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天府新区”肩负着重大使命,为发挥“天府新区”的引擎作用?天府新区提出“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但“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与实践才刚开始,“产城一体”一词也多出现在各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对其理论上的探索还不够。为此,本文结合对双流县、新津县等地的调研,对这种发展方式从内涵、制约因素等方面予以理论上的回应,并逐步构建“产城一体”的发展政策体系,促进“天府新区”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天府新区;“产城一体” ;主导产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导论
建设成渝经济区,“双核”肩负着重大使命,作为“双核”之一的“天府新区”已正式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被国务院列为西部重点建设新城区,如何发挥“天府新区”的引擎作用?如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这是“天府新区”建设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为此,天府新区提出“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将天府新区划定为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规模约20-30平方公里、20万-30万人口,其中60%以上就业人口在单元内居住,内部出行以常规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为主。鉴于“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与实践才刚开始,“产城一体”一词也多出现在各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对其理论上的探索还不够。因此,本文结合对双流县、新津县等地的调研,对这种发展方式需要从内涵、制约因素等方面予以理论上的回应,逐步构建“产城一体”的发展政策,从而更好地推进“天府新区”的建设。
二、本文涉及的基础理论
(一)城镇化理论
长期以来,传统的“二元经济理论”被用于理解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该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现代工业的发展将传统农业劳动力转移至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但这一理论无法回答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为此,这需要转换视角,从城乡分割的制度背景出发,研究以户籍为基础的城乡分割制度的路径依赖性,以及为此导致的地理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为逐步消除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壁垒,需要从利益诉求机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均等等方面推进制度变革,同时,强化经济的聚集,使城乡融合和劳动力充分流动,最终顺利完成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产业聚集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由技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外生资源禀赋决定,产业聚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但此种理论假设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却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大量贸易发生在产业内甚至公司内。为弥补这一缺陷,新经济地理学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出发,认为产业的集聚取决于交通成本与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即交通成本很高的时候,产业聚集程度较低;随着交通成本下降,产业聚集程度上升;一旦交通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产业聚集程度又会开始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产业区位现象,自然优势和聚集经济共同决定产业区位。
(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是企业和家庭空间选址及其竞争的结果,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问题。如何在空间接近所带来的集聚效益与拥挤成本之间进行科学的权衡,是决定城市形态的关键。随着中国城市中集聚经济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职住分离”程度会逐渐加大,因此,片面追求“职住平衡”并不现实,这将会损害城市经济的效率。那么,如何缓解就业与居住过度分离所可能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这需要设计恰当的制度机制,将个体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使城市规模以及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趋于最优,从而逐步解决“职住分离”问题。
(四)对本文的意义
依据天府新区的定位,该新区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增长支撑城市发展,采用“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将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可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天府新区将着力解决如何推进城镇化?产业如何聚集?工业化与城镇化如何互动发展?这不仅需要实践的智慧,更需要整合城镇化理论、产业聚集理论及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不断为天府新区 “产城一体”发展方式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三、天府新区“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因素分析
为科学界定“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的合理内涵,本文先从几种易于混淆的认识展开。
(一)“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合理内涵
第一,“产城一体”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办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为解决职工的生活配套问题,在厂区内或周边为职工修建房屋、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职住不平衡”问题。据此,许多人认为,现在提出的“产城一体”发展方式就是旧事重提,更有甚者,认为“产城一体”就是原来的企业“办社会”。其实,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现象,在改革开放后,这种做法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而今,我们所称“产城一体”与以前的企业“办社会”有明显的区别,现在我们所说的“产城一体”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基础上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更多依赖于政府指导下的企业自主选择行为,换言之,“产城一体”是遵循产业聚集与城镇化规律为前提的,并不搞指令性计划。
第二,“产城一体”不是单纯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专业化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有分为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核心,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为特征的起步期,二者互动发展的成长期以及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镇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重心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服务业的功能凸显。据此,“产城一体”发展方式不是单纯地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它必然包含着对工业化与城镇化阶段性特征的判断,而且也更加注重产业与城市的动态融合。 第三,“产城一体”不是单纯的解决“职住平衡”问题。许多人认为,“产城一体”就是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如上下班时间不超过20分钟或30分钟,上班半径不超过20公里或更短。这样一种简单判断基于“职住平衡”理论中距离因素的考虑。在理论上,这种解决方式可以实现交通成本最优,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职住平衡”。因为,一些具有负外部性的企业不但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家庭中会有多名就业者,工作地点会很分散,一个居住地无法与多个就业地实现平衡。因此,“产城一体”不是单纯的解决“职住平衡”中的空间距离问题,而是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上职工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这才是真正的“产城一体”发展方式。
总之,“产城一体”发展方式既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办社会”,也不是单纯的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而是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中期阶段,在权衡聚集效应与交通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动力,动态地实现“产城融合”的过程。
(二)影响“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和规律看,新区开发重点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新区发展初期到中期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社会建设步伐。若在天府新区建设中过度重视产业发展而没有充分考虑城市扩展和人口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从而难以实现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应重点关注以下制约因素,解决资源要素、公共治理、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使得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城镇建设也得到同步发展。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城镇化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不高,农民增收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同时,城镇空间的扩张也没有相应带来人口更多向城镇有效集中。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持续存在,给产城相融带来阻力。
