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这是由旅游业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因此,作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自然要顺应这些特性,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文章对国内现有旅游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寻旅游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提出应当从评价形式、专业设置、知识结构、情商教育等方面尽快建立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旅游业对高职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 评价体系 旅游高等职业院校
[作者简介]肖飞(1957-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11-02
一、引言
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我国目前旅游从业人员达7000万。据相关统计资料,目前,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810所,在校学生440038人,其中高职成为整个高等旅游教育的主体,他们中的70%以上毕业后都会在旅游行业就业,岗位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旅游电子商务等,他们已成为旅游业一支较为稳定的就业大军。因此,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旅游行业的人才质量和发展水平。如何对旅游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客观评价,以帮助旅游高职院校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显得十分重要。
和旅游业发达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还有一定差距,专门化水平不够高,滞后于产业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与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如何提高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为行业和旅游企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是当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二、国内现有旅游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旅游人才供给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三方面看,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缺陷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模糊,缺乏竞争优势。由于旅游高职在我国学历教育与就业岗位上的不一致性,培养学生的目标性不够明确,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教材等方面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反映在课程体系上是深度不够,甚至导致严重的偏态结构,即或偏重烹饪,或偏重酒店管理等,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取向。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不顾及课程体系的内在系统性和逻辑关系,课程设置只是进行简单的拼装,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也没有学透,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2.旅游高职教育特色化不够鲜明。中国旅游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高职教育实际成为很多综合类高职院校众多专业中的附属品,特别是不少工科高职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有的是从原来传统专业中派生出来,有的是为了自身生存需要抽调人手拼凑起来,教师大多来自其他学科、专业。有的则全部是年轻教师,严重缺乏旅游业界的实践磨炼,缺乏旅游高职教育的基本能力,“双师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难培养出旅游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3.旅游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导致对旅游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一些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训设备不完备,与旅游行业需求明显错位,突出反映在旅游人才结构中,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旅游专业技术和旅游服务技能等旅游主体人才培养数量偏少。而旅游业新业态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导致人才紧缺。
4.旅游职业教育模式不够灵活,导致人才供给的素质不高。不少高职旅游教育因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针对职业教育的手段十分有限。如何依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效地组织教学,显得办法不多。在课堂教学和出外实习的时间分配和方式方法上也比较呆板,缺乏及时调整的能力。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难以培养出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旅游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
旅游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紧密的行业,在职业教育中有许多特殊的属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旅游职业教育,体现出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相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旅游业为人服务的特殊属性。工科类技能型岗位主要是和物体或机器打交道,能力培养通常主要指技能培养,学校只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无需考虑被作用者的体验和感受。如果说工科类职业院校是培养“一元能力”的话,那么,旅游类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二元能力”,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更要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效地表现技能。在人与人的服务与交流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都会对被作用者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因此,旅游职业教育在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涉及和人打交道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沟通、承受、理解、合作、组织、自律自理等能力。因此,对旅游类院校应评价其“软指标”,把学生的操行修养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诸多环节之中。
2.作用于对象的结果具有差异性。由工科类职业院校和物打交道的属性所决定,生产出一个次品,只是这个次品本身,无碍大局,企业所考核的是成品率。而旅游岗位造成次品的结果则不同,出现一次错误或失误,会影响到整个环节,会对整个管理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强调的是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具有“木桶理论”的重要特征。
3.技能的变化性较为明显。旅游业员工的理解力十分重要,这种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技能的发挥会有变化。如导游职业,针对不同的人群,其讲解的内容、方法、表情等都不一样。对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游客,服务和讲解等都有区别,十分强调技能的变化和适应性。
4.旅游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高职人才的文化内涵。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活动,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高职教育不仅要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同时必须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有时表现得非常“杂”,涉及文化科学的方方面面,具有“杂家”的特质。 5.实训场所的差异性。高职院校都建有实训基地,这是评估高职院校的重要环节。很多工科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实际已成为一个或多个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可以直接将原材料搬进校园,由学生加工生产,并贴上企业商标进入流通或再生产环节,可以有效地实现校内实训和企业上岗的一致性,即在实训中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可销售的特性。而旅游院校的实训具有独特性。对人的服务是旅游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针对为人服务的一些技能都要涉及,如形体、体能、演讲、意志训练等,这些实训内容通常是无形的。同时,围绕着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所有产品,游客不可能到校园来完成,必须到产品的原地消费。旅游实训投入更加复杂,投入成本也会更高。
