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文本的山地景观游客行为与形象感知研究——以重庆市长嘉汇弹子石老街为例

来源 :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剖析网络评价文本能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支撑,弥补因快速城镇化建设发展而导致的公众参与不足,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以重庆市弹子石老街为例,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利用rostcm6、excel及python等分析和数据抓取软件,采集大众点评的相关评论数据,以山地景观设计视角结合相关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制作可视化分析图,最终从多维度分析游客评论得出结果及改进建议,总结针对重庆弹子石老街及山地景观设计的6条设计策略:(1)交通可达的组织方式;(2)垂直上下的衔接转换;(3)对景远眺的外向空间;(4)本土文化的特色彰显;(5)城市事件的策划安排;(6)游览夜景的慢行系统,期望对今后的类似山地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塘池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元素,自然式塘池又是中小尺度山水造园中最普遍的水系形态.以当代叠山大师方惠的造园作品为例,系统讨论中小尺度造园中自然式塘池与假山的关系.方惠认为中小尺度的园林可以把园看作是“山中之园”,而塘池则可视作“山中之水”.在此前提下,文章提出塘池理水在“以山定水”“以池承山”“山水互成”“山之余脉”“水之余音”5个层面的构思和工艺.“以山定水”是由山的姿态和尺度决定水的形态和大小;“以池承山”是施工过程中先做旱池再叠假山;“山水互成”是以水体现山的深厚和高远;“山之余脉”是把塘池的驳岸
中国园林“文心”的呈现方式大体有三种:(1)借鉴诗文创作中意在笔先、精心结构等手法来造园筑圃.意在笔先之“意”,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作品主题,一是指创作构思,前者是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抑或对理想的表现;后者是说造园者要胸有丘壑,能从大处着眼因地造景,从小处着手精心设计,用作诗文的起承转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等方法来精心营构园林.(2)通过述古与编新、着迹与妙套、应景与应情等基本原则,直接为园名景名点题.述古就是用典,要跟园林的具体景致和游园情形结合起来,在切中造园旨趣和景象意境的基
随着2021年中国首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地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战略性发展机遇,既有各类自然保护地要进一步整合归并优化,也有规划编制要实现多规合一,还有监督管理要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更有在信息化时代迈入大数据新纪元的时机下管理要迈向现代化.自然保护地的大数据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技术产物,与自然保护地建设息息相关,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针对当下大数据方向的专门技术人才工作需求及岗位设置进行查询,结果显示此类人才严重缺乏.鉴于大数据手段对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了自然保护地与大数据的相关文献
国外数字景观研究经历了长期且完整的体系构建和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将对国内数字景观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SCI核心期刊内的外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领域数字化景观研究的国别差异、机构分布、学科合作网络、研究趋势、知识基础和热点前沿.研究表明:(1)国外数字化景观的发展程序完整,欧美国家学者构筑了知识网络早期的知识骨架,中国学界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2)研究方向多样,网络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科学问题,从生物共生、社会共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文明时期和谐共生的内涵不同.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层含义:生命共生、文化共生、区域共生,即人与野生动植物和睦共处,民居建筑及各类游憩、管理、保护设施建筑从选址到形态风格均应尊重地方历史、传承风景文化、保护乡土生态.国家公园生态服务流与生态产品价值流必须惠及地方居民、驱动区域发展,区域城镇与社区需要积极支持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形成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良性可持续机制.按照帕森斯AGIL模型理论,能力提升、社会
以匠师主导为特征的传统山水造园是当代园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但尚未得到深入认识.匠师方惠主持的昆山璞园营造可作为此类典型案例加以研究.该园在总体境界上追求“园在山中”,以确定主山、安排山势、布置水境等方式应对场地条件而进行布局.在具体山水景致营造上,重点以近景山洞、中景山峰、远景山峦及综贯水景等方式形成艺术效果与体验构成.在过程营造技艺上,在选石与用石、拼叠与造型、层次与呼应等方面呈现了高超的水准,并且因当代技术条件而加以发展.该园山水营造体现出对传统造园的真正传承且又有开拓,为当代设计施工分离问题的应对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的确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迈入新格局,而国民户外游憩体验需求的日益提升对自然资源整合的保护形式给予新的挑战.基于美国成熟的国家游径建设经验,研究对其框架体系下风景游径的设立起源、规划要素、服务功能、生态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中国部分道路系统现状,从原则、规划、管理、运营4个方面提出未来国内风景游径总体规划策略,即最小干预下的最大化户外游憩体验选择、统一建设标准下的分段规划、分层协作的“合作”统筹管理及自然平衡的有限开发.将其串联国内现有核心自然风景资源区域,提供规划整合自然资源
流域是人口与城市集中分布的区域,与人类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昆明盘龙江流域2000年、2007年、2013年和2020年4期遥感影像,定量分析流域近2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一直是盘龙江流域的主要用地类型,研究期内建设用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林地面积前期持续减少,2013年之后由于相关保护政策的实施,面积有所增加;(2)各用地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林地转出面积最多,在2013年后转出量明显减少;(3)各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有所增加,建设用地的形状日趋复杂,2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对美丽乡村活力进行研究,为美丽乡村提供建设依据和规划策略.以南京石塘人家美丽乡村为例,通过对百度热力数据、传统规划数据的挖掘,探索美丽乡村空间活力特征,建立美丽乡村空间活力定量分析方法,并统计分析各类影响因素显著性大小.结果显示,南京石塘人家美丽乡村空间活力在时间维度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乡村活力存在较大差异,周末与节假日相比活力变化趋势相同,峰值更高;空间维度上,乡村建成环境较完善区域的人口聚集程度较高;影响因素上,公共服务设施对美丽乡村空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对行业影响日益显著,但目前少有研究总体把握当前风景园林行业信息传播情况,相关运营策略的研究亦仍处于起步阶段.做好传播工作,是新时代整个行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清博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应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分析微信平台的风景园林行业信息传播现状,探讨其传播特征及影响力.结果表明当前大多利用微信传播业内信息,呈现多主体参与传播、讯息趋同质化、受众对讯息进行选择性认知、传播效果与活跃度成正比.同时就现状提出相应提升对策,为中国风景园林信息传播和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