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这篇论文的主旨在于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发生的错误的不同成因,继而说明这些错误并不仅仅受到学习者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影响。引起错误的原因还可能是学习者对二语本身的学习不够,即错误地理解和使用目的语中的某些词汇、语法规则、表达习惯等。因此,第二语言教师也应当根据错误来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学生的错误。
关键词: 错误分析 对比分析 母语影响 中介语 二语习得
一、引言
第二语言学习者(以下简称“二语学习者”)的错误原因分析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有学者对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继而产生了被称为“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的研究课题。现今,找出造成二语学习者用语错误的各种原因已成为二语教学者和学者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研究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错误,以达到提高二语习得效率的目的。
在二语习得错误分析(下文简称“错误分析”)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母语对于学习效果和错误形成的影响一向是众人讨论的焦点问题。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这一论断是完全成立的,因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肯定,外界因素对于学习者学习第一、第二语言都有较大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旨之一即为找出相关论据证明这一点。其次,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当然不单一地来源于母语的干扰。语言内部因素(Intralingual Factors),即学习者对目标语言本身的错误理解或不完全理解也是造成用语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分析语言内部因素及造成二语学习中错误的其他原因。
对于正在从事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掌握一定的错误分析知识,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和处理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寻找避免和改正错误的有效方法。
二、由第一语言干扰引起的二语使用错误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华生(J.B.Watson),主张研究处于学习者外部的、可见的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外界的刺激和物种内部的反应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早期的心理学偏重关注外界刺激是如何引发人的各种反应的问题,而非人类内心的行为过程本身。根据华生(1914)的刺激—反应理论,人类及动物几乎所有的复杂的行为都是从外界环境学习得来的。在华生与斯金纳(Skinner)1957年的共同巨著《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中,他们提出,人类的言语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通过人类对接收到的外部语言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且反复强调巩固这些正确反应行为习得的。幼儿就是在外界言语行为的不断影响下建立自身的语言习惯的。
因此,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语言和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并无异处,他们都是“刺激—反应”链接并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外界因素对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母语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学习第二语言比起学习第一语言更为困难正是因为第一语言的语言习惯对学习者的强大影响,使得新的语言的“刺激—反应”链接很难形成。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曾经指出(Lightbown
关键词: 错误分析 对比分析 母语影响 中介语 二语习得
一、引言
第二语言学习者(以下简称“二语学习者”)的错误原因分析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有学者对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继而产生了被称为“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的研究课题。现今,找出造成二语学习者用语错误的各种原因已成为二语教学者和学者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研究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错误,以达到提高二语习得效率的目的。
在二语习得错误分析(下文简称“错误分析”)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母语对于学习效果和错误形成的影响一向是众人讨论的焦点问题。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这一论断是完全成立的,因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肯定,外界因素对于学习者学习第一、第二语言都有较大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旨之一即为找出相关论据证明这一点。其次,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当然不单一地来源于母语的干扰。语言内部因素(Intralingual Factors),即学习者对目标语言本身的错误理解或不完全理解也是造成用语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分析语言内部因素及造成二语学习中错误的其他原因。
对于正在从事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掌握一定的错误分析知识,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和处理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寻找避免和改正错误的有效方法。
二、由第一语言干扰引起的二语使用错误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华生(J.B.Watson),主张研究处于学习者外部的、可见的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外界的刺激和物种内部的反应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早期的心理学偏重关注外界刺激是如何引发人的各种反应的问题,而非人类内心的行为过程本身。根据华生(1914)的刺激—反应理论,人类及动物几乎所有的复杂的行为都是从外界环境学习得来的。在华生与斯金纳(Skinner)1957年的共同巨著《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中,他们提出,人类的言语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通过人类对接收到的外部语言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且反复强调巩固这些正确反应行为习得的。幼儿就是在外界言语行为的不断影响下建立自身的语言习惯的。
因此,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语言和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并无异处,他们都是“刺激—反应”链接并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外界因素对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母语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学习第二语言比起学习第一语言更为困难正是因为第一语言的语言习惯对学习者的强大影响,使得新的语言的“刺激—反应”链接很难形成。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曾经指出(Lightb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