四、应当尽快建立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估指标大体包括:教师数、高级职称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座位、教学科研比例、生均图书量、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师比、教师高学历比例、招生专业等。在众多评价指标中,有些是共性的,有很多却不尽一致。特别是许多综合性高职院校甚至工科类院校中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其评价指标全部掩盖在该院校整个高职的评价指标之中,难以进行独立的指标评价,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1.从形式上建立三维评价体系。所谓三维,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体系。主要进行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秩序的评价,可以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日常的报表、客观数据、就业率等来体现。二是行业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和行业的唇齿相依性,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都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行业对旅游高职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发言权,特别是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以及人才的质量评价上,行业往往更有发言权。三是旅游企业评价体系。我国目前旅游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在企业的认可度低,转行频繁,反映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上的偏差。
评价的程序不宜繁琐,应通过第三方评价予以实现。可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框架,三维的尺度和权重有所不同,较为立体地对旅游高职院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由于职业教育与市场的关联度十分紧密,在评价的频率上要改变多年一评为一年一评,促使高职院校不断地发现问题,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评价结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提高旅游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2.专业设置要适应旅游业特点。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新业态不断出现,新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渗透到旅游行业中。如旅行社行业,随着电子商务的进入,导致员工的技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再如,以主题公园为主导的旅游景区,动漫和电玩被大量植入,如迪斯尼乐园、深圳华侨城、常州恐龙园、嬉戏谷等。由于客源市场的差异,不同语种的导游会出现不同的紧缺状况。在各类经济产业中,很少像旅游业这样对各类人才处于动态的需求之中,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很难适应需求。在旅游高职评价体系中,既要看办学质量,更要评价专业灵敏度和前瞻性,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出更多适用的急需人才。
3.知识结构要适应旅游人才生长的需要。由旅游岗位为人服务的特性所决定,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做一名导游,不能只是把景点讲好,还要善于带好一个游客团队,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处理各种特殊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一名导游不仅要掌握一般性的导游基础知识、服务技能和相关旅游政策法规,还要具备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以及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方面的应变能力和抗挫能力等。旅游业所涉及的工种较多,每个工种对知识的要求都不一样,必须确立不同的课程体系,建立不同的知识结构。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语要求高,强调能运用外语直接为外国游客服务,达不到这一点,即使有再好的服务技能和热情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客人也不会满意。这就要求在构建旅游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特点,作出较全面的评价。
4.情商应成为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旅游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紧密关联度,情商尤为重要。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心理学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在通常的旅游职业教育中,这是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良好的情商基础,即使有再好的服务技能也不可能做好旅游工作。评价体系中,应当把情商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数,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抗挫能力等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参考文献]
[1]曾曼琼.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2]高丽红.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8(23).
[3]杜江.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8).
[4]张培茵.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和实践[J].旅游学刊,2004(9).
[5]魏敏.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经济师,2006(2).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 评价体系 旅游高等职业院校
[作者简介]肖飞(1957-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11-02
一、引言
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我国目前旅游从业人员达7000万。据相关统计资料,目前,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810所,在校学生440038人,其中高职成为整个高等旅游教育的主体,他们中的70%以上毕业后都会在旅游行业就业,岗位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旅游电子商务等,他们已成为旅游业一支较为稳定的就业大军。因此,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旅游行业的人才质量和发展水平。如何对旅游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客观评价,以帮助旅游高职院校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显得十分重要。
和旅游业发达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还有一定差距,专门化水平不够高,滞后于产业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与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如何提高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为行业和旅游企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是当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二、国内现有旅游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旅游人才供给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三方面看,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缺陷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模糊,缺乏竞争优势。由于旅游高职在我国学历教育与就业岗位上的不一致性,培养学生的目标性不够明确,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教材等方面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反映在课程体系上是深度不够,甚至导致严重的偏态结构,即或偏重烹饪,或偏重酒店管理等,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取向。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不顾及课程体系的内在系统性和逻辑关系,课程设置只是进行简单的拼装,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也没有学透,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2.旅游高职教育特色化不够鲜明。中国旅游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高职教育实际成为很多综合类高职院校众多专业中的附属品,特别是不少工科高职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有的是从原来传统专业中派生出来,有的是为了自身生存需要抽调人手拼凑起来,教师大多来自其他学科、专业。有的则全部是年轻教师,严重缺乏旅游业界的实践磨炼,缺乏旅游高职教育的基本能力,“双师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难培养出旅游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3.旅游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导致对旅游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一些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训设备不完备,与旅游行业需求明显错位,突出反映在旅游人才结构中,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旅游专业技术和旅游服务技能等旅游主体人才培养数量偏少。而旅游业新业态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导致人才紧缺。
4.旅游职业教育模式不够灵活,导致人才供给的素质不高。不少高职旅游教育因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针对职业教育的手段十分有限。如何依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效地组织教学,显得办法不多。在课堂教学和出外实习的时间分配和方式方法上也比较呆板,缺乏及时调整的能力。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难以培养出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旅游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
