、编故事比赛、、演课本剧比赛、词语接龙比赛、成语积累比赛等,让学生挑战“大王”,一次次感受胜利的喜悦,一回回体会“虽败犹荣”的自豪。一声声“YE”的欢呼声,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都洋溢着无限的快乐,都使学生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鼓励——是学生最爱听的话。因为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赞美和认可。教学《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对不同层次学生成功之处进行鼓励。有位学生读完,同学们觉得她美中不足的是感情不够饱满。我鼓励她:“你已经读得不错了。老师相信:你再努力一点,会读得更好。有信心吗?”她大声地回答:“我有信心朗读好!”我就给她第二次机会,结果她不负众望,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到文中,朗读得那么有感情、那么美,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我也为她鼓掌,为她喝彩:“你朗读得太好了!超过了老师,甚至超过电视台的主持人。”这时,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要求朗读。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一个微小的动作——竖大拇指,一句简单的话语“你很能干!”这些鼓励都会使学生心里感到甜丝丝的,获得信心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我们的语文课也能像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开心辞典”那样加一点甜、添一点趣,我相信语文课堂上就会处处绽放快乐,学生们也会乐此不疲地追求这种快乐。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