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林 不是美国排斥我,是我排斥它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98122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桂林
  1947 年生于北京,1982 年初赴美国,处女作《北京人在纽约》被郑小龙、冯小刚改编成电视剧,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最新作品为《纽约人在北京》。

  “中国怎么这么新呢?到北京,处处感觉是新的。昨天我们在大剧院看音乐会,处处是新的。那么大雾霾,我们都觉得心情舒畅。新啊!北京老有变化。不像纽约,千篇一律,满大街的破面包味,披萨的油味儿,真受不了。再过两个月到纽约,要饭的成天缠着你,地铁又脏又臭,哪像北京地铁这么干净。”
  坐在曹桂林400平米的别墅里,这位热爱写作的赋闲商人连连摇头。
  1982年,35岁的北京人曹桂林辞去乐团大提琴手的职位,带着寻觅更好生活的向往,飞去纽约。从洗碗工干到成衣公司总裁、工厂老板,10年里他完成了从音乐人到生意人的转变。他把那一段爱恨情仇写成了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成为万人空巷围观、一时风头无两的文化现象。
  因为表现了去美国寻梦的艰难困苦,有人戏谑电视剧的热播甚至阻挡了少数人出国的步伐。但中国人移民的浪潮却并没有因此低落,近年势头更为凶猛。
  曹桂林在美国一待就是32年。关掉毛衣厂后他从事地产投资,公司见证了从克林顿到布什父子时代的经济起落,最窘迫的时候只能宣布企业破产。但他凭着自己的斗志东山再起,入了美国籍,还在美国结识了帕瓦罗蒂的学生、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叶英,两人在加州大学城过上了稳定优越的生活。
  与此同时,曹桂林北京的发小赶上了国际贸易、房地产业、艺术收藏一轮轮的机遇,事业如日中天,让他羡慕不已。也有朋友赴美继续追梦,经历着跌宕起伏的爱情和命运。时隔二十多年,他把这一切写成了《纽约人在北京》。
  他强调两本书都是个性的产物,没有普遍性。“人哪,几乎就没有英雄,也没有特别的流氓。男子汉,为了自己的better life,为了喜欢的女人寻求更好的环境,这是动物的本能……什么高大全,没有。我也不管他(王起明)是英雄还是流氓,这就是他的生活,也是我的。”
  他像王起明一样在年富力强时挣够了几辈子的开销,坦承自己已经“过不了穷日子”。但他又反感记者老跟他提物质。“为什么关了毛衣厂?挣钱不兴奋。写书来劲。”
  书中的王起明痛恨美国的拜金、赤裸,感叹自己不像发小那么走运,搭上了国内经济增长这条大船。现实中的曹桂林意识到美国有它的长处,但他始终对美国喜欢不起来。
  “不是它排斥我,是我排斥它。中美之间,没有文化之间的桥梁。说能理解,那是扯淡。”

