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影响下的当代设计

来源 :艺术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艺术思潮,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更多表现了对人主体性的表达和关注,与现代主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冷漠不同,对个体的表达显得更为重要,所传达的含义也富有丰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不断演绎着自身对现代表达方式、思维逻辑、价值观的颠覆,是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整体性、同一性的批判,为当代设计带来更多的艺术创作风格和表达形式,是对设计思维、艺术思维的颠覆性创作和演绎。
其他文献
<正>在如今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能够留存下来的工业建筑已寥寥无几,而能适应当下需求的更是凤毛麟角,Jurkovic供热车间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功能主义建筑由现代主义建筑师Du?an Jurkovic设计,并于1944年建造完成。建筑工作室Perspektiv从2018年开始对该建筑进行了为期3年的改造,如今已成为一个全新的共享办公空间,并向公众开放,
期刊
<正> 张×,女,10岁,1979年9月6日入院,住院号A-008776。主诉:上腹痛伴高烧20天,左上腹肿物6~7天。患儿于入院前20天食大量水果后开始腹痛,初上腹部疼痛,不思饮食,无恶心及呕吐。两天后腹泻黄色水样便,日数十次,伴有右下腹痛及高烧(体温未测),经于当地医院治疗后腹泻好转,仍感左上腹不适。近6~7天来左上腹出现肿物,疼痛加重,且伴高烧(最高达42℃),而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8.4
期刊
<正>今年4月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学习热潮。一线教师纷纷投入课程标准学习解读之中,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和新课改的方向,对标认识课程标准新变化,理解感悟课程标准新内涵。《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年第7/8期的很多文章,基于课程标准学习和研究的视角,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期刊
语文阅读属于小学语文教育中最为主要的部分之一,其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并在延伸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强化学生知识储备,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阅读习惯。随着新课改要求的逐步深入,整本书阅读开始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保障语文教育的完整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语文思维结构,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领域更快更好地发展。为此,本文基于整本书阅读视角,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望本文研究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技能与文化修养,一些教师会尝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展开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借助对于整本书的归纳、总结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本文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借助类比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依靠对阅读对象之间的相互比对实施教学,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技能。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意义,探讨了如何借助类比带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良好的工业场地布置需要把场地布置设计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具体的设计之中,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设计经验积累,根据济宁矿业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煤炭物流中心储配煤工程工业场地自然环境、外部条件等特点,探索出了适合本工业场地布置的新设计思路和方法 ,希望对类似工程设计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小学数学课程是这一阶段十分关键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指的是在特定的计划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这一课程的性质,并且围绕着课程标准展开教学。论文就202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展开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那么如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现有研究并未明确说明二者的关系,从而无法确切说明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从国际可持续发展脉络出发,从横向时间、纵向内容两个角度说明: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历史阶段;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纵向深度,可以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内容。
南北朝、隋、初唐佛教解经文献名称复杂,常被统称为“义疏”,其实可被分为“义”“论”“疏”三种基本类型。它们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体,同时融入印度佛教的论义传统,体现了当时佛教讲经活动。第一类解经文献常以“义”“义章”“玄论”等为题,属于佛学通论,是给讲经提供佛学背景;第二类解经文献常以“玄义”“玄论”“义疏”等为题,属于佛典总论,可以作为讲经的开题;第三类解经文献常以“义疏”“文句”“集解”等为题,属
1982年“振兴川剧”的号召在全国戏曲界率先发声,至今已有40年。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传统、深厚文化底蕴、丰富艺术内涵的地方大戏,川剧在振兴中取得了诸多成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同时依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本文以戏曲生态学为切入视角,从川剧的母体文化生态、本体艺术生态、外部传播生态等方面对振兴川剧40年间的生存土壤和空间环境进行剖析与总结;认为振兴川剧的未来是要重构新生态,并提出扎根巴蜀民间动态创新,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