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善美维度揭开人生境界的“神秘面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境界,一座至高至洁的精神追求,一个追求不断、修养不息、向往不止的人生精神福地。尋得一种境界,是一种殉道,是一种涅槃,更是一种烈火中的新生。人生境界作为主体在一定的精神修养所达精神状态,体现着人对生活所达意义的不同理解。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人生境界是“玄之又玄”、难以捉摸的“众妙之门”。单连春副教授的《当代社会人生境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下文简称《境界》)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为我们拨开了人生境界的神秘面纱。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发达、社会习俗如何变迁,对人生境界的真善美追求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一、从真善美维度再现了人生境界魂有所依、心有所向的基本内涵
  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培养人求真、向善、爱美的素质,即着眼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生境界是文化意义的存在,过去都是从人的需要满足这一向善维度来对不同的境界进行划分,如冯友兰先生从人的“觉解”程度把人的道德境界做了四重划分;王国唯先生从艺术的角度把人生境界做了三重划分。缺少从整体的角度来解释人生境界是过去关于境界研究的一般趋势。《境界》一书,正是把人生境界当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并对结构从“真善美”的维度进行了解析。真、善、美构成了人生境界的结构要素,形成一个精神状态整体。《境界》一文指出,“真可以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消除对客体的盲目无知,把人从偶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来,使人成为掌握必然性的主体,通过解决知和不知、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善则是主体把自己的意愿贯注到客体上去,通过实践活动使实然客体发生应然变化,克服主体需要和客体不能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达到主客体的统一;美更是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来,在客体之镜中自我观照、自我欣赏,以象征性的方式解决主体自由发展要求的无限性和客体对主体自由的现实制约性的矛盾,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因而,“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就从理论上解决了主客体难统一这一制约境界学说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生境界的“真善美”必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从真善美维度诠释了人生境界基于现实、可观可感的渐进过程
  人生境界不是虚无的一个概念,它源于人的存在,体现于人的实践。因此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可观可感的,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因此在境界提升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克服主客观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种种局限性,把人置于现实世界中去考量、去升华,力求拨开境界云雾见其存在本真。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讲,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生境界是逐渐生成的,而不是既成的;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践,而不是纯而又纯、奥妙玄乎的理论。社会活动中主体一切积极的人生境界践履,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实现着真善美的统一,人生境界又体现着现实超越性。纵然,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人生境界观。不可否认,这种人生境界具有崇高性。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所以,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生境界,归根结底,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所造就的是一个个集感性与理性、创造与享受、自由与自律于一体且消除了人的异化具有完整人格的自我。
  三、从真善美维度开辟了人生境界 顶天立地、臻于至善的实践格局
  如果说,“真善美”的自由人生境界为我们描绘了通“天”的理想图景,那么,科学的价值建构体系则使人生境界既顶天际,又接地气。其实,不管是中国先秦与古希腊时期的人生境界说,还是近代以来中外人生境界说,都有“顶天”的立体框架,然而就建构路径而言,要么没有实质性内容,要么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实现。人生境界并无高下之分,只有自觉与否之分以及自觉程度高下之分。在时代潮涌渐筑文明新高地之时,应该架构起实现人生境界的“桥梁”。人生境界作为主体对人生价值与意义体验而达到的水平与层次,它的理想目标,一方面是对终极理想目标的建构;一方面是对阶段性理想目标的建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境界的阶段性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物质境界与精神境界”的和谐统一。从这样的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出发,人生境界建构的路径包括人生信仰的确立、集体主义的弘扬、公平正义的规制、批判精神的养成、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等几个方面。从终极意义讲,包涵在主体层面,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从此岸世界向彼岸世界的前行;在实践层面,人类在对事物本来面目、自然状态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的基础上,使得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在社会层面,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那必将是一种文明的、高尚的、进步的、合理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其他文献
教育界和社会上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的学生要比美国的学生数学知识更加扎实、丰富,比如在某个年龄段,中国孩子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已经学得滚瓜烂熟,但美国孩子加减法还做得磕磕绊绊。同时也有反面的声音。他们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缺乏实用和创新,不然作为数学“奥赛”金牌大赢家的中国孩子为什么至今在诺贝尔数学奖上仍颗粒无收呢?  从本期起,英版数学将陆续为大家介绍一些国外中学的数学课程及考题,看看那些在国外与我
导数及其应用一直是高考数学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特别是通常出现在理科数学试卷的压轴题中,对考生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 试题往往具有挑战性,是考生能否得高分的分水岭.  在导数的复习备考中要努力过好以下三关:第一关,会求目标函数的导函数,即能准确、熟练地根据导数的运算法则及基本函数的导数,求出试题给出的目标函数的导数,特别要重视运算的准确性,它关系后面结果的对错;第二关,会直接应用导数解题,即能解决导
许多同学对圆锥曲线综合问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当一道试题涉及两条圆锥曲线时,则会更加害怕,虽然圆锥曲线试题的类型及形式千变万化,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解决:其一,用代数方法:其二,利用图形的几何意义。 本文为全文
排列组合  (★★★★)必做1 若自然数n使得作竖式加法n (n 1) (n 2)均不产生进位现象,则称n为“良数”. 例如:32是“良数”,因32 33 34不产生进位现象;23不是“良数”,因23 24 25产生进位现象. 那么,小于1000的“良数”的个数为( )  A. 27 B. 36 C. 39 D. 48  [牛刀小试]  精妙解法 首先考虑个位n (n 1) (n 2)<10,所以
#新中国最早的“春晚”#  你知道新中国最早的“春晚”出现在什么时候吗?1956年的《春节大联欢》!那次春晚,大咖云集:钱学森、老舍、巴金、郭沫若、梅兰芳、侯宝林……由于当时电视机在中国大陆还没普及,家家户户都用被称为“话匣子”的收音机收听了这场晚会。虽然它的排场和演出阵容都无法和现在的春晚相比,但是喜庆和欢乐都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转眼间,《202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在中学的概率计算中,主要涉及古典概率模型和几何概率模型,而这两类概率模型,都属于等可能概型,都要求所有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而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经常忽略这个“等可能性”,给解题带来不必要的错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编者按:  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提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这样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让这一事关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真正进驻学校、进驻学生心灵?为此,我们曾组织过一些小型的座谈会,希望通过讨论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然而老实说,在座谈会上听到的并不令人鼓舞,相反,畏难情绪,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思想状态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重点掌握公式d=■的特点及应用条件,还要会利用所得到的方程求点的坐标或求直线方程中的参数以及求轨迹方程. 有些问题根据图形的几何性质,抓住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突破口,就能找到解题捷径. 平行线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可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求解.
■  由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能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符合高考发展的方向,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与重点内容. 预计在今后的高考中,它仍然是考查的重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不同的地区,在命题设计上不尽相同,但以解答题为主的可能性更大.  ■  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一般先根据随机变量的意义,确定随机变量可以取哪些值,然后根据随机变量取这些值的意
1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了解导数的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  ②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数的概念.  2 导数的运算:  ①能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y=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