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经打坐,一日三餐,终了此生,那不是我想要的
2008年12月的北京,第一场雪比往年晚了十多天。26岁的僧人释道心在气象局发出橙色寒潮预警的当天晚上飞抵首都机场,一位居士去机场接他,然后把他送到位于西便门的一家快捷酒店,为他安排住所的是另外一名居士。
此行北京,他要拍摄一组写真,录制单曲,以及接受包括本刊在内的数家媒体的访问。
出名
出家头两年,他也很少想到父母。“人的年龄一天一天增长,心态、心境也是不一样。那时候真的像一张白纸一样特别单纯。”
2000年,他奶奶去世,“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感情很深。那时候我已经在办公室里做管理了,考虑的事情非常复杂。总觉得那个时候寺庙里需要我,我走不开。东北又是千里迢迢,转火车的,怎么也要两三天的时间,最终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这个事情对我打击非常大。我就发誓,不论修行的好与坏,此后只要家人需要我,哪怕我飞,也要飞到他们身边。”
出家10年,他对父母的挂念越来越深,无法超脱。他不甘平凡,渴望功名,希望自己有能力给家人好的安置。
他喜欢唱歌,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佛乐歌手大有前途。“不都讲普度众生嘛,你在庙里讲经说法能度几个?我出来唱歌,用时尚通俗的方式来传播佛乐佛理,如果唱红了,一首歌众人传唱,能度多少人!”
他选择了云游僧的生活,靠信徒供养以及商业活动维持生活,收入不稳定,但足够自由。“我敢说,年轻僧人80%羡慕我,还有20%胆小怕事,不敢出来闯。”
最近一两年,因为要“进军演艺圈”,他的开支大了很多,日常饮食上他不讲究,“忙起来了,吃碗素面就行”。但是到处宣传、拍写真、出唱片……这些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匮乏是这位将自己定位于佛乐歌手的年轻人最大的苦恼。
乱相
他为自己的演艺之梦做了五年规划,“五年不成,我就退到寺庙里去。”有心插柳,没想到真的一夜走红,给他极大鼓舞。
“好多艺人来找我,请教我是怎么炒作的。大家都说,没人捧也没钱砸,就靠自己折腾,我上位的速度算是快的了。”
“我时刻以一个艺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时,我会忘记自己是个和尚,只要保守自己的底线就好了。”他说自己的底线是“素食、单身、拍写真不露点”。
除了发唱片,他还想接拍一部影视剧,“就演和尚,我觉得现有的银幕形象里,出家人的形象塑造得并不好。”
他也不排斥商业演出,“《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什么的,我可以上啊,关键看他们导演敢不敢请我去。”
网络上对他的恶评汹涌澎湃,“我都看,但是完全不在意。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相比我要做的事情,这点舆论太小了。如果连这都怕,你还能做成什么事?”
针对他的作为是否“如法”的讨论,他摆手说,“我从来不談戒律。要是说我不如法,你去中国各地的寺庙里看一看,又有几个真正如法的僧人。我不想说这些,也不想说别人。大家各自心里清楚就行了。”
出名果然给他带来一些关注和“资源”,“昨天刚刚来了几个朋友,他们觉得我的身份和特点还是有商机和卖点的,近期可能会签一个唱片公司。”
想要结识他的人很多,“有好多女孩子找我,说要出家,要我收她们当徒弟。”
有个女孩疯狂给他发短信,痛说革命家史,倾倒心灵苦水。“一连发好多好多条短信,有的时候还打电话过来,一接就挂了,啥也不说。”他摇摇头,这算是出了小名之后的小烦恼吧。
还有人找他拉赞助,在他的博客上,有关于自己在北京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的简短介绍。有人自称是电视台记者的,要给他拍专题片,“让我出5万还是8万块钱,说我有公司,这点钱不算什么。”
我们聊天的时候,恰好又有一个电话打来,女的,自称凤凰卫视记者,释道心很有耐心地听她介绍收费情况,熟稔地同她对话,“我这样的人,哪有钱给你们啊!你们的老板刘长乐不也是佛教徒吗,应该多支持我们佛教事业才是呀……”
他一口咬定要钱没有,做采访是可以的,“你们有诚意的话,我可以安排档期”。
眼下,他最操心的是“可持续性发展”,“网上炒了这么一大通,不能说炒过了就算了,必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事情。”
千里之外,庐山东林寺里出家时间不长的弘照每天早上照常到客堂接待访客,接听电话。有关释道心的新闻他们有所耳闻,但他表示同为出家人,“不可以去批评或者评价其他的出家人。”
30多岁的他原来在石家庄做服装生意,抛舍俗务出家后,他觉得自己已经得到想要的平和宁静。“每天虽然做的事情好像跟过去迎来送往差不多,但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利益,只是为大家服务。”
对于释道心的选择,他表示,“每个人因缘不同,根基不同,一切随缘。”至于释道心所为是否“如法”,他平静地说,“末法时代,即便是出家人也是千姿百态,什么样的人都有的。很正常。”
百度“末法时代”,解释是,“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圣道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就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人去信受奉行。”
2008年12月的北京,第一场雪比往年晚了十多天。26岁的僧人释道心在气象局发出橙色寒潮预警的当天晚上飞抵首都机场,一位居士去机场接他,然后把他送到位于西便门的一家快捷酒店,为他安排住所的是另外一名居士。
此行北京,他要拍摄一组写真,录制单曲,以及接受包括本刊在内的数家媒体的访问。
出名

出家头两年,他也很少想到父母。“人的年龄一天一天增长,心态、心境也是不一样。那时候真的像一张白纸一样特别单纯。”
2000年,他奶奶去世,“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感情很深。那时候我已经在办公室里做管理了,考虑的事情非常复杂。总觉得那个时候寺庙里需要我,我走不开。东北又是千里迢迢,转火车的,怎么也要两三天的时间,最终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这个事情对我打击非常大。我就发誓,不论修行的好与坏,此后只要家人需要我,哪怕我飞,也要飞到他们身边。”
出家10年,他对父母的挂念越来越深,无法超脱。他不甘平凡,渴望功名,希望自己有能力给家人好的安置。
他喜欢唱歌,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佛乐歌手大有前途。“不都讲普度众生嘛,你在庙里讲经说法能度几个?我出来唱歌,用时尚通俗的方式来传播佛乐佛理,如果唱红了,一首歌众人传唱,能度多少人!”
