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课堂(一)

来源 :天天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_jl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备好去森林探险了吗?


  在本栏目中,你将学到森林探险的基础知识:打包什么东西、怎样搭建庇护所、怎样自制工具、观察哪些野生动物……甚至能学到怎样从自己的尿液中提取饮用水!你还能学到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误食了有毒的蘑菇怎么办、引发森林火灾后应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等。
  本栏目节选自《大自然里的STEAM》
  要带上:
  ·地图
  ·指南针
  ·小折刀
  ·急救包:剪刀、绷带、消毒湿巾、纱布、胶带、创可贴、安全别针、医用胶布、消炎药膏、镊子、炉甘石洗剂、烧伤药膏
  ·手电筒或头灯
  ·防水火柴
  ·便携炉灶
  ·口哨
  ·尼龙细绳/伞绳
  ·钓鱼线
  ·柏油帆布
  ·帐篷(如果你愿意自带)
  ·睡袋
  ·铝箔毯
  ·水桶
  ·轻型金属烤架
  ·手机(用于紧急情况)
  ·强力胶布
  ·放大镜
  ·棉球(用于生火或清理伤口)
  ·零食(压缩干粮、坚果、果干)
  ·食物
  ·金属杯
  ·净水片
  ·本子和笔
  ·驱虫剂(防蚊液)
  ·塑料垃圾袋
  ·标记胶布
  ·电工胶布
  ·水瓶
  ·手表
  ·铝箔纸
  不要带上
  旱冰鞋、长号、笔记本电脑、弹簧跳跳杆、吹风机。
  不要穿上
  睡衣、芭蕾舞裙、潜水服、高跟鞋或者戴一顶时髦的帽子。
  要穿上:
  ·袜子(所需数量会超出你的预想)
  ·内衣
  ·运动裤
  ·T恤
  ·长袖上衣
  ·保暖的针织套衫
  ·耐磨的鞋子
  ·手套
  ·雨衣
  ·保暖帽或防晒帽
  ·太阳镜
  ·防晒霜

怎样打包帆布背包


  正确地打包帆布背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半夜需要上厕所,却找不到手电筒,你可能会吵醒其他人。如果你把所有东西都从包里翻出来,就很难在遇到麻烦时迅速逃离。在森林里露营时,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小到帐篷漏雨,大到碰上野生动物觅食,你得知道所有装备都放在哪儿,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做出反应。

怎样挂吊床


  挂出一个完美吊床的要义在于,找到两棵相距大约1.5米、粗壮结实的树。从包里取出吊床,把它摊平。然后,把吊床的两端用双套结分别系在两棵树上。轻轻拽一下吊床,确定绳结是否系紧了。你可不想摔下来,对吧?
  如果想在吊床上方造一个遮风挡雨的棚子,你就得找一个高个子朋友来帮忙。如果没有的话,你就得亲自上阵,踩着背包爬上树。在兩棵树之间的高处拉一根绳子,用双套结系紧,再把一块柏油帆布搭在绳子上。最后,把帆布的四角都系在周围的树枝或树干上,拉紧。
  生存忠告
  你可以把一堆干树叶塞进塑料袋中做一个枕芯,再用干净的T恤包裹住枕芯。

怎样用木头制作工具


  你可以用废弃的木头自制露营工具。但要记住:刀是非常危险的工具。永远不要把刀尖冲着自己。如果你不清楚怎样正确地切割东西,就找个大人来帮你吧!

扎营地钉


  大多数帐篷都需要扎营地钉,但如果你没带地钉,也可以用废弃的木头自己做几个。
  1.找来一些废弃的木棍,然后把它们切割成大约20厘米长的小木棍。
  2.小心地在每根木棍距离顶部5厘米处削出一个“V”形的凹口,并使“V”字开口冲着下方。这个凹口将充当帐篷地钉的钩子。
  3.把树枝的另一端削尖,以便它可以插入地面。

柏油帆布屋


  碰上下雨,有这种庇护所就很棒了。但你一个人很难搭起来,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合作搭建。
  1.找到两棵相距大约3米的树。
  2.在两棵树之间系上绳子,把柏油帆布搭在绳子上。
  3.让四个同伴分别站在帆布的四角,给每个角都系上绳子。
  4.四个同伴一起扯住角,把帆布拉紧拉平,然后将每个角的绳子都系在地钉上,或系在插入地面的树枝上。

树枝救命的十种方式


  1)快速摩擦两根树枝生火。
  2)建一个庇护所。
  3)捕鱼。
  4)烧火取暖、照明。
  5)迷路时可把树枝劈成“V”形放在地上记录路线。
  6)做弹弓。
  7)测量水深(这样你就不会贸然蹚过一条太深的河流)。
  8)做徒步手杖,这样你在森林里长途跋涉时就不容易摔跤了。
  9)腿或手指摔断时,充当夹板。
  10)搭建临时的火炉。