旅游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紧密的行业,在职业教育中有许多特殊的属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旅游职业教育,体现出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相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旅游业为人服务的特殊属性。工科类技能型岗位主要是和物体或机器打交道,能力培养通常主要指技能培养,学校只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无需考虑被作用者的体验和感受。如果说工科类职业院校是培养“一元能力”的话,那么,旅游类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二元能力”,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更要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效地表现技能。在人与人的服务与交流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都会对被作用者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因此,旅游职业教育在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涉及和人打交道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沟通、承受、理解、合作、组织、自律自理等能力。因此,对旅游类院校应评价其“软指标”,把学生的操行修养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诸多环节之中。
2.作用于对象的结果具有差异性。由工科类职业院校和物打交道的属性所决定,生产出一个次品,只是这个次品本身,无碍大局,企业所考核的是成品率。而旅游岗位造成次品的结果则不同,出现一次错误或失误,会影响到整个环节,会对整个管理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强调的是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具有“木桶理论”的重要特征。
3.技能的变化性较为明显。旅游业员工的理解力十分重要,这种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技能的发挥会有变化。如导游职业,针对不同的人群,其讲解的内容、方法、表情等都不一样。对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游客,服务和讲解等都有区别,十分强调技能的变化和适应性。
4.旅游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高职人才的文化内涵。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活动,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高职教育不仅要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同时必须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有时表现得非常“杂”,涉及文化科学的方方面面,具有“杂家”的特质。 5.实训场所的差异性。高职院校都建有实训基地,这是评估高职院校的重要环节。很多工科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实际已成为一个或多个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可以直接将原材料搬进校园,由学生加工生产,并贴上企业商标进入流通或再生产环节,可以有效地实现校内实训和企业上岗的一致性,即在实训中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可销售的特性。而旅游院校的实训具有独特性。对人的服务是旅游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针对为人服务的一些技能都要涉及,如形体、体能、演讲、意志训练等,这些实训内容通常是无形的。同时,围绕着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所有产品,游客不可能到校园来完成,必须到产品的原地消费。旅游实训投入更加复杂,投入成本也会更高。
四、应当尽快建立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估指标大体包括:教师数、高级职称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座位、教学科研比例、生均图书量、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师比、教师高学历比例、招生专业等。在众多评价指标中,有些是共性的,有很多却不尽一致。特别是许多综合性高职院校甚至工科类院校中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其评价指标全部掩盖在该院校整个高职的评价指标之中,难以进行独立的指标评价,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1.从形式上建立三维评价体系。所谓三维,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体系。主要进行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秩序的评价,可以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日常的报表、客观数据、就业率等来体现。二是行业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和行业的唇齿相依性,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都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行业对旅游高职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发言权,特别是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以及人才的质量评价上,行业往往更有发言权。三是旅游企业评价体系。我国目前旅游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在企业的认可度低,转行频繁,反映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上的偏差。
评价的程序不宜繁琐,应通过第三方评价予以实现。可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框架,三维的尺度和权重有所不同,较为立体地对旅游高职院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由于职业教育与市场的关联度十分紧密,在评价的频率上要改变多年一评为一年一评,促使高职院校不断地发现问题,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评价结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提高旅游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2.专业设置要适应旅游业特点。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新业态不断出现,新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渗透到旅游行业中。如旅行社行业,随着电子商务的进入,导致员工的技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再如,以主题公园为主导的旅游景区,动漫和电玩被大量植入,如迪斯尼乐园、深圳华侨城、常州恐龙园、嬉戏谷等。由于客源市场的差异,不同语种的导游会出现不同的紧缺状况。在各类经济产业中,很少像旅游业这样对各类人才处于动态的需求之中,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很难适应需求。在旅游高职评价体系中,既要看办学质量,更要评价专业灵敏度和前瞻性,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出更多适用的急需人才。
3.知识结构要适应旅游人才生长的需要。由旅游岗位为人服务的特性所决定,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做一名导游,不能只是把景点讲好,还要善于带好一个游客团队,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处理各种特殊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一名导游不仅要掌握一般性的导游基础知识、服务技能和相关旅游政策法规,还要具备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以及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方面的应变能力和抗挫能力等。旅游业所涉及的工种较多,每个工种对知识的要求都不一样,必须确立不同的课程体系,建立不同的知识结构。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语要求高,强调能运用外语直接为外国游客服务,达不到这一点,即使有再好的服务技能和热情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客人也不会满意。这就要求在构建旅游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特点,作出较全面的评价。
4.情商应成为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旅游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紧密关联度,情商尤为重要。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心理学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在通常的旅游职业教育中,这是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良好的情商基础,即使有再好的服务技能也不可能做好旅游工作。评价体系中,应当把情商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数,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抗挫能力等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参考文献]
[1]曾曼琼.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2]高丽红.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8(23).
[3]杜江.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8).
[4]张培茵.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和实践[J].旅游学刊,2004(9).
[5]魏敏.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经济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