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苍山县国家税务局,山东 苍山 277700)
[摘 要]税收文化建设是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税收管理理念的一次飞跃,标志着税收工作发展到了新阶段。税收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借鉴其他行业或领域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的文化管理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对税收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税收文化;企业文化;借鉴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90-02
1 企业文化管理概述
(1)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一是非理性。科学管理强调的理性模式,即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把一切事务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使人适应制度。文化管理强调是非理性模式,认为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一面,主张充分尊重人格、适应人性,把关心人、满足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主张制度适应人。二是个体性。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所有成员在整体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的集体性特征,这种特征使之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区别开来。可以说,文化管理是与企业的文化传统、经营规模、成长经历等因素等密不可分的。不同企业的文化管理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三是动态性。实践证明,文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作用过程,其目的、手段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管理要不断适应内外形势、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文化管理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2)企业文化管理的实施步骤。一是提炼阶段。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探讨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确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确定企业共同价值观,形成企业的“愿景目标”、“工作宗旨”、“发展战略”、“价值理念”等文化理念、内容。二是传播阶段。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纬度的传播,要选定有效的载体,创新宣传手段模式,用各种文化推广及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强化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将企业文化人格化、形象化、可识别化。通过活动培育员工、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对企业文化的全面、整体、立体的感知,使之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进行传播。三是内化阶段。通过提炼和传播,将企业的核心理念、共同价值观等内化于员工的思想和心灵,作用于员工的自觉行为及目标追求,使员工做到自我激励约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的辐射作用,营造积极的社会影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心理认同,提高信任度和依赖度,帮助企业不断发展。
2 企业文化管理与税收文化建设的异同
(1)相同点。一是目的性。两者都围绕各自的宗旨、目标、任务展开。企业文化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正常高效运转,从而在竞争中获利并生存下去。税收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税收工作,实现税收的职能宗旨。二是社会性。企业文化和税收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建设或管理也都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背景,要受到进行时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三是差异性。作为两种不同的行业文化,税收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管理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要求。文化建设或管理不能一概照搬别人的,应该因地制宜。四是进步性。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历史来源和背景,并且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其建设或管理,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呈向前发展的整体趋势。
(2)不同点。一是性质不同。税收文化建设作为行政文化建设的一种,本质上是政治型文化建设,兼具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企业文化管理本质上是经济型文化管理,具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二是对象不同。税收文化建设包括物态、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其对象包括在税收征纳关系中的人、财、物、事。企业文化管理的对象是与产品生产、买卖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人、财、物、事。三是手段不同。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主体,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文化建设或管理上的手段不可能完全一样。四是效用不同。两种组织的不同性质,使两者具有不同的效用。税务文化建设更加关注社会效用,其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企业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经济效用,其出发点是企业利益。
3 税收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管理的借鉴
(1)借鉴的意义。任何管理都有相同点,管理的对象莫过于人、财、物、事,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目标。不同的地方在于管理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尽管税务机关、企业的组织功能和所属的组织类型是不同的,但本质上都属于抽象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范畴,在具有不同“个性”的同时,也必然有着一些社会组织的“共性”,在组织管理学等基础方面是相通的。企业文化管理的成熟理论,有助于完善税收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框架,为税务文化建设研究提供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管理学的一些新理论、新做法。
(2)借鉴的原则。一是有所选择。在借鉴的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管理学中适合税务机关的新概念、新理念和新做法。二是结合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引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的理论,要注意与税收文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凭空而谈,做到学有所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丰富理论。三是不断创新。要将借鉴的企业文化管理的有关方法、模式或者理论模型,在税收文化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促进企业文化管理和税收文化建设的彼此融合、相互借鉴和相互提高。
(3)借鉴的层面。一是概念层。概念是高度抽象浓缩的思维理念,是管理交际的语言模块,反映了管理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引鉴企业的文化管理思想,要注意吸收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语言、词汇,丰富税收文化建设的语言词库。二是原理层。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形成的一些具体的、定型的原理,如弹性原理、动力原理、木桶短板原理、二八原理、鲶鱼效应、马太效应等,体现了组织管理的基本规律,应该在税收文化建设实践中予以借鉴。三是方法层。同其他管理理论一样,文化管理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和成熟的理论模型,如行为描述面试法、人才测评中心技术、职业能力倾向模式等。对这些方法和模型正确借鉴,非常有助于税收文化体系建设。
(4)借鉴的要义。一是建立心理契约,培育主体精神。契约是指平等关系的主体之间在合法、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心理契约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指个人与组织在取得与付出之间自然的默契的心理配合。企业中的心理契约,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的一系列心理默契的总和,包括企业上下达成共识的愿景目标、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构建“心理契约”的目的,在于充分培育员工的主体精神,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学者都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奇迹归功于企业文化。在日本,几乎所有的企业,实行的都是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对员工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将员工视为“企业这一大家庭”的成员。企业领导人好比家长,管理干部好比是兄长,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企业总是通过各种形式同职工联络感情,培养职工的归属意识,努力营造家的氛围,从而使企业产生了惊人的凝聚力。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文化渗透。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渗透企业文化。在内部,企业领导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灌输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宗旨等企业文化理念精神,渗透共同价值观。在外部,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促进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形成企业的个性特征,建立企业信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保持消费量的增长。这些措施,其实就是文化渗透。我国玉溪卷烟厂把企业精神确定为“天下有玉烟,天外还有天”,给员工渗透了“时刻努力,戒骄戒躁,不断进取”的群体价值观,创造了玉溪卷烟的一次又一次的不俗业绩。
三是完善制度机制,做到软硬结合。制度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管理如果缺乏制度的保证和支持,就很难将企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转化为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企业文化管理必须把制度硬管理和文化软管理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管理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又要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保证行政命令的刚性,通过制度来努力培育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做到刚柔并济,软硬结合。一句话,软环境保证硬管理,硬环境强化软管理。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但在保护员工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同时,沃尔玛也有严格的新人培训制度,要求所有新录用员工必须参加其组织的培训,否则予以辞退。在培训的过程中,沃尔玛不断对新员工进行“洗脑”,灌输其公司文化。沃尔玛做到了软硬两种手段协调配合,打造了世界零售业的航空母舰。
四是发挥领导作用,带动全员参与。作为公司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践行者,领导的言行无疑会在员工中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化管理要求具有民主意识和作风、注重尊重人、爱护人、培养人的育才型领导。领导者要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体现出本企业的文化特点,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品位,要转变传统的高度集权的领导方式,实行分权管理,尊重下级的人格和创造性,与下级共担责任,带动员工有全新的工作行为,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行为,来具体实践企业的文化,使社会公众通过员工的行为,更好地认识该企业的文化内涵。柳传志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时,为了解决开会迟到的问题,作出了每迟到一分钟就罚站一分钟的规定。而第一个被罚站的,就是他的老师。他本人也被罚站过。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顾及情面,令行禁止,使开会迟到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五是借助标识事件,固化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识别系统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企业还要善于塑造和宣传楷模,善于借助模范、先进的事迹,实现企业文化的形象化和人格化。企业也要善于借助各类事件、活动、仪式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器物,将企业文化变成可感、可见的物化因素,促进员工对其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促进社会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和认可。很多人认识海尔这个品牌,是从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开始的。这一事件,不仅使张瑞敏和他的那把著名的大锤被载入了海尔质量文化的史册,也使海尔的质量普遍得到认同,使海尔产品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