徒步手杖


  1.首先,找到一根合适的木棍:要结实,高度到你的腋窝处。
  2.如果太粗了,就把它削到合适的粗细。
  3.如果你希望把手杖变得更光滑、握起来更舒服一些,你可以(非常小心地)用小刀把木棍上的树皮刮掉。
  4.好了,现在你看起来像个非常专业的登山者,随时出发吧!
其他文献
彭燕郊先生是2008年去世的,到现在这中间其实有过很多次纪念彭燕郊先生的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都没有参加,今天应该是第一次参加我的老师彭燕郊先生的纪念活动。参加这个活动,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了当年在湘潭大学和彭燕郊老师在一起的一些情景。我和张效雄是1978年3月,也就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入大学的学生,那个时候的湘潭大学就是一个黄土高坡,一年以后,彭燕郊先生来到了我们学校,当时我们中文系有四大名师:古典文学姜书阁先生、中国韵文学会会长羊春秋先生、著名的周易研究者肖艾先生、彭燕郊先生。
在高校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校食品专业英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不再单方面以自身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向学生讲解传授课程教材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法,其强调凸显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的主体位置,在教师科学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项目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高校食品专业英语教师通过将项目教学法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保障英语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案”产生于日本近代,是一个内生与外源的“暧昧”词,其转译至中国后,仍存多解和歧义。故而有必要正本清源。本文以书物学方法尝试进行本义与引申义的还原。首先,循省《温知图录》(1875),见揭“图案”源于明治时期之“美术振兴论”,初义指手工产品美术化的加工系统,是贯穿在系列博览会活动中的“设计觉醒”的组成部分。后来,通过模仿西方设计制图之法,在《一般图按法》(1909)中确立起了按照统一步骤完成设计的工艺美术技法概念。大正以后的“工艺美术技法”随着艺术至上主义兴起而被边缘化,有关记述见于《纳富介堂翁事迹》(
伴随行业精细化和复杂化程度的加深,书籍设计实践面临逐渐复杂、多元的变化,吕敬人教授提出的书籍设计观点与系统科学中的原理有一定的契合点。以系统科学中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原理分析书籍设计实践,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观察视角,同时为书籍设计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建筑构件可重复装配使用是实现建筑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以2018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C-House的3次重复装配为例,提出可重复装配建筑构件系统的4个技术要点:标准化可变空间设计技术、构件组独立组合设计技术、三级装配技术和可逆连接技术,并通过C-House建造过程减碳效益分析,验证可重复装配建筑技术对于延长建筑寿命、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可行性。
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革命的重要手段.国民革命期间,中共通过刊物专栏"寸铁"这一独特的发声渠道,传播国民革命知识,阐述其革命思想,为国民革命顺利推进构建思想舆论环境.对于反革命者,"寸铁"持续与之进行舆论斗争,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影响;对于阵营内部的同盟者,"寸铁"则发挥规训作用,以达到"减轻右派的反动力量"的目的.虽然国民革命未获成功,但中共关于革命宣传动员的历史记忆和"寸铁"的话语传统却得以保留,这为此后中共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昧于世故人情,不善与俗人交接,独知读书”的闻一多“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先驱者向旧思想、旧文学发起攻击以后,旧营垒中的那些守旧派仰仗传统势力在文坛上的主流地位,将《新青年》的呐喊视为“虫鸣”而不屑与辩,迫使钱玄同和刘半农不得不扮演双簧戏,这就是1918年3月《新青年》第4卷3号上那篇《文学革命之反响》出世的背景。钱玄同模拟保守派文人口气写的《王敬轩君来信》,对新文学大加攻击;刘半农以“记者”的身份,在《复王敬轩的信》中予以痛快淋漓的回击,故意造成一场论战,以
只有从康德的体系思维入手,才能真正地揭示康德对自我问题的破解之道。康德的意识论以确定性的原则对自我的实存进行了规定。经由先验统觉的意识主体意识到“我在”,一旦先验统觉开始规定自我的实存,自我就成为一个认识的对象,继而形成“我对自身显现的那样”——经验自我的知识。康德将先验自我等同于本体自我,是出于实践哲学的深层次考虑,因为先验自我的不可知指向自由理念所运用的领域,而为什么又将先验自我与作为知识对象的经验自我相等同,康德本人并没有也没必要在理论哲学给出解决方案,继续追究下去只会导致主体的形而上学。
2019年9月18日,习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学习贯彻习总书记“9·18”讲话精神,我们要充分认清推进新乡黄河流域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水利部、黄委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
科学问题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是科学史的灵魂。科学问题观经历了从表征主义到实践优位的转向。科学实践哲学视阈下科学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品格,科学问题不仅随科学知识在实验室微观世界中产生着政治影响,还扩展到实验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深刻的政治意义;科学问题的生成与解决不仅“重塑”着智能主体的知识结构、还把智能活动构造成生产性的,从而不断“重塑”着整个世界,使世界更具紧密的耦合性和人为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