他选择了云游僧的生活,靠信徒供养以及商业活动维持生活,收入不稳定,但足够自由。“我敢说,年轻僧人80%羡慕我,还有20%胆小怕事,不敢出来闯。”
最近一两年,因为要“进军演艺圈”,他的开支大了很多,日常饮食上他不讲究,“忙起来了,吃碗素面就行”。但是到处宣传、拍写真、出唱片……这些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匮乏是这位将自己定位于佛乐歌手的年轻人最大的苦恼。
乱相
他为自己的演艺之梦做了五年规划,“五年不成,我就退到寺庙里去。”有心插柳,没想到真的一夜走红,给他极大鼓舞。
“好多艺人来找我,请教我是怎么炒作的。大家都说,没人捧也没钱砸,就靠自己折腾,我上位的速度算是快的了。”
“我时刻以一个艺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时,我会忘记自己是个和尚,只要保守自己的底线就好了。”他说自己的底线是“素食、单身、拍写真不露点”。
除了发唱片,他还想接拍一部影视剧,“就演和尚,我觉得现有的银幕形象里,出家人的形象塑造得并不好。”
他也不排斥商业演出,“《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什么的,我可以上啊,关键看他们导演敢不敢请我去。”
网络上对他的恶评汹涌澎湃,“我都看,但是完全不在意。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相比我要做的事情,这点舆论太小了。如果连这都怕,你还能做成什么事?”
针对他的作为是否“如法”的讨论,他摆手说,“我从来不談戒律。要是说我不如法,你去中国各地的寺庙里看一看,又有几个真正如法的僧人。我不想说这些,也不想说别人。大家各自心里清楚就行了。”
出名果然给他带来一些关注和“资源”,“昨天刚刚来了几个朋友,他们觉得我的身份和特点还是有商机和卖点的,近期可能会签一个唱片公司。”
想要结识他的人很多,“有好多女孩子找我,说要出家,要我收她们当徒弟。”
有个女孩疯狂给他发短信,痛说革命家史,倾倒心灵苦水。“一连发好多好多条短信,有的时候还打电话过来,一接就挂了,啥也不说。”他摇摇头,这算是出了小名之后的小烦恼吧。
还有人找他拉赞助,在他的博客上,有关于自己在北京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的简短介绍。有人自称是电视台记者的,要给他拍专题片,“让我出5万还是8万块钱,说我有公司,这点钱不算什么。”
我们聊天的时候,恰好又有一个电话打来,女的,自称凤凰卫视记者,释道心很有耐心地听她介绍收费情况,熟稔地同她对话,“我这样的人,哪有钱给你们啊!你们的老板刘长乐不也是佛教徒吗,应该多支持我们佛教事业才是呀……”
他一口咬定要钱没有,做采访是可以的,“你们有诚意的话,我可以安排档期”。
眼下,他最操心的是“可持续性发展”,“网上炒了这么一大通,不能说炒过了就算了,必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事情。”
千里之外,庐山东林寺里出家时间不长的弘照每天早上照常到客堂接待访客,接听电话。有关释道心的新闻他们有所耳闻,但他表示同为出家人,“不可以去批评或者评价其他的出家人。”
30多岁的他原来在石家庄做服装生意,抛舍俗务出家后,他觉得自己已经得到想要的平和宁静。“每天虽然做的事情好像跟过去迎来送往差不多,但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利益,只是为大家服务。”
对于释道心的选择,他表示,“每个人因缘不同,根基不同,一切随缘。”至于释道心所为是否“如法”,他平静地说,“末法时代,即便是出家人也是千姿百态,什么样的人都有的。很正常。”
百度“末法时代”,解释是,“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圣道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就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人去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