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宫墙少年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5月中旬,胡适意外地接到清废帝溥仪从紫禁城里打给他的电话,邀请他到昔日的皇宫里“谈谈”。在这之前,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向溥仪介绍过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于是溥仪读了胡适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与他读的四书五经不同,胡适的白话文果然让他有了一种新鲜的阅读感觉,使他很想见识一下这位新派思想领袖的真容。
  在见溥仪前,胡适先去拜访了庄士敦,问他宫中情形。庄士敦说溥仪近来颇能独立,自行其意,不受一帮老太婆牵制。前次他剪去辫子,即是一例。上星期他的先生陈宝琛病重,他要去看望。宫中人劝阻他,他不听,竟雇汽车出去看陈宝琛一次,这也是一例。这次他要见胡适,完全不同人商量,连自己也不知道,也可见他自行其意了。
  庄士敦还告诉胡适,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少年溥仪,还让他牵线,在宫里接见英国的海军司令和香港的英国总督。后来他对电话又大感兴趣,不顾内务府的反对,坚持在养心殿里装了一部。他翻电话簿找到了胡适的电话,才有了邀请他入宫之举。
  溥仪当年已经17岁了,胡适认为他在思想与行为上已有了主见。因为胡适知道,他自己不仅在北洋政府那里被视作传播危险思想的乱党,也被紫禁城里的逊清小朝廷视为危险人物。溥仪若告诉内务府,内务府一定反对他见自己。胡适感到,他去见溥仪,或对溥仪的思想、行为更为独立有帮助。
  5月底,胡适如约进宫见了溥仪。胡适在当日的日记中,比较详细地记下了与溥仪相见的过程:
  12时前,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接我……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他的样子很清秀,但单薄得很。他虽17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厉害。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步,还要靡费民国许多钱,心里很不安。我本想谋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处。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依靠了。”他说自己很赞成白话,但有许多新书找不着,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着的书,可以告诉我。我谈了20分钟,就出来了。
  胡适进宫见了溥仪,清朝昔日的王公大臣、遗老遗少们惶惶不安,像炸了油锅似的。社会上的舆论更是沸沸扬扬,有的报纸登出“胡适请求免跪拜”“胡适为帝者师”等传闻,借此大做文章,诋毁胡适怀恋旧王朝、敬仰废皇帝。
  胡适从紫禁城出来后的第七天,致信庄士敦,向他介绍了入宫情况,说:“我必须承认,我对这件小事儿深为感动,当时坐在历代伟大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面前的竟然是我。”
  为了回敬不良舆论对自己的诽谤,胡适还在报上写了一篇短文予以回敬:清官里一位17岁的少年,所处的境地是很寂寞很可怜的。他在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算得上是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刷洗干凈。所以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令人怪诧的新闻了。
  编辑/冰如
其他文献
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称赞建安七子的诗词文章一个比一个好,风骨苍劲,气韵饱满。不过,论在世道上混,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当数王粲,他可是三国最牛秘书。  王粲十四五岁时曾去拜访文艺界泰斗、朝廷重臣蔡邕。蔡邕府中高朋满座,来求他签名的、请他喝酒的、邀他前去授课的……名流荟萃一堂,好不热闹。突然听说王粲前来拜访,蔡邕撇下众人,赶紧“倒屣相迎”。王粲被迎进来后,大家大为失望:一个小孩子,五短身材,还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因为经常混迹于“孩子圈”,所以,我发现了很多同学心里的“小九九”,比如,同学们总爱“反”着来。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写作过程中,“反着来”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哦!  我们学过的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叶·诺索夫的《白公鹅》都运用了“反语”这种方法。丰子恺先生口口声声说白鹅“架子十足”,是“鹅老爷”,言语间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亲昵。《白公鹅》中写道:“有多少次,它徑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
