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下颈椎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8年2月收治下颈椎陈旧性脱位患者23例,脱位椎体为C44例,C55例,C610例,C74例,均为前脱位。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根据术前测量的颈椎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脱位节段最小椎管矢状径与椎体前后径比值(C/V比值)及关节突关节的绞锁情况制定手术方案,15例0.5≤C/V比值<0.9的患者中,6例无关节绞锁患者直接行前路松解、复位植骨融合术,9例合并关节绞锁患者先行全身麻醉后透视下颅骨牵引复位术,3例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植骨融合术,余6例闭合复位失败(仍存在关节绞锁)的患者先行后路复位固定再行前路植骨融合术;5例合并关节绞锁且0.3<C/V比值<0.5的患者先行前路松解、减压,再行后路复位固定,最后行前路植骨融合术;3例合并关节绞锁且C/V比值≤0.3的患者,先前路松解,再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复位,最后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采用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VAS评分及ASIA分级评价颈部功能、疼痛程度及神经功能。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80ml,术中无脊髓、血管、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15.7d。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1例,内固定松动1例。20例患者随访15~48个月,平均28个月,脱位节段的C/V比值由术前0.56±0.27增至术后0.86±0.07(P<0.05),术后6个月为0.88±0.06,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6、12个月NDI、VAS评分分别较术前平均下降24%、2.4分,26%、2.8分,35%、3.3分;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至少改善1个ASIA评分等级,余3例(A级、B级和D级各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根据术前测量的颈椎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脱位节段椎管最狭窄处的C/V比值及关节突关节的绞锁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治疗下颈椎陈旧性脱位能够恢复脱位节段的椎管容积,重建下颈椎的稳定性,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