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的文本取向及备考启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1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梳理近年高考古诗文本的品质,笔者发现命题者倾向于选择特殊的高格调文本的明显特征,以实现考查意义和教育意义.本文所指的高格调文本,是那些情思摇曳、情感错位的诗歌.深刻意识到文本选择的取向,对高考古诗备考中的命题、文本赏读以及学生的素养提升均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接上期)rn3.B (28~45)rn在B段中,自第28小节起,3小节为一个乐句,共6句.rn第34小节开始,填补了高音区的空缺,而后,层层递进的配器使旋律的音色更加融合和丰富,音响效果也张力十足.第34、38、40、42小节处,小提与中提声部4次变换音高,半音迂回后增四度上行,形成不和谐的听感.第40小节,织体声部在配器设置上也不断浓重起来,跨越3个八度齐奏的同时营造了更为饱满、有张力的音响效果.第42小节后,小提声部弯音的使用由慢变快并逐渐增强,烘托气氛十分有效.
期刊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深度学习理念的真正落实,正在被以下三种课堂暴力所阻断:一是漠视文本的信息暴力,二是无视语文特性的媒介暴力,三是轻视学生主体的阐释暴力.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化意味着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将教材视为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并且要实现转识成智的阅读进阶转化.为了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深度学习的落实,我们应该正确处理阅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摈弃“作者中心论”的阅读教学范式,走向一种自主多元的阅读教学生态.
马世一(1935—2013),山东省陵县人,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曾任长春市第一中学教员、校长,长春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长春市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自学读本》《千家诗选讲》《历代绝句三百首译析》《历代律诗三百首译析》《唐诗三百首译析》《古诗行旅》.其中,《古诗行旅》共四册,把从《诗经》到清代的诗作进行了系统选编和精彩赏析.他说“本书以诗话形式撰写”,此书确有诗话特点,但与前人的诗话不同,此书有着突出的个人特色,是一部独出心裁的古诗赏析精品.其“独出心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
期刊
统编教材实施几年来,课型不分、定位不清、教法不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用“以文析法”“以法习文”作为教读课、自读课的课型区别和设计路径,代表教学的两种不同思维,体现方法的两种不同呈现,适应阅读的两个不同阶段,有利于从课堂教学结构上整体地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能够很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触发思维活动,培养提升语感,强化情感体验,引向深度阅读.提升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是要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二是要把握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三是要注意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特殊性.
《木兰诗》是一篇讲述英雄故事的叙事诗.利用“英雄之旅”这一概念分析该诗中的旅程、原型和叙述,可以加深对诗歌的故事、人物和主题的理解,有利于更好把握该诗的艺术效果.
胡乔木的写作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人生、服务社会的写作目的观,二是源于生活、贴近时代的写作内容观,三是充分准备、一气呵成、多次修改的写作过程观,四是引人看、看得懂、打动人的写作评价观.他的写作观对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高阶思维,针对的是“碎片化”倾向,代之以“情境化思维”,“发掘文本的思想活力”,“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认知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高”.目标可谓天经地义,问题在于如何落实.关键在于,改变“碎片化”的“情境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全面的:首先,经典文本的情境是历史的情境,与学生经验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遥远,情境化的首要任务是将之还原出来,缩短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得到;其次才是学生当下的情境化.“富有层次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
期刊
单元整体教学是从语文知识传授转向语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支点.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应通过抓准单元知识点,形成结构性问题;规划任务流程,建构整体化教学;研制评价性工具,落地核心素养等教学策略,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本文以2021年中考非连续文本试题为例,从已知条件、目标要求与解答路径等方面剖析结构不良试题的命题特点,探索结构不良试题的教学应对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