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并未随风而逝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j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曾有几次走到密西西比河边。自上游而下,在明尼阿波利斯、孟菲斯、圣路易斯,或是新奥尔良。因地势平坦,这条河流总是那样平静地、不急不徐地流淌着,像一个脸上看不出表情、却历经沧桑的老人。在这条河流中下游与美国东海岸之间的广阔土地上,是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美国南方。行走在这方土地上,总会感觉到一种特别的味道,在这里顽强地扎根,缓慢地流淌。
  两个明珠:查尔斯敦与萨凡纳
  
  据说当年木兰种植园的主人,为了讨好从北方费城来的新娘,才在种植园里修建了庞大的英式花园。今天,木兰种植园的花园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室外花园。在花园里,我们看到路边展示的同一地点的历史照片。150年前,这些寄生藤也是这样挂在这些树上。路边供人休憩的石头也还在,只是不知道石头上坐着的大人和小孩哪里去了。我们不知道,在150年的停滞之下,掩盖了多少喧哗与骚动。从庄园里,曾经走过怎样的乱世佳人。
  在木兰种植园里行走,威廉·福克纳的名字总是不经意地跳出来。种植园里带着腐朽的精致,让我很容易想起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那本《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南方的挽歌。福克纳哀悼的,是康普生家族,更是一种文化,在木兰种植园现在还可以感受到的文化。
  内战前美国南方种植园造就的文化,以及战后这种文化面对北方工商业资本主义如何随风而逝,构成了美国南方文学恒久的主题。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大概是最知名的关于美国南方的文学作品了。这部书名直译即为“随风而逝”的小说,关注的同样是这一主题。斯嘉丽那座叫做塔拉的种植园,应该和木兰种植园类似吧?那个一场战火烧掉的亚特兰大,是不是还能在谢尔曼将军赦免的萨凡纳找到影子?
  一路南行,我们最后来到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新奥尔良。离紧邻新奥尔良最迷人的法国区,有一家小书店,叫做福克纳书店。明黄色建筑外墙上有介绍说,1926年,福克纳在这里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军饷》。转进去,老房子逼仄的空间里全是文学书:福克纳,简·奥斯汀,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华裔作家哈金。女店主在专心地读她的书,顾客进来头也不抬。书卖得出去卖不出去,对她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新奥尔良的密西西比河岸边,我们坐在长凳上看风景。这座城市的有轨电车还在沿河运行着。一个年轻妈妈指着电车对孩子说:“看,街车!”她的话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南方背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在同名电影里,费雯丽乘着新奥尔良“欲望号”街车投奔妹妹。她身后,正是那个问题丛生而正在逝去的南方;而男主角马龙·白兰度,费雯丽的妹夫,一个新移民,正是那股外来的破坏性的新力量。故事背景换到了大城市新奥尔良,围绕的却还是那个母题。
  