美国人穷着呢


  《纽约人在北京》末尾写了这么一段故事:
  纽约终身教授、王起明的好友成太坤日子一直过得比较紧巴。因为没有婚纱照,也没买钻戒,他总觉得亏欠妻子宋娜。论文发表以后,节俭了一辈子的他花5000美元买了一只钻戒,决定带妻子到夏威夷度个蜜月作为补偿和惊喜。出发前,为了省200美金,成太坤订了个夜里的红眼航班。
  第二天清早刮起风雪,王起明接到纽约交警厅的电话。因为天黑路滑,成太坤夫妻在前夜去机场路上双双殒命。王起明顿时就觉得,自己“太孙子,太不是个东西”,不该把人家弄到美国来,让人家结婚,又让人家度蜜月,还没阻挡住朋友省钱夜飞的念头,结果姑娘死了,哥们儿也死了。
  这是发生在曹桂林身上的真事。“就是我一方庄的哥们儿,走的时候才五十出头。我听到警察的电话,人都瘫了。”
  虽然事出偶然,他一直觉得是自己这辈子绕不过去的坎儿。书里的王起明觉得胃里不舒服,天天想吐,后来浑身皮肤瘙痒,整夜地睡不着觉,胡乱抓挠。对他来说,只有伏案写书才能化解。
  他想写下对成太坤的负疚,写下自己这30年的冲撞和纠结。最主要的,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一个真正的美国。
  新书发布会上,一个年轻女孩儿问:我们现在上网就可以知道美国的事情,看你的书有什么意义?
  “网络能解决吗?生活是要味道的。那几十个字的垃圾信息,哪里比得上我这几十万字的真实?”曹桂林的激昂狂放,并没随着年岁减掉多少,“那些对美国心怀梦想,满口‘美国好’的,统统不了解这个国家。”
  书里王起明特别看不惯他身边的那些华人大学教授:比如他们理发从来不去理发馆,有的吃饭从来不烧汤,用炒菜剩下的油兑上水搅和搅和就当汤了。他们见面聊天的内容也很单调,无非是哪个商店正在On Sale,哪家超市倒闭了正在清仓。
  “那些教授们学术上没得说。关了门在家,没有人看好莱坞,讨厌透了。他们也不去酒吧,全都看什么《金婚》啊《亮剑》啊、《甄嬛传》,全说中国那点儿事儿。每次回国都是‘衣锦还乡’,一年挣的钱全给亲戚买礼品了,其实自己过得苦哈哈的。至于吗?”发布会上,提到这些同胞,他半是嘲笑,半是感慨。
  曹桂林说,身边那么多华人教授过得不堪,却回不来中国。主要原因就是——住。“美国住得大呀。你让他在北京三环弄个两室一厅,他住不了。何况还不见得买得起。”
  记者问他是否听说过在微博上介绍美国法治、科学精神的北京作家石康,他不知道,也不关心。
  问他纽约的窄街道不是有利于步行和社区生活吗?北京的宽马路常被人诟病不够人性……他回答,“这都是盲目崇拜。180年前的老城市,还学他什么呀?现在咱们这么现代化了。”
  “任何一个美国家庭有现金两万块,你给我找找看。Normal family,别说一万块,一千块有没有?没钱啊!你要有孩子,再养两部车、一房子,跟狗一样的累!”
  他认为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导致了贿选:“所以小布什这种混蛋都可以上来。除了打仗就是打仗。我就栽在小布什手上,一下子把钱都花完,到处借债。你选上克林顿算你造化,你选上混蛋怎么办?那是不是中国这种体制就对,我不知道,我不管。能把经济搞上去,这就不简单。”

“不值不值,空忙一场”


  到了入美国籍那天,王起明感到浑身上下的不自在,心里头还真有点儿发虚,不仅心发虚,鼻子头还一阵阵地发酸。他自己也弄不懂,心说我这是怎么了,怎么像刚满周岁的孩子要断奶,大姑娘出嫁要离开娘一样,这么没底,发慌。开车去纽约移民局的路上,汽车险些就撞到了公路间的护栏上。
  见到移民官的第一题:“How many colors are there ont he flag?”(国旗上有几种颜色?)
  听写题是:“Two girls and three boys play baseball.”(2个女孩和3个男孩在打棒球)
  他正觉得太小儿科,却在过分得意间把ball写成了bull。本以为坏菜了,没想到移民官说:“You passed.”(你通过了)
  “Really?is that true?”(真的?是真的吗?)
  “Next”(下一个)移民官才不管你的表情。
  王起明:“我操!”
  这是《纽约人在北京》一书的开场。曹桂林说,移民官把他的中国护照喀嚓剪掉的时候,他心里那个难受劲儿,很长时间没缓过来。
  可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想当美国人。为什么?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拿绿卡拿了几年后,美国政府会问,你有没有诚意成为美国公民?还有就是,我回国赶上89风波,怕不安全。拿了美国护照是不是能更有安全感,起码将来做事是个保护伞吧。所以还是想拿。别装孙子……嗨,人就这样,又想当美国人,当上了又想骂人家。”
  他说如果中美打仗,百分之百他会枪口对准美国,站在中国这边。如果是美国人跟苏联人打仗,他肯定枪口对苏联。“什么阿富汗叙利亚,我都站美国这边。但你打我民族,那不行。”
  《北京人在纽约》至今还有人不断翻出来看。有网友在豆瓣上评论:“双重身份认同,可以让人在两种语境中自由地选择并切换频道。当他认为人情更重要时,他可以告诉自己,我是中国人;当他认为利益更重要时,他可以告诉自己,我在美国,我要遵守美国的规则。这让一个人变得油滑、虚伪,失去原则与立场。也让一个人在享受这份自私的同时,另一半心脏忍受着背叛的煎熬。”
  90年代后,回国的曹桂林看到发小又是做合资买卖,和官员倒卖配额,以低价买下市中心的四合院坐收渔利,又是空手套白狼圈地盖楼,后来还投资看不懂的当代艺术,生意越做越大,心里五味杂陈:“什么燕莎啊,别墅区呀,都是他搞的。那是跟我一块儿长大的孩子。”
  在他看来,中国有很多火花,这儿蹦一下,那儿蹦一下,你捕捉到了,就成了;美国没有火花,没有意外,就是day by day,nine to five。
  他颇为自己不值:“我干嘛在(美国)这儿浪费这么多年?事实上,我们这一代移民美国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比不上我们当初留在国内的同学和朋友,但当初,能出去的其实才是一个群体里更优秀的。郑小龙、冯小刚、姜文,他们哪个当年都不如我。到了今天,我是真的仰视他们。”

