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terv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分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之“分”有“平分”之意。在古人看来,这里的“平分”至少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秋分这天为秋天之半,秋天被平分;秋分这天昼夜时长相等,昼夜被平分。秋分是传统农事秋收、秋种的时节,也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秋社日。与这些时令相关联,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习俗活动。
  节候表征
  秋分是古人最早创设的节气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并非是同时确立的:商和西周早期先有了春季和秋季,西周以后又有了夏季和冬季。四季之后,节气的创设也有先有后,最早为古人确立的节气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4个时间点,至迟在西周时就已出现。
秋社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是农历八月的中气。因此,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分,八月中”。由于人们习惯上概称节气、中气为节气,因此,秋分也被看作是八月下半月的节气。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秋分有“三候”:“秋分之日,雷乃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意思是说,秋分这天,打雷不再发出声响;5天之后,冬眠的动物开始培固洞穴;再过5天,地上的积水就会干涸。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诸侯纵欲放荡、百姓没有依靠、有甲壳的动物就会成灾等异相。
  秋分节气的“三候”在《礼记·月令》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坏”本读pēi,是指未烧过的砖瓦、陶器,此处通“培”;“杀气”,此处指阴气。
  秋分的节候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宋代词人谢逸有《点绛唇》词,其中有“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金气”指秋气,“凉蟾”指秋月,词人寥寥几笔便铺陈出秋分时节凄冷的景色。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吕配在八月,故以南吕代称八月。全诗先布景,后陈情,一句“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既呼应了白露节气的“鸿雁来”,又抒发了秋天将逝的怅然之情。
  夕月与秋社
  秋分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秋社日。
  据文献记载,先秦时天子有朝日(祭日)、夕月(祭月)的礼俗:祭日于东,时在春分;祭月于西,时在秋分。至于天子为什么祭日月,《周礼·春官》的疏文中说得很清楚:“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故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以王者至尊犹朝日夕月,况民得不事君乎?”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俗一直传承至后世。明初洪武三年(1370)新建夕月坛,高六尺,四丈见方,以白石为阶;清代顺治八年(1651)后正式恢复夕月典礼,并立夕月坛于西郊,也即今天北京阜成门外之月坛。
  帝王祭月的同时,嫦娥奔月的神话也一直在坊间流传。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秦简《归藏》,其“归妹”卦辞中就记录了嫦娥神话:恒我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服食之后奔向月亮,化作蟾蜍。“恒我”即嫦娥,后世之所以易“恒我”(也作“姮娥”)为“嫦娥”,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到了《淮南子》中,嫦娥奔月的神话则增加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的情节。东汉高诱解释称: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被他的妻子姮娥偷吃了,姮娥吃了仙药,得以飞向月亮,化作蟾蜍,成了“月精”。此后,嫦娥窃食不死之药以奔月的神话便传承了下来。
  帝王祭月,民众则拜月、赏月。在宋代的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从孩童到十二三岁的少年皆穿成人服饰,或登楼赏月,或焚香于庭拜月,各有所期: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为科考得中),女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明朝时的北京城,人们先在市场上买一种月光纸,上绘月光菩萨像,旁有玉兔持杵捣药造型;中秋之夜,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以果、饼、西瓜等供奉,夜间在月出的方位向月献祭、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全家人分食供品。
  社日是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地主也。”土地上能生长出五谷,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人们祭祀它,“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当然,社祭所封之土又并非是普通的土,而是一种特别的五色土。汉代之前只有春社,汉代始有秋社。汉代之后又确定了立春、立秋之后的第5个戊日(春分、秋分前后)为春社和秋社的时间。春社、秋社的设置契合了古人“春祈秋报”的观念:“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
  传统社祭有官社与民社之分。官社有一套规范而肃穆的祭祀仪式;民社又称“里社”,相较于官社,民社则更为灵活和热闹。如《淮南子》的记述:“夫穷乡之社,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社日祭祀传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成为内容丰富的节日。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记载:“八月秋社,亲戚间以社糕、社酒相馈送,已婚的妇女归宁娘家,到晚上才回来。这一天,外公姨舅还要送给外甥新鲜的枣、葫芦,认为这些对外甥有好处。”
  宋代之后,社日活动逐渐衰微,但仍有存续。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在安徽贵池一带,“秋社前数日,各家预备做会一切之物品。除香烛纸马外,每家必须做些糯米粑。迨至社日,均携香烛,捧米粑,在社令位前行礼敬神,名曰社令会”。
  相较于秋分和秋社,中秋节的起源晚近得多。中秋节的记载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由于秋分日和秋社日基本上是按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定的,因此它们在农历中的时间每年并不固定,也不一定逢月圆之时。而处于三秋之半的中秋节,因为节期固定,夜里又有圆月出现,由此逐渐取代秋分和秋社,成为秋天里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秋分和秋社的一些习俗,有的被整合到中秋节中了,有的则已湮灭不存。
嫦娥奔月(汉代画像石)

  农事与其他
  秋分是农事秋收、秋种的节点,为我国南北方民众所重视。在浙江一带,农谚说“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这是讲秋后收成的。在河北一带,有句流传颇广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这是讲冬小麦种植时间的。
  在秋分节气里,古人也占验天气和农事。清人陈淏子在《花镜》中说:“秋分日天晴,主有收;微雨或阴天,最吉,来年大熟。”江浙一带传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为稻生日,雨则稿秆多腐烂,谚语说“烧干柴,吃白米”。
