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出文章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该如何利用如何积累?笔者与学生基于这部分资源,对“读、写、唱、说”的学法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过程中贯彻了新课程理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达成了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提高了速学古诗词的有效性;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开拓了思维,收获了学法,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读;写;唱;说;速学;有效性;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内容分别以“课内诗词”和“课外诗词”两种形式进行编排,“课外诗词”安排在单元后面,要求学生积累和背诵,在教参里没被安排课时进行课堂教学,考试中一般被列入机械默写题来考查。
  一、问题源起
  上学期12月份的一节语文课,讲课前,科代表组织同学进行常规默写,默的是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里的第二首,欧阳修的《采桑子·青舟短棹西湖好》。学生自改完毕后,我要求大家齐读一遍,却听得一片有气无力的声音,我急忙喊停。又忽而想起前一天有个同学的声音:老师,讲讲诗词吧。对,虽然是单元后补充识记的“课外古诗词”,只要求背诵,但学生死记硬背,不懂内里,不得方法,着实糟蹋了这些文学作品吧。除了背,就是默,又如何能勾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呢?
  二、学法探索
  引导学生积累“课外古诗词”非常必要,可是,要是每一首课外诗词都细细赏析的话,课时上也安排不来的。那么,笔者就引导学生“抓意象,悟情感”吧,先把握意象,“由景悟情”,才可读得好听啊。恰好前不久也刚讲过一道关于“意象是什么”的考题,学生也很快能找出意象来。显而易见,这首词里,“舟”之“轻”,“水”之“逶迤”,“草”之“芳”,“堤”之“长”,“笙歌”之“隐隐”,“水面”之“滑”,“涟漪”之“微动”,“沙禽”之“惊飞”,与“长河”“落日”“大江东去”“大漠”“孤烟”“高山巍峨”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轻柔婉约”,后者“磅礴豪放”。作者欧阳修正是婉约词风的代表词人之一,这首词写景手法细腻,所选取的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令人陶醉的美好情境,这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抒发了恬淡安适的情怀。那么,在朗读时,就应读出这首词的个性来,当然不应是铿锵激昂的豪放调,也不该读成有气无力的样子,应是愉悦舒缓的感情基调,读出细腻感和闲适感来。
  词下有一段赏析,学生读完,笔者问他们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说了一些关键的信息,不外乎就是情感、词风之类的。笔者说:“我很有收获,我发现了这样几句描写西湖美好的内容,请读——‘词人在短桨轻舟的节律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好: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水面無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学生读完,也说写得好,好在哪里?好在全用四字词语,也好在全是“意象 特点”的描述,如此,将词意解读了出来,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师:这与平时大家学习古诗词时被要求“把某诗词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有何不同?
  生:一样。
  师:像这段话如此描述,既保持了意象的原态,也保留了词人的情感,朗朗上口,是不是比较美好?
  生:是,容易理解。
  师:那么,我们也来试试吧?
  生:好。
  笔者选取了这四首作品里的第一首词,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让学生们把这首词换个形式来表达,可以二字、三字、四字、五字……整句散句结合也行,能体现意象特点,保留作者情感即可。可能是兴趣使然,有的学生几分钟就完成了,一双双手陆续举起来,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一下。
  如:(1)怅
  高歌一曲,美酒一杯,仍在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归?
  落花远去,燕子归来,似曾相识。园中香径,独自徘徊。
  这首小诗四字一句,清新自然,不违原意,融入理解,怅意绵长,也不失为一首创新之作。
  如:(2)奈何?奈何?
  新词一曲,美酒一杯,去年景象,旧时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归来?
