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对留守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jie8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留守中学生的感恩心理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生涯适应力的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7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留守中学生在感恩上的得分为中等偏上、在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为中等偏下水平,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在三变量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的中学生;(2)在生涯适应力及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因子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男生则仅在生涯好奇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留守中学生的感恩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升高;(3)留守中学生的感恩、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感恩对生涯适应力和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生涯适应力不仅对留守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起正向预测作用,且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书法与国人生活关系密切,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红楼梦》《儒林外史》都展现了大量的书法文化内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部小说中书法文化在规模体量、结构意义、呈现方式和表现意图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具有不同特征.在规模体量上,《红楼梦》中书法文化全面深刻,《儒林外史》则相对较小;在小说结构搭建上,《红楼梦》中书法文化作用巨大,《儒林外史》则不具有结构意义;在呈现方式上,《红楼梦》中书法文化具有诗意特征,《儒林外史》采用白描手法;在表现意图上,《红楼梦》通过书法文化展现的多是人间美好的事物,《儒林外史》多
笛卡尔的理性观是柏拉图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为西方近代哲学引致了深刻的变革,并开创了认识论转折的理性主义新浪潮.作为哲人—科学家的笛卡尔,其科学理论体系依托于实践化的经验研究,其理性主义学说因而展现了鲜明的实用化特征.笛卡尔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怀疑—批判方法、观察—实验法、科学实在论等理论观点皆彰显了哲学实用化及理性实践性的基本特质.笛卡尔理性观迄今仍保持了对于西方现代哲学的相当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历史意义.
心外无物思想是阳明心学的基础之一,尤其是《传羽录》“岩中花树”章所阐释的心物关系,集中体现了他与程朱思想的差异.在阳明学中,理解心物关系的关键,在于破除现代哲学思潮中将物看成独立于人的客观实在,应把物看成是与人相关的意向性的存在,而任何离开人心关照之物,其意义都得不到确证.在阳明后学中,无论是胡直的“心造天地万物”,还是王时槐的“物乃本心之影”,都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必然渗入了主体的觉解,除此之外的事物并不是心学的聚焦点.在与“存在即是被感知”思想比较之后发现,阳明并不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也不如贝克莱一样,以
在构建创新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基于安徽省16个市的2010—2018年的就业率、三产就业比例、创新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持率、平均房价及平均工资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促进就业量提高的第一重要因素,创新并没有促进就业量的提高反而挤出了劳动需求量;创新在改善就业结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经费、人力投入不足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创新发展及溢出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助推创新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晚清民国女诗人吕美荪于一九三五年游历日本,期间与日本文人雅士以汉诗酬唱,互赠诗作,唱和次数多,参与者众多.吕美荪的瀛洲唱和可视为我国女诗人在域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案例,其瀛洲唱和诗将异域自然和人文景观尽收其中,异国情感充盈其中,在诗歌内容上大胆突破,使中国女性诗学,尤其是女性唱和诗的传统地域性最终瓦解.此次唱和亦彰显了当时日本雅士对中国传统文人的酬唱之风和理想人格的倾慕之情,亦可看出当时日人仍持有深受我国汉唐文化影响的文化意识.
在汉语表达中,有很多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修辞手法,示现就是其中的一种.示现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追述的示现”“预言的示现”“悬想的示现”三种类型.这三类示现在日常修辞与政治修辞中都经常出现,但在文本建构的目标预期上则有差异.在日常修辞中,示现文本的建构大多是追求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的表达效果,审美是其主要目标.在政治修辞中,示现文本的建构大多并不在于审美,而是要追求一定的政治功利性目标,即通过示现文本的建构,给予接受者一种历历在目、如临其境的虚幻感觉,使接受者在情感情绪的左右下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从而赢得接受
乡村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大循环的压舱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农村数字贫困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数字贫困使乡村生产决策偏差、诱致性创新滞后、乡村劳动力禀赋内卷和乡村治理低效,从而对乡村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就影响机制而言,农村数字贫困强化了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发展权利不平等以及收入不平等,进而对乡村高质量发展产生抑制效应.此外,农村数字贫困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在东部地区、北方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更大,而中西部地区、
在当代全球化传播技术背景下,苗族音乐文化的知识主体性受到巨大冲击.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受到全球化挤压的同时,亟需对其传播路径进行不断拓展与创新.在今天,媒介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的传播媒介作为广泛扩散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印刷媒介(乐谱、报纸)与电子媒介(网络、广播、唱片、电视)两大类.现代媒体对艺术传播的构建性价值影响之深远毋庸置疑,电子媒介的变化影响着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于此,文章主要从贵州苗族音乐文化传播中媒体行为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
刘震云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新写实系列、故乡系列、“说话”系列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长篇小说《一日三秋》继承了“延津叙事”的优秀品格并有了开创性的审美建构:小说深度描摹了乡土卑微者的“精神肖像”;叙事以“笑话”纽结乡土的人伦、人心、情感和命运;文本体现了细微、日常而又绵远、浩阔的民间叙事诗学;创作实现了传统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叙事榫合且逻辑自洽.小说以非启蒙的民间立场聚焦乡土中国的民间生活和底层民众的心灵真相,是作家继获茅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之后创作的又一部当代文学力作,也是“中国
"中国文学阐释学"之提法,常用作指称中国古代诗文评的方法、思想和实践.这里,则是指一种尚处于建构过程中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或文学阐释理论.这种文学研究方法论或文学阐释理论在充分借鉴并吸收西方哲学阐释学和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中国经典阐释传统和文学阐释传统也有充分的继承,而且主要是以中国文学现象为参照对象,是中西两种文学阐释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品格,故称"中国文学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