  在江苏苏州,秋分又有所谓的木犀市。木犀,即桂花。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俗呼岩桂为木犀,有早晚二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号为木犀市。”
  有些地方还有秋分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以红、黄纸印制而成,上绘全年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送图人每到一家,即景生情,口诵吉利话,以博得主人欢心,得些赏赐。此举俗称“说秋”,送图人则被称为“秋官”。
  与立春一样,秋分也有竖蛋的游戏,俗语说“秋分到,蛋儿俏”。传说秋分这一天鸡蛋最容易立起来。竖蛋之戏应该与古人“秋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观念有关。《礼记·月令》中就有昼夜相等之时校正各种度量器具的记载。
  在广东开平,有“春分吃春菜,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地里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前后的中秋节晚上,我国很多地区有“摸秋”的习俗。婚后未育的妇女,在女伴的陪同下,到地里暗中摸索摘取瓜豆,称为“摸秋”。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摸秋》记载:“鸠兹(安徽芜湖的古称)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也有给没有子嗣的人家送瓜的。在清代的长沙县:“(中秋之夜)妇女祈嗣者,或至园圃探瓜为验。好事者以南瓜并花红鼓乐于更初送至人家,谓之‘摸秋’,亦谓之‘送瓜’。”
  在古人的观念中,月亮是“群阴之本”,是“月精”嫦娥的居所,是阴柔的象征,因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也有研究者考察汉字古音,认为“娲”字与“娥”字古时可以通用,由此认为月宫中的嫦娥就是上古神话中的女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造化万物的“神圣女”,人们选择中秋之夜“摸秋”以兆生子,是否是古代女性崇拜的后世遗存,尚需进一步探讨。“摸秋”之俗的存续,至少反映了民众对生殖繁衍的强烈企盼,这一点可从“摸秋”习俗的一些讲究上得到印证。“摸秋”之时,摸到南瓜,兆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兆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蛾眉豆,寓意女孩,等等。为了能生儿育女,古人可以说费尽了心思。
  【责任编辑】王 凯
其他文献
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和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
在传统观念里,更多的中国家庭想生儿子。不过,专家通过对国内10个地级市的4309个家庭采样后发现: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在最近有关专家研究的《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课题中,采集的样本主要是独生子女父母,内容包括个体幸福感指标、子女的数量、性别和年龄以及教育、收入、健康等。数据显示,在子女婴幼儿以及中小学阶段,性别对父母并没有显著影响;但
大家都知道,《几何原本》是数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欧几里得几何是物理空间的正确抽象,欧几里得的公设是不证自明的真理;有些数学家却不这么看,甚至还有点苛刻和较真。他们习惯于用怀疑的眼光去打量这些真理。对于欧几里得几何中的第五公设,即平行公设(如果一条线段与两条直线相交,在某一侧的内角和小于1800,那么这两条直线在不断延伸后,会在内角和小于1800的一侧相交),这些数学家更是疑虑重重
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国际的一项生活成本调查显示,因人民币升值,亚太地区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20个城市中,中国城市超过半数。上海从2014年的第三跃居亚洲最贵城市头名。全球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30个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比也是最高的,有6个中国城市入围,数量超过瑞士和日本。该调查列举的中国城市在亚洲的排名全面上升。北京从第4名升至第2名,广州从第13名升至第6名,深圳从第22名升至第7名。澳门上升
最近,演员小沈阳的女儿沈佳润(小名洋洋)在网络曝光。不少网友看过照片后纷纷笑称“绝对是亲生的!”原来,洋洋与爸爸长得十分有“父女相”,尤其是一双小小的眯眯眼,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洋洋与小沈阳的相貌几乎一模一样似乎回答了一个问题,即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儿的相貌更像父亲,儿子的相貌更像母亲。但是,这也不能深入解释,一个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决定相貌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
自然微笑指的是在浅睡眠中和外部刺激无关的嘴角上扬动作,是新生儿出生到1岁前后睡眠中无意识的笑容。这种被视为人类微笑起源的自然微笑随着成长而消失,被展现情感的社交性微笑所取代。此前已知只有人类婴儿和黑猩猩幼崽会露出自然微笑,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日本猕猴幼崽在睡眠中也会露出自然微笑。黑猩猩和人类“分家”始于600万年前,而日本猕猴和人类“分家”则在更遥远的3000万年前。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人类微
救死扶伤是医学最崇高的追求。光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技术的水平,并成为了造福人类的“医之光”。  X射线——隐秘病情的“侦察兵”  X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即能够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一些材料。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曾用该射线为他的夫人拍摄了一张手的照片,手的骨骼结构清晰可见。这张特殊的照片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也为伦琴带来了崇高的荣誉——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墨西哥作为一个拉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胖国”。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显示,拉美国家肥胖率不断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国家消费了大量“过度加工食品”。食品按照生产过程中人工干预和添加成分的多少分为“未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和“过度加工食品”。简单地说,水煮鸡蛋是未加工食品,油炸鸡蛋是加工食品,含有蛋粉、牛奶、糖和香精的鸡蛋布丁就是过度加工食品了。常见的过度加工食品有各式甜点、西式
流言:微信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我今天被清了。不用回,试试吧,复制我发的信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粘贴复制的信息发送就行,谁的发送失败了,就是把你拉黑了。”这是真的吗?  真相:这种信息纯粹是“逗你玩”。  打开微信“群发助手”,功能介绍里写得很清楚:“我能把你的通知、祝福等消息,分别发送给各个收件人。”进入“群发助手”功能,选择“开始群发”。笔者选择了12个好友,事
一个日、美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开发出一种可以高灵敏度检测有毒气体的感应材料,利用这种材料及近场通信技术,可以让手机在几秒内读出空气中是否存在有毒气体。这种感应材料是在碳纳米管表面涂上一层被称为超分子聚合物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利用碳纳米管的导电性变化来检测有毒气体浓度。碳纳米管本来是导电性强的材料,但被超分子聚合物覆盖后其导电性变差。当接触有毒气体时,超分子聚合物涂层被破坏了,碳纳米管导电性就会大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