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企业创新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本。微信、微博的兴起,为企业信息披露提供了新的平台。文章以2014—2016年创业板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390家企业在微信官微披露的信息,其他数据来源于CSMAR、RESSET和WIND数据库,实证检验并挖掘自媒体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无形资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运用微信平台进行信息披露,利用微信进行信息披露及信息披露的数量与无形资产正相关。进一步分类研究发现,非财务信息占比与无形资产显著正相关,自媒体信息披露与无形资产指数中的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素正相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民营企业; 自媒体; 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7-0154-0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创新问题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并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实践。创新成果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无形资产。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稀缺、不可模仿、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无形资产提升正是这种异质性的体现[ 1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能够创造经济价值,逐渐成为企业重要战略资本,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创造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的重要资源。
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有一大批民营企业,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小米等在部分领域引领了科技创新,无形资产已经成为这些民营企业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经营過程中重视无形资产提升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已有无形资产研究主要聚焦于会计处理内容扩展和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部分学者从广告投入、研发创新投入等角度挖掘无形资产提升路径,而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现有信息披露的研究既有财务信息的,也有非财务信息的[ 2 ]。良好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有助于培育大众的品牌联想,提升企业形象,增加社会认可度。网络新媒介的涌现,为企业信息披露、提升品牌形象提供了新的平台。
那么企业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有什么影响?怎样影响?特别是人们关注、应用日益广泛的自媒体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亟待学术界重视和研究。目前,微博和微信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自媒体形式,本文从微信自媒体视角研究民营企业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的影响。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披露研究大多集中于传统媒体,本文探讨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信息披露;第二,拓展了无形资产的研究方向,与现有基于会计处理、内容扩展和价值相关性的无形资产研究不同,本文研究微信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无形资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竞争实为无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使它有助于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形成特色优势,提升竞争能力,从长远促进企业成长[ 3 ]。
无形资产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已有对信息披露与无形资产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无形资产评估[ 4 ]、影响因素[ 5 ]、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6 ]、价值相关性研究。根据IFRS及GAAP规定,无形资产包括专利企业品牌形象、客户关系、商标、版权、特许经营权及市场份额等。企业的品牌资产、客户关系、社会网络等虽然在会计上无法确认,但确实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方面;广告及研发投入越多的企业拥有更高的品牌资产,企业通过媒体营销,提升品牌认可度。二是不同信息披露内容对企业社会关系、品牌形象、商誉及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的影响[ 7 ]及运用自媒体平台譬如微信、微博、Twitter等进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广泛传播性及便捷性研究[ 8-9 ]。Cynthia E.认为信息披露在企业社会形象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尤其是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可以提高公司形象和声誉,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力[ 10 ]。刘佳刚从消费者响应角度证实企业通过传统媒介披露正面社会责任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增加市场份额[ 11 ]。Domenico认为运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进行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双向沟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实力[ 12 ]。Liu Zilong等分析发现企业运用微博自愿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建立社会网络和维系客户关系[ 13 ]。信息披露对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虽然无形资产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很少直接分析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的影响,且主要侧重规范性分析,实证检验较少。因此,笔者选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微信自媒体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无形资产的影响。
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而公众的关注和正向评价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并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与偏好,促进企业的商誉和品牌资产提升[ 11,14 ]。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充分的信息披露使企业具有先动者优势,有助于企业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引导权,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和假设2:
H1: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披露与无形资产正相关。
H2: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自媒体信息披露的数量与无形资产正相关。
Cynthia E.认为企业倾向于特定类型的信息披露,主要是财务信息,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更具实力的企业为了获取相关者关注、表现其经营业绩,倾向于自愿主动披露体现企业良好财务状况的信息[ 10 ]。然而,这些信息主要通过传统媒介譬如企业年报、投资者关系公告等进行披露。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企业信息披露提供了新的媒介,因此企业运用官微等自媒体披露财务信息能够促使利益相关者更便捷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3] ANDONOVA V. The role of industry factors and intangible assets in company performance in Colombi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10):4377-4384.
[4] LEV B I. Remarks on the measurement valuation and reporting of intangible assets[J].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3):17-22.
[5] 王卫星,张佳佳,左哲.民营企业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信用风险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7(20):125-130.
[6] 崔也光.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3):59-64.
[7] 刘东胜,周玲玲.企业家个人品牌、企业品牌资产与品牌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6(12):45-58.
[8] ZHANG JUHENG.Volunta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social media[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5,73:28-36.
[9] 王卫星,左哲,张佳佳.新媒体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7(19):128-136.
[10] CLARK C E.Corporate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definitional landscape[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6,42(1):229-231.
[11] 刘佳刚.企业信息披露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55-159.
[12] DOMENICO CONSOLI.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tools 2.0 in websites of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2015,4(1):17-32.
[13] LIU Z, MIN Q,ZHAI Q,et al.Self-disclosure in Chinese micro-blogging:a social exchange 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16,53(1):53-63.
[14] 于團叶,张逸伦,宋晓满.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我国创业版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68-78.
[15] 向靓.论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J].现代商贸工业,2010(6):182-183.
[16] 谭雪.行业竞争、产权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产业经济研究,2017(3):71-80.
[17] 苑泽明,金宇,王天培.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研究:基于创业版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15(3):72-79.
[18] 张婷.论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22-23.
