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

来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q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在福建种植的西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20个细菌菌株,接种西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2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挑选其中的14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试,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该病菌除侵染西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玉米、大豆等作物
其他文献
为探讨黑曲霉固态发酵酸性磷酸酯酶(ACP)的产酶条件,首次采用固态培养的方法,在对黑曲霉3350产酸性磷酸酯酶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Plackett-Burman试验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较了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对黄连解毒散中主要有效成分栀子苷和小檗碱溶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未改变黄连解毒散固有的药效学成分,可增加栀子苷
对2000~2005年我国木材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分析了产生供需缺口的原因。
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大学教育、用人单位的需求三个角度对当今一直升温的“考证热”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考证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针对这一现象提了两点意见。
以甘薯茎线虫为材料,对取样、固定、干燥等制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活线虫为研究试样,采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及临界点干燥法(或叔丁醇干燥法)制样效果好,能获得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