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脑电图皮质电刺激研究对岛叶及岛盖的功能解剖进行定位,帮助定位其癫痫发作的症状产生区。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癫痫术前评估,并有SEEG电极触点在岛叶及岛盖的20例患者的皮质质电刺激资料,将电极置入后头颅CT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及三维重建,再与拔除电极之后MRI所示的穿刺轨迹比对,对电极触点进行精确定位。在相邻电极触点进行双相方波刺激,刺激频率为50 Hz,波宽0.3 ms,根据刺激皮质部位的不同,刺激强度从0.2~3 mA调节。刺激时间为5 s。岛叶按解剖分为前短回、中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后长回及岛极。岛盖按解剖分为眶盖、额盖、中央前盖、中央盖、顶盖及颞盖(包括颞横回)。
结果20例患者中,位于岛叶的电极触点数为106个,电刺激有反应数为51个,反应率为48.11%,岛盖触点数418个,电刺激有反应数为132个,反应率为31.58%。将电刺激反应的症状分为躯体感觉、疼痛、听觉、口咽部症状、言语障碍、植物神经症状及其他不能分类的症状。躯体感觉主要见于顶盖及岛中央后回,岛极、眶盖及额盖并不出现,疼痛觉分布较为分散,听觉只见于颞盖(颞横回)及后长回,口咽部症状只见于中央盖,言语障碍只见于中央前盖、额盖及颞盖,植物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岛极和中短回。
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皮质电刺激诱发出的岛叶及岛盖症状分布的特异性,有助于对岛叶及岛盖解剖及生理功能的理解,有助于评价各个岛回及岛盖在癫痫症状产生或相关致痫网络中的作用。另外,对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岛叶及岛盖SEEG电极的置入策略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