  无可奈何,纷纷花落,曾经燕子,翩翩飞回。幽香小园,独自徘徊。
  这首诗与(1)号相似,多了一些描写,表情达意稍欠含蓄,但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形象感、音韵美、惆怅情。
  如:(3)独赏
  吟新词,酒一杯,旧亭台。夕阳下,几时回?花落去,燕归来。小园径,独徘徊。
  此诗的内容与上两首出入不大,三字一句,也同样把词中意象罗列出来,主谓短语为主,以整齐的短句形式突出意象及其特点,画面感很强,孤独伤感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如:(4)忆旧
  新词一杯酒/往年旧亭台/何时夕阳归/奈何花落地/旧时燕归来/小园香径去/单影独徘徊
  此诗五言一句,转换了原词的一些表达:有的简化了,原词6个语句,前5句都被简化了;最后一句化作了两个语句,加进了一些词语,如,“单影”,恰好能把孤独的形象强调了出来。虽然经过这样的替换,却让人觉得没有不合理之处,反而暗暗叹服该生敏锐的理解能力和较强的用词能力。
  如此,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本是7言一句,追求句式整齐的同学们在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化之为3言、4言、5言,都别有一番新意,展示了合理的理解。
  如:(5)采桑子
  新词杯酒美景来,却觉惆怅。夕阳西下,时光已逝再不回。
  无可奈何繁华尽,花落燕飞。赏景沉思,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诗的小作者笔者是大大表扬了一番的。刚学了欧阳修的《采桑子》,这位学生就学以致用了它的格式。虽然词中没有严格押韵,不少内容是来自作品下面的一段赏析,但这位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很强,如若不经过深入思考,是不会写出这首流畅自然、表意深长的作品的。
  如:(6)今与昔
  聆听新曲,品尝美酒,旧亭景未变,夕阳几时归?   无可奈何,落花纷纷,曾见之燕似归,香径单影徘徊。
  (7)春之思
  听新曲,尝美酒,时光飞逝景仍在,夕阳西下已不回。花开花落,无可奈何,燕去燕来,似曾相识,小园香径独徘徊。
  (8)独徘徊
  一曲一词一杯酒,光阴流转情袭来。念时光飞逝,不禁叹夕阳。
  花开花落,飞燕归来,唯吾在小园,香径独徘徊。
  ……
  这些整散句结合的作品读来也让人耳目一新啊。同学们的这些堂上即兴创作的作品,有的表意含蓄一些,有的直白一些;有的简洁一些,有的拖沓一些;有的有个性,有的雷同之处较多……但无不把他们的理解与思考凝聚于笔端而翻出了新的写法来。笔者告诉学生们,这节课上“改写诗词”的这一环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创作,并祝贺学生们创作成功了,祝贺他们也能写诗了。笔者还鼓励学生们把作品谱上曲调或者套用曲调,唱一唱,因为古代的词很多都是歌词,学生们的情绪就更高涨了,有爱唱歌的学生即兴就唱起来了。
  如此,让学生知道,古诗词并不是高雅地在云端,飘渺不可捉摸,远观不可亵玩,相反,他们就是非常贴近于生活的作品,他们是现实的镜子,是诗人在向我们笑、向我们哭,向我们诉说心里话。读一首诗词,把握住意象,组成一幅画,抒情主人公在画里是哭、是笑,是唱、是骂,是潇洒、是哀伤,一目了然,读懂它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在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时候,要求同学们的创作不必非得要高大上,词能达意就好。要求放低一些,操作简单一些,鼓励更多一些,关键是让学生愿意迈开走进这首诗词的步子,进而用自己的笔把理解“翻”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理解能更加深刻,创作的结果又能见能力提升。
  笔者还建议学生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或作品里的语句写进去的。有学生就问:“这不是与晏殊等大师们雷同了?不是抄袭吗?”可是,张若虚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就不能写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了吗?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就不能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了?晏殊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李清照就不能写“雁过也,应是旧时相识”吗?《子衿》的作者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是抄袭吗?《蒹葭》是《诗经》里的经典作品,琼瑶阿姨把它像我们操作的一样给转换一下,就成了《在水一方》的歌词,成为一代经典曲目,唯美得很……由此可见,生活体验是日常的,相似的,会体现在作品中,于是,就出现了相似甚至相同的内容;好的作品、句子是经得住推敲的,千古传诵,自然有人会引用、化用,这种借鉴学习的方式也是允许的,有助于表情达意的简化和到位。
  唱诗词,唱自己的作品,唱得好不好听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让学生们觉得学法是多样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样子,也是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
  八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最后一首词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这句话来自这首词下方的一段赏析性文字。这段文字里还描述了故事的过程,其實也相当直白易懂。如何“曲折”,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以第一人称自行口头描述,可加进合理的想象,如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在学生们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点拨如何讲“急”“慌”和“喜”,如何讲出一波三折,体现出“三急”来:“日暮”(天晚了),这是一急;“不知归路”(迷路了),这是二急;误入(走错路了),这是三急。天色更晚了,由“急”而“慌”,于是,“争渡”,却看见受惊的水鸟振翅纷飞的美丽壮观的场面,进而喜悦起来。即遇到什么情况?心情怎么样?怎样做?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描述出来。如此,又一次让学生们知道,短诗词里也有长文章啊,虽然短,但情节丰富,读来令人沉醉。于是,让学生们即兴口头描述一个类似的曲折的故事。
  有一个学生的描述让笔者印象深刻,他讲的是与几个小伙伴到西岸森林公园(银坑,庆云洞)游玩的故事。他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爬山探寻溪流的源头,越走越偏远,傍晚已近,返程;由于心急,提议走小路;渐渐发现不同于以前走过的小路,心更急;天色渐暗,不知身在何处,迷路了,只有一个小伙伴带了手机,没有信号,电量不足,急得慌;急匆匆赶路,气喘吁吁,旁边灌木丛忽然“沙沙”急响,伙伴们惊慌不已,小胖子哭出声来,接着每人折了一根粗一些的树枝,捡了几块石头防身;天全黑了,山风冷,路难走,摸爬滚打,大声说话、唱歌壮胆,小浩哥摔了一跤,扭伤了脚踝;一行人狼狈不堪,着急无助,忽然有人大喝一声:“你们几个小兔崽子!”一束光随之射了过来……由于这个故事情节不难想象,代入感也很强,因此这位同学在讲述的过程中,其他学生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给补充情节和细节描写。在大家七嘴八舌、集体创作的努力下,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也唏嘘不已:模仿李清照的叙事思路来创作,原来是如此简单。于是,这群活跃可爱的学生们的“故事”马上又有了很多版本。