第二,政府公共治理模式是否创新,将影响到“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实现程度。公共治理的创新也是生产力。如果政府公共治理的压力和成本增大,势必导致政府更多的干预市场。因此,是否改变原有的政府公共治理模式,是否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将影响“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实现。
第三,资源要素需求的制约,将进一步凸显,这将影响到“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物质基础。资源要素的配置既是产业功能布局作用的结果,也会反过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重大影响。天府新区的设立将加速人口、土地、资金、技术、能源等要素在区域内聚集,必然为产业发展带来突破,但这也可能导致资源需求量得不到满足,而影响到“产城一体”的实现。
第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通勤成本加大,这影响到产业聚集的形成。交通、公共配套等基础设施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但许多“产城一体单元”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通勤成本较高,不能满足产业聚集的要求,这将制约产业的聚集。
四、促进“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政策举措
“产城一体”是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的发展方式。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生态是城市发展的特色,只有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才能防止城市发展空心化。为此,应从产业定位、城镇化进程、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政策选择。
第一,定位主导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在天府新区 “产城一体单元”中,面临着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各个“产城一体单元”能否依据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是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关键。如果主导产业定位不准,将带来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并锁定“产城一体单元”的产业模式,这给后续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在“产城一体单元”发展之初,应权衡利弊,选择哪些具有前后项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作为各“产城一体单元”主导产业。
第二,把握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抓新型工业化,应把握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在“产城一体单元”中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效应。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发展。在构建“产城一体”的空间结构时,既需要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又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城镇体系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从而逐步实现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
第四,统筹区域要素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在天府新区中,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 将日益面临土地、厂房、能源等资源贮备不足,土地集约化使用度有待提高,城市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等问题。为缓解资源要素带来的发展压力,应统筹土地、资金、人才、能源等资源要素配置,集中优势资源保障新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第五,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其要旨是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通过强调环境保护,使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在天府新区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生态。
参考文献:
[1]黄新初.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成都日报,2012-8-1(1).
[2]陆铭,等,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4]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天府新区对成都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R].
关键词:天府新区;“产城一体” ;主导产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导论
建设成渝经济区,“双核”肩负着重大使命,作为“双核”之一的“天府新区”已正式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被国务院列为西部重点建设新城区,如何发挥“天府新区”的引擎作用?如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这是“天府新区”建设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为此,天府新区提出“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将天府新区划定为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规模约20-30平方公里、20万-30万人口,其中60%以上就业人口在单元内居住,内部出行以常规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为主。鉴于“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与实践才刚开始,“产城一体”一词也多出现在各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对其理论上的探索还不够。因此,本文结合对双流县、新津县等地的调研,对这种发展方式需要从内涵、制约因素等方面予以理论上的回应,逐步构建“产城一体”的发展政策,从而更好地推进“天府新区”的建设。
二、本文涉及的基础理论
(一)城镇化理论
长期以来,传统的“二元经济理论”被用于理解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该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现代工业的发展将传统农业劳动力转移至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但这一理论无法回答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为此,这需要转换视角,从城乡分割的制度背景出发,研究以户籍为基础的城乡分割制度的路径依赖性,以及为此导致的地理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为逐步消除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壁垒,需要从利益诉求机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均等等方面推进制度变革,同时,强化经济的聚集,使城乡融合和劳动力充分流动,最终顺利完成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产业聚集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由技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外生资源禀赋决定,产业聚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但此种理论假设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却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大量贸易发生在产业内甚至公司内。为弥补这一缺陷,新经济地理学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出发,认为产业的集聚取决于交通成本与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即交通成本很高的时候,产业聚集程度较低;随着交通成本下降,产业聚集程度上升;一旦交通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产业聚集程度又会开始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产业区位现象,自然优势和聚集经济共同决定产业区位。
(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是企业和家庭空间选址及其竞争的结果,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问题。如何在空间接近所带来的集聚效益与拥挤成本之间进行科学的权衡,是决定城市形态的关键。随着中国城市中集聚经济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职住分离”程度会逐渐加大,因此,片面追求“职住平衡”并不现实,这将会损害城市经济的效率。那么,如何缓解就业与居住过度分离所可能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这需要设计恰当的制度机制,将个体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使城市规模以及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趋于最优,从而逐步解决“职住分离”问题。
(四)对本文的意义
