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1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显性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治疗,其结果与2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进行对照。

结果

12例单旁路射频消融成功率为83.3%(10/12),试放电次数(9±6和5±3,P<0.05),手术时间(162±40和121±50分钟,P<0.05)和X线爆光时间(53±30和28±17分钟,P<0.05)均大于对照组。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射频消融成功率83.3%(5/6),试放电次数(5±2和4±3,P>0.05),手术时间(98±32和87±25分钟,P>0.05)和X线爆光时间(30±26和20±17分钟,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随访中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复极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自发性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CHF患者和57例无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CHF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QT/JT及QTc/JTc间期最大差值(d)及其变异系数(cv)计算复极离散度。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个体表心电图参数(QTc、JTc)和4个复极离散度参数(JTcd、QTcd、JTcv及JTccv)和室性快
期刊
目的介绍一种计算机明尼苏达编码系统,并报告计算机编码与人工编码性能的比较结果。方法随机选择300例有各种编码形态的心电图,分别独立由计算机和人工进行编码并与参考标准编码比较,计算两者编码的准确率以及检测不同编码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编码分类上计算机编码的准确率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或相当于人工编码。结论本研究表明计算机编码是一项有价值的编码方式,可以辅助或替代人工编码。
期刊
期刊
目的采用血清肌钙蛋白T的测定从临床上判断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方法61例因室上性心动过速需射频治疗的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除1例有冠心病外,其余患者通过临床检查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20例体检正常人做对照组。结果61例患者射频消融后48小时动态监测血清磷酸肌酸酶(CPK)、CPK-MB均在正常范围;肌钙蛋白T(TnT)在射频即刻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平均1.03±1.27ug/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