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巧喻爱民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定公寻求治国良策,于是将孔子招到身边辅佐自己。鲁定公不单求教于孔子,也常与孔门贤徒探讨为政得失。有一次谈到驭马问题,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听说过东野毕很擅长驾驭马车吧?”颜回答道:“可以算是擅长,不过他的马将来一定会跑掉。”鲁定公听后很不高兴,东野毕擅长驾馬是众所周知的事,可颜回却说他驾的马会跑掉,不知用心何在,于是对旁边的侍臣说:“原来君子也会背后诬陷别人啊!”
  三天后,掌管畜牧的官员跑来报告说:“东野毕驾的马不听使唤,挣脱缰绳跑掉了,有两匹马已经跑回了马厩。”鲁定公一听,急忙让人驾车去请颜回前来。颜回到后,鲁定公向他请教说:“先生之前就断言东野毕驾的马必将跑掉,不知你是如何预知的呢?”颜回答道:“臣是以政事的道理推断出来的。从前舜帝善于治民力,造父擅于驭马。舜帝不逼迫人民,造父也不会让马力穷尽。所以舜治下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手下也没有逃跑的马匹。臣看东野毕驾马时,虽然拉紧缰绳,姿态端正,马的缓急快慢、进退奔走,看似全在他掌控之中,但当经历险阻到达远方之后,马已筋疲力尽,他却仍要马不停奔跑。臣以此推断,马是一定会逃掉的。”鲁定公赞叹道:“原来如此!果真如你所言。先生能否进一步阐明其中的道理呢?”颜回说:“臣曾听说,鸟被逼急了要啄人,兽被逼急了要抓人,而人被逼得没办法时就要欺诈。从古到今,凡是把手下人逼到无路可走的,也必将为自己带来危险啊!”
  颜回看似说马,实则论政。他心目中的圣主舜,爱民何其深,忧民何其切。舜从不穷尽民力,人民因而安居乐业,使得治下无佚民。颜回借此告诫鲁定公,人民困苦时,如果仍旧盘剥、打压,其后果可想而知。只有体恤民情,待民以仁爱,治民以宽厚,方为安邦之道。
  原文链接
  定公问于颜渊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①。”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两服入厩②。” 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东野毕之驶,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③;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选自《荀子·哀公》)
  注释:
  ① 失:通“逸”,奔逃。
  ② 骖(cān):古代用三匹马或四匹马拉车,两旁的马称“骖”,中间的马
  称“服”。
  ③ 朝礼:朝廷所规定的礼仪。此指六艺之一的驭礼。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古诗文教学,而字词理解的障碍是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最大困难。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都只简单地把字义、词义强行灌输给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若能利用汉字“寓意于形、见形知义”的表意特点,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知识来解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即字理)以辅助古诗文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字词的意思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记忆和形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