女儿算是白送给美国了


  “我和女儿不是不痛快吗,《北京人在纽约》那本书其实是写父女情的。”
  书中,宁宁刚到美国没多久,英文便说得溜熟,谈上美国男友,参加派对、K药,和父母种种不对付。而在早逝前,父亲王起明才得知他们在美国打拼的那几年,女儿曾经在国内怀孕堕胎,独自面对身体的伤害和内心的迷惘。
  曹桂林说他的写作没有多少虚构,但具体有百分之多少和事实对应,说不好,“也没必要说。”
  触及到女儿这个话题,曹桂林的脸色一变:“谈她干嘛呀?我不谈。她不怎么理我,我也不怎么理她。”
  过了几秒钟,他的表情和语气缓和下来:“不想谈,因为,个性不同。她非常能干,非常有钱。化妆品上成功。我祝福她。”
  曹桂林的女儿初去纽约时十四五岁。在父亲眼中非常聪明、漂亮。但那也是一个他眼中的animal age。自己像大多数心疼独生女的中国父母,除了用钱来补偿失去的父女时光,其他什么也不会做。
  “你给她创造一环境,她没有绿卡没有国籍的问题,到那儿什么都有了。下了飞机就买汽车,撞了以后也不觉得心疼,慢慢适应了美国那个社会以后,从此就不一样了。”
  他说父女之间、中西之间那种细微的感觉,没办法描述。“我这辈子也没法完全接纳美国那一套,从心里排斥它。我女儿呢,她就排斥我。她就喜欢美国那一套。”
  我问他,和女儿的关系不好,算不算他这半生的一个痛?
  “ I don’t think so。你看麦当娜,谁谁谁,都跟父亲关系不好。文化冲撞,价值观审美,他们跟你完全不一样。如果把孩子十几岁就送去,就算是白送给美国了。”他不承认,却又有满心的无奈。
  书中王起明的哥们儿、地产巨头叫李雨鹤,写书时间长了,曹桂林现在对生活中对应的人也直呼这些名字。
  “李雨鹤说,废话,我就这一个儿子,不回来接我班哪成啊?他儿子回来没两天,他给这孩子沏茶。人家说I don’t like tea。给他喝牛奶,他说It’s not milk,it’s water,觉得中国的牛奶太稀。他说要不过几天,跟我公司的几位见见面,算是认识,交个朋友?人说So what?过两天就恨不得要走。有多大的急事要回美国啊?他说,“我有个base ball team,明天就要比赛了,必须走!”
  “他接不了班,已经彻底美国化了。他爸爸辛辛苦苦的产业,赚了那么多钱,他不关心,直接跟他爸爸说“It’s not my business,my business is baseball。(这不是我的事业,我关心的是棒球)”
  曹桂林模仿着“李雨鹤”儿子的语调,惟妙惟肖。
  “李雨鹤都傻了。‘你缺不缺钱?给你弄个卡吧,你别去打工了。’”   ——Don’t do that.You need face,I need face too.Don’t bother me.(别别,你要脸,我也要脸,别烦我了。)
  “这是学得好的孩子,学得不好的,连课都不上,天天泡妞磕粉。亏了你这孩子没学好,学好了就不是你的了。”
  曹桂林眼中,年少时就在彼岸生活、已经美国化了的中国孩子向往的就是毕业后“每年十几万,供个房子,养两条狗,美极了。谁去操你那么大生意的心?这不是他的兴趣”。
  《纽约人在北京》里的王起明为了和发小合伙做生意,帮中国官员办儿子留学——当然是在美国排不上号的三流学校。
  而在曹桂林的生活里,北京小区里的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更不是念书的料,送到国外也得灰溜溜地“滚回来”。
  “在美国,这么冷的天,大学生全穿着大拖鞋、裤衩,骑着自行车,像蜜蜂一样。他们很扎实。哪像咱们这儿,爹妈恨不得全给你帮了。在美国你到18岁必须报税,父母不插手。谁管谁啊,自生自灭。大学音乐系考试,都是给你一新谱子,现拉。然后老师评论,同学评论,community评论,没有走后门的事儿。”
  但他又受不了那些把去美国描绘得如同天堂的年轻人。
  “昨天一个记者跟我说,我们还是很年轻,要寻找一个公平自由的、让梦想自由展翅的地方。我说好,说不定在火星上?或者土星上?”
  “什么梦想啊,都得拼搏啊……你得扎实,年轻人去那儿得想好了。去了美国你才知道中国怎么回事,你不知道纽约是多么不温和的钢冷性、残酷的社会。在这里平常没人谈什么民主自由这一套,就是弱肉强食。弱的就被弄死,强的就能上来。要不被压迫,要不粉身碎骨,我见得太多了。”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曾引起轰动

