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怎样上这堂课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a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学过程的预设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要预设师生问题的生成,发挥教师的特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 学生需求 学习目标 动态生成
  
  怎样上这堂课——是教师课前自我反思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而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精彩的互动生成效果,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一句话,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
  一、教学过程的预设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需求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解决学生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预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预设,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预设的警醒语。也就是说,教学过程预设中教学环节是有的,教学方法是有的,但不能过死;教学过程的预设不应是线性的,而应该是板块的。教师在思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课堂教学除了体现教师的主导,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在求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应该说,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教学预设不可或缺的要素。要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确立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得到更快的发展,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得以体现。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要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过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上,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显然是一种短视行为。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三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该正确把握好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重视目标的整合。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学习内容要为学习目标服务,即通过内容的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过去,我们谈到熟悉教学内容时,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要上好一节课,必须纵观一套、了解一册、熟悉一单元、吃透一篇。今天,我们要提出更高要求,熟悉一切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研究教材的价值。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把握,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其次,教师还应该敢于超越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可以对教材里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大胆批判,可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大胆调整,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一个台阶、一个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的预设要预设师生问题的生成,发挥教师的特长。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火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因此,师生问题的生成是一堂课最好的切入点之一。新课程倡导增强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最好以问题为切入点和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但是,过去我们误解了问题教学的内涵,问题设计缺乏质量、缺乏效度,课堂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提出的问题或过浅,或过难,或过死,激发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选准切入点,并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和回应。现在,教学最难的是预设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应有所预测,预测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它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课堂教学预设还要考虑教师的特长。一般说,每一位教师都有特长,也都有些不足,有的善于讲授,有的善于管理,有的长于实践,有的长于理论等。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自己的教学优势是什么?缺陷在哪里?认清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课堂教学有特色。
  总之,一节课教师如果没有事先的课堂预设,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从而充满随意性,这样,课堂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呢?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生成的精彩!只不过我们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强调预设,又不迷信预设,不受预设束缚,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使“预设”与“生成”共存在、共促进,那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尽情发挥新课程所要求的预设。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实践中的做法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至于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本文拟就学生作文教学新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认知差异作一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作文 教学实践 差异 影响    小学作文教学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实践中的做法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至
期刊
学会合作、学会分享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合作能力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要素。培养幼儿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平相处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合作
期刊
摘 要:在音乐教学当中,老师更应该注意,幼儿的声带还未发育成熟,音乐课的练声发音是一个很重要的科目,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一节音乐课。  关键词:幼儿音乐 教育质量 五个环节 提高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在诸多的音乐活动当中,不少场合都可以听到唱歌走调的现象,如果没有音响配乐,更是唱得一塌糊涂,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当中,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幼儿时期是一生的启蒙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应具有以问促思、以问激情、以问引问、以问导学四个特征。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以问促思 以问激情 以问引问 以问导学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
期刊
经典的英文读音是classic,本义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在我国,经典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典”的本义指《老子》、《庄子》等文化典籍;而当今所说的“经典诵读”这个概念也叫中西文化导读、古诗文诵读,台湾称它是读经教育。听说读经教育是在94年首先由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发起的,旨在利用学生13岁以下人
期刊
教师呆板的表情、冷冰冰的语言只会使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不仅教师教得艰涩,而且学生学得也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我的做法是,使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促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我们曾一度被表面的“激励”蒙住了眼睛,以为只要是真诚地表扬学生就是有效的评价。殊不知,这种浅层次的评价方法如果频频使用,学生也会因听腻而日渐麻木。那么,教师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他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学习的
期刊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进步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逻辑起点,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还关注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判断一堂课有效还是无效、效益大还是小, 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做了多少精美的课件, 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悟”出了多少道理。一般来说,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预备上课、导入新课、分析探究教材、总结巩固等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原动力。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键。我在地理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兴趣   引言,顾名思义即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
期刊
从小学到初中,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提高,但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本文拟对初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