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视也不断的提高。本文通过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对地域文化、环境装饰等方面入手国内外知名公共艺术作品,对公共艺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公共艺术突破了传统美术的创作方法,多方位的发展着,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国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大多趋向于具象的高大雕塑,或者抽象的装饰点缀雕塑,且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对于国外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吸收与学习还不是很到位。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参与性;互动性;城市雕塑
  一、什么是公共艺术
  对于公共艺术的涵义及概念,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义,每个人对于公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亦是各不相同。笔者作为志愿者很幸运的参加了2012年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的城市公共艺术论坛,通过各位专家教授在论坛中对于公共艺术的涵义及概念的讲解,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以及没人认对公共艺术的不同解析,使笔者对于公共艺术有了与之前不同的理解。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里创造、设计、与应用的具有一定精神意义的公共产物,它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一些装饰物或建筑体,对于民众的生活及精神陶冶有一定的引导与塑造的作用,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民众与之有一定的交流与互动。
  二、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及互动性
  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如果不能很好的与民众互动,使民众参与融入到空间氛围之内,则称不上好的艺术。艺术作品在所处的位置上,与人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大众在参与到艺术作品中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与之互动,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可以在使大家娱乐的同时,感受作者的艺术思维。
  (一)杰森·德凯尔·泰勒――《无声的进化》
  汪大伟教授在论坛中提到: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其中有一个发人深思的例子――《无声的进化》,让我们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公共艺术的边界,不仅仅在陆地上的公共空间里才能创造优秀的公共艺术(图1)。
  《无声的进化》是英国著名雕塑家杰森·德凯尔·泰勒为墨西哥坎昆国家海洋公园海底创作设计的雕塑作品。之所以选址在此,是为了纪念该地区著名的“玛雅文明”,截止到2010年,已经有400多座雕塑被安置在海底,每座雕塑都是以当地形形色色的居民为原型,从天真可爱的儿童到年迈的老年人,各行各业,努力打造独一无二的“海底艺术博物馆”。
  公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参与及互动性,《无声的进化》为人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参与体验。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是蔚蓝色的海面下,透过加勒比海面的光线,无声的雕塑屹立在海底,许多的雕塑上爬满了水藻和珊瑚,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之中。参观者也可以以潜水的形式,融入到雕塑群之中,倾听这些无声的雕塑(图2)。
  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与环境的融合,与参观者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泰勒创作的 《无声的进化》彻底的将这两个因素融入到了设计之中。设计创作的雕塑运用的是中性酸碱度的生态材质,这种材质由于表面肌理比较粗糙有一定的空隙,更便于海藻和珊瑚等水生生物的生长。运用这种生态的材质,而不是运用纯人工材质来创作,贴近自然的处理方式使整个雕塑群更加生动的融入到自然之中。刚刚置入海底的雕塑,经过海藻与珊瑚等海洋生物的生长,雕塑的外形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改变,《无声的进化》将“半成品”的雕塑交到了大自然的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的进化着(图3)。
  (二)詹姆斯·特瑞尔――《Within without》
  詹姆斯·特瑞尔是美国一名十分著名的以光线和空间为创作元素的艺术家。他最知名的是以死火山的喷火口改造的“罗丹火山口”,与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特瑞尔通常是利用封闭的空间将参与者包围,然后通过光线的变化,创造与众不同的体验。
  《Within without》是特瑞尔2010年受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委托,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澳大利亚花园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图4)。这件艺术作品正方形基座,外形则像座金字塔,内部中央设有一座水池,水经中央室内水池流出。整个建筑作品有一部分是处于地下了,为参观者创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室内空间突出整个建筑的焦点圆形屋顶天空。吸引参观者的天空,在规则的形状中,无时无刻的变换着(图5)。
  简洁优雅的室内空间里设有一条长凳,一块大石设置在室内的中心,与房顶的圆形相呼应。参观者置身室内时不仅会意识到身边的自然环境,而且会感觉自己与大自然的密切相关。詹姆斯·特瑞尔创造的《Within without》将变幻莫测的光淋漓精致的展现出来,对于这个作品创造的朴实、简洁的公共空间,足以平静人们的心灵。
  參考文献:
  [1]林振德.公共空间设计.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348-349.
  [2]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22-123.