[19] BRYNJOLFSSON L M,HITTAND S YANG.Intangible assets:how the interaction of computer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ffects stock market valuations[R].MIT Working Paper,2000.
[20] 王爽,林凯,王卫星.冰山理论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运营能力评价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72-80.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民营企业; 自媒体; 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7-0154-0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创新问题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并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实践。创新成果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无形资产。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稀缺、不可模仿、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无形资产提升正是这种异质性的体现[ 1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能够创造经济价值,逐渐成为企业重要战略资本,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创造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的重要资源。
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有一大批民营企业,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小米等在部分领域引领了科技创新,无形资产已经成为这些民营企业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经营過程中重视无形资产提升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已有无形资产研究主要聚焦于会计处理内容扩展和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部分学者从广告投入、研发创新投入等角度挖掘无形资产提升路径,而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现有信息披露的研究既有财务信息的,也有非财务信息的[ 2 ]。良好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有助于培育大众的品牌联想,提升企业形象,增加社会认可度。网络新媒介的涌现,为企业信息披露、提升品牌形象提供了新的平台。
那么企业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有什么影响?怎样影响?特别是人们关注、应用日益广泛的自媒体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亟待学术界重视和研究。目前,微博和微信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自媒体形式,本文从微信自媒体视角研究民营企业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的影响。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披露研究大多集中于传统媒体,本文探讨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信息披露;第二,拓展了无形资产的研究方向,与现有基于会计处理、内容扩展和价值相关性的无形资产研究不同,本文研究微信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无形资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竞争实为无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使它有助于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形成特色优势,提升竞争能力,从长远促进企业成长[ 3 ]。
无形资产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已有对信息披露与无形资产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无形资产评估[ 4 ]、影响因素[ 5 ]、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6 ]、价值相关性研究。根据IFRS及GAAP规定,无形资产包括专利企业品牌形象、客户关系、商标、版权、特许经营权及市场份额等。企业的品牌资产、客户关系、社会网络等虽然在会计上无法确认,但确实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方面;广告及研发投入越多的企业拥有更高的品牌资产,企业通过媒体营销,提升品牌认可度。二是不同信息披露内容对企业社会关系、品牌形象、商誉及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的影响[ 7 ]及运用自媒体平台譬如微信、微博、Twitter等进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广泛传播性及便捷性研究[ 8-9 ]。Cynthia E.认为信息披露在企业社会形象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尤其是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可以提高公司形象和声誉,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力[ 10 ]。刘佳刚从消费者响应角度证实企业通过传统媒介披露正面社会责任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增加市场份额[ 11 ]。Domenico认为运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进行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双向沟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实力[ 12 ]。Liu Zilong等分析发现企业运用微博自愿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建立社会网络和维系客户关系[ 13 ]。信息披露对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虽然无形资产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很少直接分析信息披露对无形资产的影响,且主要侧重规范性分析,实证检验较少。因此,笔者选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微信自媒体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无形资产的影响。
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而公众的关注和正向评价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并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与偏好,促进企业的商誉和品牌资产提升[ 11,14 ]。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充分的信息披露使企业具有先动者优势,有助于企业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引导权,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和假设2:
H1: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披露与无形资产正相关。
H2: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自媒体信息披露的数量与无形资产正相关。
Cynthia E.认为企业倾向于特定类型的信息披露,主要是财务信息,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更具实力的企业为了获取相关者关注、表现其经营业绩,倾向于自愿主动披露体现企业良好财务状况的信息[ 10 ]。然而,这些信息主要通过传统媒介譬如企业年报、投资者关系公告等进行披露。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企业信息披露提供了新的媒介,因此企业运用官微等自媒体披露财务信息能够促使利益相关者更便捷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3] ANDONOVA V. The role of industry factors and intangible assets in company performance in Colombi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10):4377-4384.
[4] LEV B I. Remarks on the measurement valuation and reporting of intangible assets[J].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3):17-22.
[5] 王卫星,张佳佳,左哲.民营企业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信用风险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7(20):125-130.
[6] 崔也光.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3):59-64.
[7] 刘东胜,周玲玲.企业家个人品牌、企业品牌资产与品牌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6(12):45-58.
[8] ZHANG JUHENG.Volunta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social media[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5,73:28-36.
[9] 王卫星,左哲,张佳佳.新媒体信息披露对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7(19):128-136.
[10] CLARK C E.Corporate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definitional landscape[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6,42(1):229-231.
[11] 刘佳刚.企业信息披露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55-159.
[12] DOMENICO CONSOLI.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tools 2.0 in websites of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2015,4(1):17-32.
[13] LIU Z, MIN Q,ZHAI Q,et al.Self-disclosure in Chinese micro-blogging:a social exchange 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16,53(1):53-63.
[14] 于團叶,张逸伦,宋晓满.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我国创业版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68-78.
[15] 向靓.论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J].现代商贸工业,2010(6):182-183.
[16] 谭雪.行业竞争、产权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产业经济研究,2017(3):71-80.
[17] 苑泽明,金宇,王天培.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研究:基于创业版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15(3):72-79.
[18] 张婷.论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22-23.
[19] BRYNJOLFSSON L M,HITTAND S YANG.Intangible assets:how the interaction of computer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ffects stock market valuations[R].MIT Working Paper,2000.
[20] 王爽,林凯,王卫星.冰山理论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运营能力评价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