依据天府新区的定位,该新区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增长支撑城市发展,采用“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将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可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天府新区将着力解决如何推进城镇化?产业如何聚集?工业化与城镇化如何互动发展?这不仅需要实践的智慧,更需要整合城镇化理论、产业聚集理论及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不断为天府新区 “产城一体”发展方式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三、天府新区“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因素分析
为科学界定“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式的合理内涵,本文先从几种易于混淆的认识展开。
(一)“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合理内涵
第一,“产城一体”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办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为解决职工的生活配套问题,在厂区内或周边为职工修建房屋、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职住不平衡”问题。据此,许多人认为,现在提出的“产城一体”发展方式就是旧事重提,更有甚者,认为“产城一体”就是原来的企业“办社会”。其实,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现象,在改革开放后,这种做法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而今,我们所称“产城一体”与以前的企业“办社会”有明显的区别,现在我们所说的“产城一体”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基础上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更多依赖于政府指导下的企业自主选择行为,换言之,“产城一体”是遵循产业聚集与城镇化规律为前提的,并不搞指令性计划。
第二,“产城一体”不是单纯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专业化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有分为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核心,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为特征的起步期,二者互动发展的成长期以及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镇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重心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服务业的功能凸显。据此,“产城一体”发展方式不是单纯地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它必然包含着对工业化与城镇化阶段性特征的判断,而且也更加注重产业与城市的动态融合。 第三,“产城一体”不是单纯的解决“职住平衡”问题。许多人认为,“产城一体”就是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如上下班时间不超过20分钟或30分钟,上班半径不超过20公里或更短。这样一种简单判断基于“职住平衡”理论中距离因素的考虑。在理论上,这种解决方式可以实现交通成本最优,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职住平衡”。因为,一些具有负外部性的企业不但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家庭中会有多名就业者,工作地点会很分散,一个居住地无法与多个就业地实现平衡。因此,“产城一体”不是单纯的解决“职住平衡”中的空间距离问题,而是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上职工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这才是真正的“产城一体”发展方式。
总之,“产城一体”发展方式既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办社会”,也不是单纯的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而是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中期阶段,在权衡聚集效应与交通成本的前提下,利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动力,动态地实现“产城融合”的过程。
(二)影响“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和规律看,新区开发重点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新区发展初期到中期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社会建设步伐。若在天府新区建设中过度重视产业发展而没有充分考虑城市扩展和人口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从而难以实现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应重点关注以下制约因素,解决资源要素、公共治理、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使得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城镇建设也得到同步发展。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城镇化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不高,农民增收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同时,城镇空间的扩张也没有相应带来人口更多向城镇有效集中。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持续存在,给产城相融带来阻力。
第二,政府公共治理模式是否创新,将影响到“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实现程度。公共治理的创新也是生产力。如果政府公共治理的压力和成本增大,势必导致政府更多的干预市场。因此,是否改变原有的政府公共治理模式,是否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将影响“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实现。
第三,资源要素需求的制约,将进一步凸显,这将影响到“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物质基础。资源要素的配置既是产业功能布局作用的结果,也会反过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重大影响。天府新区的设立将加速人口、土地、资金、技术、能源等要素在区域内聚集,必然为产业发展带来突破,但这也可能导致资源需求量得不到满足,而影响到“产城一体”的实现。
第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通勤成本加大,这影响到产业聚集的形成。交通、公共配套等基础设施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但许多“产城一体单元”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通勤成本较高,不能满足产业聚集的要求,这将制约产业的聚集。
四、促进“产城一体”发展方式的政策举措
“产城一体”是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的发展方式。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生态是城市发展的特色,只有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才能防止城市发展空心化。为此,应从产业定位、城镇化进程、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政策选择。
第一,定位主导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在天府新区 “产城一体单元”中,面临着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各个“产城一体单元”能否依据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是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关键。如果主导产业定位不准,将带来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并锁定“产城一体单元”的产业模式,这给后续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在“产城一体单元”发展之初,应权衡利弊,选择哪些具有前后项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作为各“产城一体单元”主导产业。
第二,把握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抓新型工业化,应把握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在“产城一体单元”中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聚集效应。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发展。在构建“产城一体”的空间结构时,既需要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又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城镇体系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从而逐步实现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
第四,统筹区域要素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在天府新区中,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 将日益面临土地、厂房、能源等资源贮备不足,土地集约化使用度有待提高,城市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等问题。为缓解资源要素带来的发展压力,应统筹土地、资金、人才、能源等资源要素配置,集中优势资源保障新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第五,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其要旨是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通过强调环境保护,使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在天府新区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生态。
参考文献:
[1]黄新初.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成都日报,2012-8-1(1).
[2]陆铭,等,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4]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天府新区对成都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