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垫面及日照对校园冬季微气候的影响分析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ic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研究显示,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微气候环境具有不同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校园冬季室外气温普遍较低,迄今为止,不同材质下垫面对该地区校园冬季微气候有何具体影响,依然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文中选取西北某高校校园内三种常见的下垫面类型——硬质铺地、植被和水面,针对其在不同日照条件下对周边温度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于2019年12月20—24日,对校区6个测点的温度进行连续实测.结果表明,冬季硬质铺地温度普遍高于草地和水面,且阴影区温度普遍高于阳光照射区.文中详细介绍了实测的过程和结果,并对今后考虑冬季环境因素的校园环境设计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从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现状入手,通过梳理城市雕塑的现状,从而得出现状雕塑布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政府、雕塑家、公众三个层面提出雕塑布局规划的实施建议,以期为后续城市雕塑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文基于1988年、1998年、2008年以及2018年4个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响数据,基于Fractal Box和ArcGIS技术平台对太原市城市外部扩张方向及功能格局演变的形态特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市扩展趋势愈发明显,且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愈发明显,说明汾河以西、小店区等新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拉动城市用地要素分布均衡性提升.总体来说,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交通因素共同构成了太原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力.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融合流空间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从联系强度、联系方向和节点中心度三方面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经济、交通和信息三个城市网络系统的量化分析得出城市群综合网络结构,总结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成因,并结合区域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当前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为单核心,沿陇海铁路“轴带集中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网络化与中心地特征共存.应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以既有的区域协同战略为发展纲要,积极突破行政壁垒,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向高质量、多中心的区
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生活空间及其质量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遭到严重挤压,尤其是老年人步行空间和行为大幅减少.因此本文选择老年人步行范围——社区为研究范围,总结现有老年人步行行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从关注步行行为特征到步行行为的社会意义,从关注社区软环境到社区软硬环境,从关注两者的单向作用到构建互动反馈框架,以期对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出理论指导.
在广州大规模城市更新背景下,大量的城中村面临改造,如何在更新过程中保护城中村的建筑遗产已迫在眉睫.广州猎德村的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城中村建筑遗产采取迁移集中保护的方式,较好地保留了城中村的建筑遗产与历史记忆,并延续了猎德村的岭南水乡空间格局.本文综合分析猎德村与其他城中村更新实践中建筑遗产的保护方式,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更新中城中村建筑遗产保护模式与策略.
本文通过对剑门蜀道相关背景资料与概念的剖析,结合剑门蜀道遗产的保护现状,在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剑门蜀道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类与评价,并总结亟待保护的现存问题.
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核心问题,而恪守底线思维、实现有效的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荷兰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典范,底线思维一直贯穿其中,这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指引.
在后工业时期,工业遗产的利用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欧洲国家的工业发展史较长,在20世纪60年代后,对后工业化时期以工业景观改造为主要措施的工业遗产利用案例较多且较为丰富具体,以德国鲁尔区为样本展开分析,总结德国对工业遗产进行工业景观化改造的经验和措施,探讨在工业景观策略背景下工业遗产利用的措施和方式,为国内工业遗产的高水平利用提供现实价值.
包厢的设计对于体育场馆来说意义深远,不仅改善了体育场馆运营不良、利用率低的现状,同时也回应了消费者对于场馆商业性与娱乐性的需求.在中国,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建筑的建设热潮已经从一二线城市蔓延到三四线城市.其中,包厢的设计理念日趋与国际接轨,规模与档次也在日趋提高.本文通过介绍西方国家中体育建筑的包厢发展历程与中国近年来大型赛事中场馆包厢的发展情况,对促进中国未来体育建筑设计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装置艺术天生与建筑具有姻缘关系,可为长期自给式发展的建筑学注入新能量;“树构”建筑是一种始于自然、源于中国传统的建构原型,是当代建筑外观形态和精神思想上的重要源泉.快速建设背景下,走向装置化的“树构”建筑可否作为一种可行的未来建筑发展思路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此研究致力于探索“树构”建筑在装置化视角下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归纳出生产方式装配化、组成单元模件化、建设体系开源化和生物机器集成化四大趋势,为建筑学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