  眷恋着生活的音乐
  
  新奥尔良的法国区,是一个游客云集,酒吧、餐厅集中的地方。
  这里是爵士乐的诞生地。我们在一家不错的餐厅吃午餐。南方的海鲜,再加上餐厅里爵士乐演奏,自然让人心满意足。从餐厅出来,冬天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正好餐厅门口有爵士艺人在表演。我们放了两块钱,然后在马路牙子上坐下来听。
  这是个三人乐队:主唱兼电吉他和口琴,饱经沧桑的样子,脚蹬皮靴,头戴牛仔帽。另外一个好像演奏水平差一点,弹一把木吉他。搞笑的是低音贝司手。他瘦瘦的,佝偻着背,用一个倒扣在地的铝制澡盆、一根木棍。一根粗绳子“绷”出了一个“低音提琴”。音乐响起,三个人都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这时来了一个吹双簧管的黑人,背着行囊,戴顶鸭舌皮帽,似乎从刚外地赶来。他在我旁边坐下,一边听那三个人唱,一边不慌不忙地组装他的管儿。装好了,拿起来放在嘴边,在乐曲当中,他寻机就加入了旋律。乐队主唱见他加入,也主动改为为他和声,让他展示一段独奏SOLO。然后双簧管变成和声,电吉他来一段。
  这时我意识到,我是见到爵士乐的灵魂——“即兴表演”了。当年,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法国区可能也是这样和别人唱和的吧。一曲完毕,三人站起来握个手,算是认识了。然后坐下继续一首接一首,“琴瑟”和谐。
  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新奥尔良,是全球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30万人的市区,去年一年有200多人被谋杀。其实,百多年来,混乱、痛苦,似乎从来就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爵士乐,这种非洲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法国文化共同养育的混血儿,是一朵贫困与痛苦中绽放的“恶之花”。他们诉说生活的痛苦,却带着对生活的爱。
  在法国区的街头,我一直在想象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混迹这里的样子。两岁父母离异,母亲成为妓女,小阿姆斯特朗做报童、拣垃圾,并耳濡目染这里的音乐。白天给餐厅拉煤,晚上去酒吧里演奏小号,路易斯居然逐渐成长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爵士乐大师。1968年,路易斯去世前三年,他錄制了一首《多么美丽的世界》。即将走完传奇一生的大师是这样歌唱我们这个世界的:
  我看到绿的树,红的花/我看到它们对着你我绽放/我在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我看到蓝的天,白的云/明媚的白天,沉静的黑夜/我在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彩虹的颜色,在天空是那样美/还有身边经过的,人们的面庞/我看到朋友们握着手,说“你好”/他们其实是在说“我爱你”。
  我听见孩子们哭,我看着他们成长/他们将学到的新东西——我从不知晓/于是我在想,多么美好的世界/是的,我在想,多么美好的世界。
其他文献
2017年8月19日,湖南省桃江县第四中学发生肺结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17年11月24日,该中学共报告肺结核确诊病例81例、疑似病例7例。无独有偶,2017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在对2016级内地中职班学生进行年度体检时发现2名疑似肺结核学生,在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后,共发现13例肺结核病例。  肺结核,旧时称“肺痨”,曾被认为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如今却“侵袭”越来越多年
几年以前就看过媒体对赖声川与王伟忠联手打造的、讲述一个“回不去的年代”的戏剧不绝于耳的溢美之词,却从来没有试想过自己可以从这部“用戏剧写历史,记录情感”的剧目中收获很多的感触。毕竟,一个陌生年代、特殊政治背景下的异乡生活,并不是能让年轻一代引起共鸣的主题。在观赏这部话剧之前,我仅仅指望自己能够在一部优质戏剧的熏染下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在欣赏完之后,我却深深切切地领会到眷村子弟林青霞所说的那句:“看
军火商被认为是“死亡商人”,这些家伙为了利益,向战争双方出售武器。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军火商在电影里的形象即便说不上多好,但一般也绝不会坏到哪去。例如在电影《危情谍战》里,西班牙人和主角汤姆·克鲁斯之间有场飙车戏:军火商耍起酷来居然与特工不相上下。  2005年《战争之王》把军火商生意摆上了台面,很赤裸裸地表达一些很赤裸裸的事情,就像它的台词:“我们是同行吗?你以为我只卖枪械?不对,我是有立场的
一家三口都查出淋病  一天,我在性病门诊坐诊时,有一家三口一起来看病。按照性病门诊检查的规定,我请男方先就诊,女方、孩子到外面等候。询问这位男士后得知,两三天前,他出现尿痛、尿道口流脓等症状,一开始没太在意,觉得是“上火了”,就自己去药店买了点去火的中药服用。谁知不但没有效果,症状反倒越来越厉害。今天,他发现尿道口肿得很厉害,排尿都费劲,于是决定来皮肤科就诊。  接下来,我为5岁的女孩进行了检查。
澳大利亚是我去过的第二片异乡土地,而第一片不过是我途经的新加坡,一个很大程度上来说和北上广并无二致的亚洲城市。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新加坡真的有那么像北京,而是它依然符合我之前对于大城市的概念——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钢铁洪流,最重要的大家都讲中文,与我后来所见的悉尼与纽卡斯尔(以下简称纽卡)这种典型西方城市相去甚远。所以,纽卡是澳大利亚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我敞开的第一扇窗,我发觉我的大脑仿佛是严
故事的主角有两位:现年49岁的杰夫·贝佐斯和创办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前者是美国最大电商亚马逊的CEO,曾因开办网上书店而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19位,个人净资产达250亿美元。后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同时也是最老的报纸,因敢于直面政府高压、揭露丑闻而被评为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之一。但近年来,这家报纸却陷入经营危机。2013年8月5日,贝佐斯和《华
狱中的陈水扁现在成了文字高手,一口气就写了两本书,第一本书《台湾的十字架》畅销热卖,增印3.9万本。陈水扁得知后欣喜若狂,竟提议举办读后心得征文比赛,入选者可到台北看守所与他会面。而第二本书《关不住的声音》,共14万字,全书集结了50封信的内容,包括给妻子吴淑珍、儿子陈致中等人的信;也有写给马英九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他自己。  在被曝光的信中,陈水扁狂打悲情牌,尤其是给老婆吴淑珍的两封信中,一反给
在外人看来,韩国长期处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连独立的国防体系都没有,怎么成了国际武器出口大国?事实上,近年来韩国武器出口势头迅猛,出口额从2002年的1.4亿美元突进到了2011年的24亿美元,出口对象国家数量从2001年的10个达到了2010年的将近80个。  争夺低端国家市场  韩国对军工产业的扶持始于朴正熙时代,经过40余年的持续建设,确实具备了较强实力。与其他军工强国一样,韩国在主要武器实
中国的富人现在是越来越多,动辄就是亿万富豪。但同样是有钱人,和美国的富豪比起来,两国富豪在花钱方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当年张艺谋到美国,笔者和他聊起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区别,老谋子倒挺实在,说好莱坞是一座现代化工厂,中国电影就像手工作坊。这也恰恰反映在了两个国家富豪的特征上。中国有的富豪确实有钱,但给人的感觉就像土财主,就像当年台湾台北农村的地主,城市化一开始,卖了地身价就上了亿,但还是土得掉渣。
他,从2006年开始“自行车万村行”,立志在25年内走遍中国农村,并根据在农村的见闻,写作了《粮民》一书。    8月的一个晚上,身在北京的美国女作家迪迪·塔特劳感受到了一种震撼。那天她正在参加时尚杂志《Vogue China》的晚宴,演艺明星李冰冰华丽丽地从她身边经过,助理们忙着帮她拢裙子、接酒杯。迪迪觉得如此金碧辉煌的场面是当今中国最光鲜的场景。然而就在几天以前,她刚刚采访过一个骑着自行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