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庆安县是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之一,介绍了庆安县水土流失的概况、成因及危害,并阐述了其治理措施与经验,以期为各地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治理措施;治理经验;黑龙江庆安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6-01
慶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全县幅员面积5 400 km2,庆安县北部和南部为山地,近山地区为丘陵漫岗,丘陵漫岗区由于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粮食单产低,总产不稳。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危机,群众要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愿望十分迫切,积极性非常高。
1 水土流失概况
庆安县的水土流失总面积102.7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型为主,主要形态为面蚀和沟蚀,面蚀面积101.58 km2,沟蚀面积1.12 km2。在水土流失程度上,轻度侵蚀74.59 km2,中度侵蚀19.86 km2,强度侵蚀7.25 km2,极强度侵蚀1 km2,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2.64%、19.34%、7.05%、0.97%。
2 水土流失的成因
一是水文气象因素。庆安县区内年降雨量分布不均,约70%降雨集中于6—8月,并且多大雨、暴雨,溅蚀力和径流冲刷力强,形成了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现象。二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该区丘陵漫岗起伏,坡面长,降雨汇流冲刷,易导致水土流失。三是土壤因子。区内坡耕地的土壤类型为黑土,这类土壤发育在黄土状亚黏土上,上层的土质疏松,而底土黏重、透水性差,遇强降雨极易出现超强产流,造成水土流失。四是过度砍伐。由于历史原因,该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树木零星分布,加之植树造林不力,局部地区全为疏幼林,严重地区黄土母质裸露,森林植被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五是管理防护不力,破坏了部分治理成果。由于人们防治水土流失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为规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范措施,早期的水土保持设施标准不高,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使部分治理成果遭到破坏,形成新的水土流失[1]。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是坡耕地表层变薄,地力减退,农业生产力下降,影响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二是沟壑发育,破坏地面完整,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由于侵蚀沟不断发展,不仅大量吞蚀耕地,而且使土地由大块变小块,破坏了地面完整,致使土地利用率降低,作业难度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三是淤塞水利工程,淤积河床,埋下洪灾隐患。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塞水库等水利设施,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2]。
4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一是绿化造林,恢复植被。项目区内进行残次林改造,栽种水土保持林527.52 hm2。二是兴修水利工程,截蓄坡水。共开挖2条截流沟,总长1.6 km,修建小塘坝3座。三是耕作措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坡耕地188.61 hm2,主要是改变耕作垄向,实行横坡耕种,并配套农田防护林、田间路。沿等高线方向进行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形成地下横坡暗垄。到目前为止,庆安县累计治理面积716.13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52%。
5 治理经验
科学规划是关键。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宏观指导、实施坡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至关重要,采取科学的治理方式,充分发挥生态工程的整体效应。组织领导是保障。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双重制约,是治理千沟万壑与改造山河的集综合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社会工作,也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工作复杂性强、任务艰巨,单纯依靠群众自发治理收效甚微,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及宏观决策系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3]。创新机制是动力。水土保持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工作,也是影响长远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充分利用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城镇的富足资金,组织动员各种优势资源集中到治理开发上来。这不仅需要广泛的动员引导,还需要有良好的机制去激励推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治理开发和管护的积极性。坚持“统筹兼顾,分类实施”的原则,在治理工作中坚持做到“四性”和“五个结合”。“四性”是小流域规划的整体性、纵向的层次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各项指标的目的性。“五个结合”是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防护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同时,要坚持三大措施齐上、三大效益兼顾[4]。
6 参考文献
[1] 王礼先.水土保持工程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等.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1-8.
[3] 刘晓宇.甘南县永久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技,2012(11):175-176.
[4] 马振平,杨晓平,赵国强.西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工作总结[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17-18.
关键词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治理措施;治理经验;黑龙江庆安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6-01
慶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全县幅员面积5 400 km2,庆安县北部和南部为山地,近山地区为丘陵漫岗,丘陵漫岗区由于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粮食单产低,总产不稳。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危机,群众要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愿望十分迫切,积极性非常高。
1 水土流失概况
庆安县的水土流失总面积102.7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型为主,主要形态为面蚀和沟蚀,面蚀面积101.58 km2,沟蚀面积1.12 km2。在水土流失程度上,轻度侵蚀74.59 km2,中度侵蚀19.86 km2,强度侵蚀7.25 km2,极强度侵蚀1 km2,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2.64%、19.34%、7.05%、0.97%。
2 水土流失的成因
一是水文气象因素。庆安县区内年降雨量分布不均,约70%降雨集中于6—8月,并且多大雨、暴雨,溅蚀力和径流冲刷力强,形成了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现象。二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该区丘陵漫岗起伏,坡面长,降雨汇流冲刷,易导致水土流失。三是土壤因子。区内坡耕地的土壤类型为黑土,这类土壤发育在黄土状亚黏土上,上层的土质疏松,而底土黏重、透水性差,遇强降雨极易出现超强产流,造成水土流失。四是过度砍伐。由于历史原因,该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树木零星分布,加之植树造林不力,局部地区全为疏幼林,严重地区黄土母质裸露,森林植被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五是管理防护不力,破坏了部分治理成果。由于人们防治水土流失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为规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范措施,早期的水土保持设施标准不高,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使部分治理成果遭到破坏,形成新的水土流失[1]。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是坡耕地表层变薄,地力减退,农业生产力下降,影响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二是沟壑发育,破坏地面完整,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由于侵蚀沟不断发展,不仅大量吞蚀耕地,而且使土地由大块变小块,破坏了地面完整,致使土地利用率降低,作业难度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三是淤塞水利工程,淤积河床,埋下洪灾隐患。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塞水库等水利设施,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2]。
4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一是绿化造林,恢复植被。项目区内进行残次林改造,栽种水土保持林527.52 hm2。二是兴修水利工程,截蓄坡水。共开挖2条截流沟,总长1.6 km,修建小塘坝3座。三是耕作措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坡耕地188.61 hm2,主要是改变耕作垄向,实行横坡耕种,并配套农田防护林、田间路。沿等高线方向进行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形成地下横坡暗垄。到目前为止,庆安县累计治理面积716.13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52%。
5 治理经验
科学规划是关键。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宏观指导、实施坡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至关重要,采取科学的治理方式,充分发挥生态工程的整体效应。组织领导是保障。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双重制约,是治理千沟万壑与改造山河的集综合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社会工作,也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工作复杂性强、任务艰巨,单纯依靠群众自发治理收效甚微,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及宏观决策系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3]。创新机制是动力。水土保持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工作,也是影响长远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充分利用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城镇的富足资金,组织动员各种优势资源集中到治理开发上来。这不仅需要广泛的动员引导,还需要有良好的机制去激励推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治理开发和管护的积极性。坚持“统筹兼顾,分类实施”的原则,在治理工作中坚持做到“四性”和“五个结合”。“四性”是小流域规划的整体性、纵向的层次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各项指标的目的性。“五个结合”是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防护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同时,要坚持三大措施齐上、三大效益兼顾[4]。
6 参考文献
[1] 王礼先.水土保持工程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等.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1-8.
[3] 刘晓宇.甘南县永久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技,2012(11):175-176.
[4] 马振平,杨晓平,赵国强.西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工作总结[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