  三、学法总结
  学习古诗词,有法,想来也并无定法,能读懂就是好方法,喜欢读更是因为得法了。方法何其多,从提升素养出发,尝试多一些,学习快乐一些,效果就能好一些,能力也能提升一些。以上是一节课里三首词三个环节的学习过程,安排很紧凑,却是充分运用了读、写、唱、说的方法把学生吸引进古诗词的磁场,导引他们轻快自如地走出来,既达成了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提高了速学古诗词的有效性;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开拓了思维,收获了学法,培养了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越来越被教师重视,受学生喜欢。但小学教材中的故事大多短小简洁。这就需要教师对故事文本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丰富故事内容,增添故事趣味性。本文以广东人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 Toys的故事内容为例,从故事背景、故事文化点、故事情节和故事话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关键词】故事教学;故事文本;深度挖掘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描述能力?笔者以“立足课堂,创设条件、由帮到扶”为架构,遵行“兴趣先行、循序渐进、鼓励促进”为原则,以“说、画、写”为着力点,以“高度赞扬,积极评价”为催化剂,多管齐下,切实可行地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描述能力。  【关键词】科学;描述能力;小学一年级  根据课程目标,小学科学低年级重点不在于学到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能力,尤其是以培养他们爱科学的态度为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化学作为初中新开设的课程,对学生要求较高,其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实验,受到实际教学条件的影响,也考虑到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微课程视频在化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本文对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辅助理解;课堂效率  初中阶段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变多了,分给每
一、“风信子舞蹈”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风信子舞蹈团  课程教师:陈登  课程内容:一是基本动作和身形训练,包括压腿、踢腿、下叉、下腰等;二是简单而规范的舞蹈训练,包括身形体态及线条,腰腿柔韧性、控制性以及力度;三是师生共同创编舞蹈,参加演出和比赛。  课程实施:一是每周五下午2:30-5:30,在风信子舞蹈室用2个课时授课;二是逢少儿花会比赛,每天下午放学后增加一小时授课时间。  课程评价:
【摘要】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真实的教学例子为研究对象,并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学手段、教学决策和教学效果等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行动研究方法。真实的课堂存在着多个方面供教师进行分析与研究,又反作用于教学本身和执教者,因此,课例研究在中小学的教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能力,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本文根据课例研究的相关理论及网络文献的查阅,综述我校以课例为载体
对于刚入校门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写话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新课程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与以往的大纲比起来,要求降低了不少。《语文课程标准》对1-2年级的写话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强调有兴趣、想写,写想象、写认识和感受;二是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三是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如此而已。旧版教材在每个单元训练中都安排了“看图写话”,课改后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个园地训练中都安排了“口语交际”。其中的话题大多
【摘要】具有“科学思维”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素养对学生的要求,而科学思维的中的“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j正,’,这些要素都涉及到高中生物理数形结合能力。数形结合的方法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无论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后辅导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中的数形结合能力。  【关键词】物理思维;数形结合能力  大部分学生感觉高中物理学起来很吃力,甚至有不少高中教师认为学生
直觉思维,是一种介于逻辑与经验之间的、时常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高斯先生曾经反复强调:“证明只是补行的手续。”所有的发明创造主要来自经验。在数学的教学研究中,我着手准备着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直观、简约快速的直觉,用感官的直觉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常侧重于思考分析的严格化、程序化,使用过多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又常常没有固定的形
“先学后教”是就教学关系和教学顺序而言的,是以学生的学为起点,老师为引导者、合作者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微课”视频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老师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从“主导”转变成“辅导”,也让课堂变得活跃轻松,从而让识字教学更有效。  一、理解‘.先学后教”  “先学”是
暑假模式开启42条暑期安全提示轉给师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