回来就踏实了


  开进曹桂林所住的北京北七家某别墅小区,从大门拐进一个丁字路口,一条德国黑背犬尽职地叫嚷。
  这幢400平米的别墅,外边的车库能停下至少3部汽车。房子外头的一亩半园地,种着杏树、李树、香椿、樱桃等各种乔木。
  步入宽敞的客厅,几米高的水晶吊灯灯坠从二层天花板垂落下来。如果不是客厅的缎面沙发绷开几道细细的口子,丝毫看不出这房子已有十来年的历史。室内户外都打理得整洁一新。艺术专业出身的女主人,将房子打造出了巴洛克、古希腊和美式风格相结合的华丽调性。洗手间里,比瓷砖雕饰和各种进口化妆品更打眼的,是浴缸正对着的墙上的一面平板电视。
  “我们也就春秋两季在这儿住住,马上就要去海南,打高尔夫。不在的时候,园子、养的狗,物业都管。中国的物业可比美国的强。”
  67岁的曹桂林看起来气色不错。把同一事物进行中国和美国的比较,似乎是他多年来下意识的习惯。
  “昨天我和太太去大剧院听音乐会,柴可夫斯基,就觉得在纽约听音乐会很好,怎么在北京,特别是他们包了一些外地到北京的旅游团,也不懂音乐,在那儿呼呼嚷嚷,这就不像美国了。”
  “新归新吧,但是不是应该建这么现代化的音乐厅啊?我们在纽约的时候,都是古典的感觉。中国这大剧院,缺少文化的底蕴。包括长安大剧院,也是西化。北京的味道,都找不着了。”
  13岁开始学大提琴的他,音乐情结仍在。但到美国后这三十来年,极少拉琴了。“第一,我拉得不好,算混的,吃不了苦。第二,我也过不了穷日子。你看北京音乐团拉琴的孩子,才四五千一个月。哪里比得上你们记者!”
  贴吧上,有人认为《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就是一个来美国多年只生活在华人圈、说国语、看国产连续剧、对美国文化一窍不通的人,除了正确说出了几个地名外,写的既不是真的华人生活,也不是真正的美国。“对美国的了解系于道听途说。可以看出来,作者现仍然生活在北京时间。”
  曹桂林听了后,极不以为然:“他们以为来美国旅游一趟就了解美国了?5年也不够,至少得待够10年。他们认为我回中国来,把我叫作big loser,我告诉他们,我是big winner!我在美国,是大学城华人里的贵族。我能回来是我的本事!美国从来没排斥过我。是我拧巴,我不喜欢。还是中国让我开心。”
  书的最后,浑身不舒坦的王起明在北京看完中医,去了天坛公园。他跟着那些扭秧歌的大妈,“扭着扭着,扭得满脸通红,跳得浑身大汗,他越扭越欢实,越跳越起劲,他这次是真踏实了。”
  曹桂林说,现在也是他一生中最踏实、平静的时刻。
其他文献
今年上半年几次大型公共雕塑艺术展已相继展出,其中有准备了三年,从2800余件来自全世界的雕塑方案中甄选出100件作品的奥运公共雕塑展,与第二届长春国际雕塑大会以及第十四届中国雕塑论坛同时举办的长春雕塑公园系列雕塑展,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在全国各地的巡回展,在北京华侨城举办的2008年全国雕塑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等等。  在这些雕塑大展中,本国雕塑家与国外雕塑家共享盛会,共谋发展。如“百件奥运雕塑
从什么时候开始,  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  或者无法泅渡之河中遇见另一位伙伴。  人生更像是漫游在大海里的哥伦布,  甚至不抱有遇见一块大陆的希望。  我是在“广西师大理想国”办公楼一间堆满书的桌子上,看到《密林中》封面上印的这几行字。我照着上边的字念了一遍,转头问周嘉宁,“个体之间互相理解都很难,更何况群体之间,是吗?”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认识了许多人,那时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小的,大家的人生
“这是我妈妈送给我的。”75岁的吴青举起一本195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7岁那年,她接到上级通知,北京海淀区需要一名人大代表——妇女、中年、非党员、优秀教师,彼时,她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正好都符合条件”。  “你愿意当吗?”校方问她。  “愿意!”她补了一句,“如果当,我就真当!”  这一当就是27年。她创造了若干第一:第一个手捧《宪法》维权;第一个设立选民接待日;第一个不定期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精神的载体和视觉艺术的聚焦点。