自从接触到诗歌,它就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当忙完功课,我就会拿起汪国真老师的诗集,读上几篇,认真地品味其中的内涵。  还记得汪国真老师这首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當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字里行间传递出正能量,给了我前进的方向和勇气、自信,让我重新找回自己。  汪老师的诗歌多数是以“情”为素材,那些看似与我们这个年龄格格不入的诗句却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汪老师
北宋时,仁和(今属浙江杭州)县有一对颜氏父子,这爷儿俩在当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以各种违法手段控制当地大量商铺,胡乱收取保护费。同时,颜氏父子还豢养了一大批社会闲散人员充作打手,谁敢不服或是不守规矩,轻者暴打一顿,重者打死。  更嚣张的是,颜氏父子根本不把当地官府放在眼里,别说仁和知县,就是对杭州知州也不屑一顾。官府若是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他们就纠集大批黑社会人员到官府门口闹事。老百姓怨声载道,官府
跟历史上的大多数王朝相比,清朝统治阶级对商人并不刻薄,因为在清朝立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政府不收商税,清朝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田赋和盐税。然而,这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时期改变了,为了围剿太平天国,清廷的银子花得跟流水似的,财政很快捉襟见肘。  这时,江南有个读书人,给朝廷出了个主意,让朝廷向所有商家征税,称为厘金。这口子一开,各地官府纷纷行动起来,遍地设卡,雁过拔毛,提高标准,反复征收,弄得商家苦不堪言,
1924年春,戴笠还在上海滩与一帮小瘪三鬼混。他听说斧头帮幫主王亚樵正在招兵买马,就决定前去投靠。为了应聘成功,去湖州之前,戴笠把未来老板王亚樵的底细摸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此人屡受强权所迫,不为当局所容,尤对北洋军阀政府深恶痛绝,且平时最为推重人才,不拘小节。  戴笠来到王亚樵面前,当王亚樵问他为什么要投军时,戴笠立刻答道:“小时候,老师问我的志向,我回答说,效法圣贤、效法豪杰。现今曹锟、吴佩孚窃国
蔡元培一生尽忠国事,待人厚道,深受士林尊敬。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早年曾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围攻”。  1922年6月3日,北京教育界在国立美术学校隆重举行“六三”纪念会。在这次集会上,蔡元培、胡適等两百多名文化界人士致电孙中山和南方的非常国会,指出北方的非法总统徐世昌已被赶下台,护法目的已经达到,并且北方军队表示拥护代表民意的新政府,南北诉求一致,已无再动用武力的必要,望孙中山发表与徐世昌同时下台的宣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过,在我心中有一条河流,它没有名字,我却可以无数次地踏进去,有时顺流,有时逆流;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起伏……这是一条流淌着创作欲望的河流,也是一条承载着想象与梦想的河流,它以灵感当源泉、时光当养分,吸收日月之灵气,采撷天地之精华。  自从少年时期,我踏进这条河流,折纸成舟,提笔为桨,试过随波逐流,也曾逆水行舟;见过山河辽阔,也看人间烟
“夏夜本就甚濡湿,今晚更是诱离别,不如归去哉。”这是被誉为日本战国时代第一美女的织田市留下的辞世诗。若不是生在那个天下纷争、群雄并起的年代,谁又会愿意把死当成自己的期待呢?  说到日本的战国,当数“战国第一风云儿”织田信长的时代。而织田市正是这位信长大人的妹妹,她从小聪明伶俐,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光彩夺目,风华绝代。年轻的武将做梦都想娶织田市为妻,相传就连后来成为天下霸主的丰臣秀吉在织田家见到织田市
1926年10月初,历尽磨难的徐志摩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办婚礼。在被老师梁启超当众辱骂得狗血喷头之后,他终于把陆小曼娶回了家。  这是一场氛围吊诡的婚礼。除了梁启超的公开批判之外,新人收到的结婚礼物中有一件更加令人感到诡异——陆小曼前夫王赓送来的贺礼。这位西点军校毕业的前夫不会送来个炸弹吧?  并没有炸弹。王赓送来的是一件货真价实的贺礼,还附着一张亲手书写的信纸,信纸上的欧体透露着“一笑泯恩仇”的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