其他文献
摘要:《诗经》所反映的先秦时代中,有很多的风俗习惯被继承和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婚俗特征方面。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父母之命、男尊女卑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等方面。  关键词:《诗经》;先秦时代;婚俗特征  《诗经》所反映的先秦时代,婚姻的礼仪和风俗有很多被继承了下来,有不少的内容和特征与后代有很多的相同,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夫权在上,男尊女卑;男女
期刊
摘要:“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作为认罪认罚具结书的签署见证要求,其立法目的是保障辩护权的有效行使,是基于保障认罪认罚自愿性和量刑建议协商一致的考量。然而,在职权主义背景下,目前见证者的法律帮助状况,并不能充分发挥功效而为此提供保障。因此,认罪认罚具结书的签署见证机制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法律帮助环节,由检察机关向见证者提供足额便利,由见证者向犯罪嫌疑人提供有效法律帮助,以确保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和量刑建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两版话剧和一版电影简述《原野》中角色的人物性格及其特点。通过运用演员舞台台词动作技巧、拿到剧本的“初体验”、演员节奏感和舞台美术的设计以此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原野》;角色形象;表演技巧  曹禺的《原野》以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为背景,以仇虎逃狱来到焦家报一家两代之仇为情节主线,表现了封建黑暗势力对底层农民的层层压迫。  一、角色形象分析  在剧本中,通过比较青年剧院版、刘晓庆版、
期刊
“胡”在古代中国专门指中原王朝北方边境地区的邻人,西汉时匈奴人自称为“胡”。《汉书·匈奴传》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6]其后胡的范围由于民族迁徙有所扩大,魏晋以后“胡”字应用更加广泛,但是在唐代,“胡”主要是用于称呼西域少数民族和西方外国人[7]。  唐代的胡女妆容奇特,装扮别致,不同于中原女性。元稹有诗:“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期刊
摘要:在诸多的电影导演当中,陈可辛并不是最优秀、最出色的一位大师级人物,然而他却以一种“剑走偏锋”的拍摄手段,成为了一名独具特色的电影奇才。特别是在近几年的爱情电影中,陈可辛导演的作品更是能够将不同时代进行高度浓缩,在突破与整合的过程中,以一种直白的语言和细腻的抒情反映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情爱别离。  关键词:悲情;陈可辛;爱情电影  陈可辛导演的作品主要以爱情片、动作片以及喜剧片为主,其中《甜蜜
期刊
摘要:在阿Q与福斯塔夫的形象内涵中,均存在“滑稽”的审美特征,即引发读者对“丑”的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但经过对比,可明显看出两者的滑稽也存在较大差异,并呈现出悲中带喜与喜中带悲的不同审美效果,而这与两位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不无关系。  关键词:滑稽;创作意图;创作手法  有关滑稽的阐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
期刊
摘要: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且民族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少数民族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是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鉴于此,文章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分析探讨了套了事现阶段少数民族工作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
期刊
摘要:《琵琶声声》作为川剧史上首部都市情感剧,以新潮的时代气息、青春逼人的年轻演员、契合当下的创业故事和美轮美奂舞美灯光设计等走出了与以往传统戏迥然不同风格样式,焕发出了川剧的现代化活力。  关键词:《琵琶声声》;都市情感剧;青春;现代化  “川剧史上首部都市情感剧”、“青年人的爱情和创业梦”、“青春、实验和放手”……在琵琶声未响时,《琵琶声声》就在媒体的报道中,被贴上诸多标签。作为川剧史上首部都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 适婚单身男女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单身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单身群体的个人投资行为较已婚人群而言更加情绪化与感性化,其庞大的消费能力与风险投资偏好对经济市场形成了深刻影响。为深入研究单身青年的个人投资行为,本项目选取安全感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安全感对单身青年个人投资行为的作用机制,以期提高单身群体的金融市场参与度及为产品设计者提供一些
期刊
摘要:《欧也妮·葛朗台》的深刻之处在于不局限于刻画吝啬鬼和守财奴,巴尔扎克在揭露和批判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现状的同时,也塑造了欧也妮这样一个一生被金钱所束缚,却在金钱之外有着纯善坚守的女子形象。欧也妮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她从一个淳朴简单、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一个稳操金钱、但又不泯良善的成熟妇人。她是物质的牺牲者,一生以凄凉和悲伤为底色,然而她在被迫和金钱结伴而行的过程中,一直坚守着人性的真诚与美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