城市雕塑,镌刻着城市辉煌的过去,铭记着奋进的现在。超越时间空间,把生命与梦想带向未来。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地纷纷掀起了城市雕塑创作热潮。在省建设厅、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带下,泰安城市雕塑和规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就城市雕塑的功用、泰安文化的概况、对精品雕塑的需求,浅析在城市雕塑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盼望城市产生更多更
01  唐朝,建国于公元618年,亡于907年,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被公认为古代中国的巅峰。  何以言之?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透露出来的气质是:自信!政治经济军事硬实力,外交文化制度软实力,均为当时之最强者,内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唐朝皇帝被尊为天可汗。  狠狠给历史心脏来上一椎的,是一个叫李林甫的人。02  李林甫死后3年,“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炸药包是李林甫埋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形势下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出路又在何方?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张红宇司长。  《领导文萃》: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那么农民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收入水平,才算实现全面小
摘 要 锦州油田联合站进站原油含水率不断升高,造成加热负荷不断增大,能耗持续增加;且由于采出油均为稠油,由于受其稠油物理性质的影响,原油脱水效果大大降低,处理成本较高,运行费用也大大增加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锦州油田稠油采出液可以采用稠油来液进站掺入稀油,一段加入预脱水剂脱出大量游离污水,二段加入破乳剂进行热化学沉降的脱水工艺,从而能减少燃气和药剂用量,节约成本。  关键词 稠油脱水 降成本 工艺
1851年夏天,几个牛津大学女生相继被残杀。为避免恐慌在公众中扩散,警方以极快的速度宣布捕获凶手,随后法庭判处凶犯死刑并于年底执行。但另一方面,该案件的全部刑侦档案却被秘密移送伦敦加密封存。时光荏苒,150多年后,闻名世界的学术之城牛津再次发生连环杀人案,更诡异的是,所有诡秘的谋杀细节堪称1851年血案的克隆版,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指向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尽管警方竭力低调处理了整个事件,但一个毕业于
在中文搜索引擎里,查理布鲁克(Charlie Brooker)被提到最多的不是他的专栏、文章和电视节目,尽管他是2009年全英新闻奖最佳专栏获得者、极富盛名的作家以及皇家电视学会奖获得者。关于他,最受瞩目的文章题目是:《查理布鲁克对苹果产品的爱与恨》。  如果和英剧《黑镜》(Black Mirror)联系起来,这件事看上去是个绝妙的讽刺。布鲁克是本剧的制作人兼编剧,这部总共3集、演员与故事均独立的
残酷的创业经历,教会了这位工程师出身的创业家一个道理——技术必须融合商业模式,才有生命力    下午5点,在自家公司陆家嘴的办公室,杨兴平刚刚结束TCL2009年财报公布前的董事会电话会议。辞去TCL通讯CEO两个月后,他还担任董事职务。  “2009年,TCL全年卖出手机1612万台,超出预期60%。”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巨额亏损、股价低迷的TCL手机业务顺利地实现转型。杨兴平没有辜负李东生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