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美高中生物实验,探究理性思维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我国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中“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实验为载体,对其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助于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几点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美教材 理性思维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性思维占有很大比重。然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笔者以“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这一实验为载体,通过对比分析,提出能够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几点建议。
  1 对理性思维的解读
  理性思维是指基于事实和证据,以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理性思维的具体体现为: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争议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以逻辑为指引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在课后习题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在生物实验中,理性思维体现为:能够根据之前所掌握的相关科学知识,提出合理的问题与假设,然后进行演绎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并通过构建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2 中美教材中“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实验的比较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实验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研究对比了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中“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这一实验。在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而且,都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最后进行结果分析。
  2.1 实验准备阶段的比较
  美国教材起始设有实验前讨论,接下来实验准备阶段包括6个栏目,分别为问题、作出假设、目标、实验器材、安全警示和技能手册。其中教材直接提出了3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作出假设;并设有明确的实验目标;给出了实验材料(5 mm厚的土豆片、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实验器材;另外,还有安全警示和技能手册栏目。
  中国人教版教材首先插入“加酶洗衣粉使用时需要适宜的温度氛围”这一实例,从而引发学生思索,提出本实验需要探讨的问题;接着小组内学生交流想探讨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将问题用文字表述出来,并简要说明与该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并说明作出假设的依据(酶一般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你已经了解),将所作假设记录下来;最后,列出实验中可能用到的材料用具,根据实验方案自行删减。
  通过对比分析两本教材发现,相比人教版教材,美国教材增设有实验目标、安全警示和技能手册栏目。实验目标的提出,使学生能够把控整个实验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制定更合理的实验方案。相比美国教材直接给出实验问题,人教版教材是通过“加酶洗衣粉使用时需要适宜的温度氛围”这一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作出假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质疑能力。
  2.2 实验设计阶段的比较
  美国教材的实验设计根据实验假设进行选材,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另外,设有修正方案,与其他小组同学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后清洁与整理。
  人教版的实验设计,起初设置了多个问题: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对照组如何设置?是否需要进行重复试验要求学生根据假设作出预期的实验结果;然后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设计好数据记录表;最后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对比得知,这两本教材实验设计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教材更加注重实验操作中的细节;而人教版教材更加关注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如设置自变量、因变量和对照组以及进行重复实验等。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不仅助于学生设计掌握某个具体的实验,更能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出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的比较
  美国教材结果分析与讨论有五个步骤:描述实验结果;检验实验数据是否支持之前提出的假说;分析实验数据;因果推断,解释用过氧化氢作为消毒剂处理伤口,为什么伤口处会起泡;分析哪些因素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误差。另外,教材穿插有运用技能栏目;通过改变变量,进一步实验,检测其他物体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且,提供了网页链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人教版中结果分析与讨论有分析结果、结论和应用表达和交流三个步骤。另外,设有进一步探究栏目,学生可以设计定量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曲线图。
  两国教材都增设有拓展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相比人教版教材,美国教材回归生活实际,提问过氧化氢作为消毒剂处理伤口后起泡的原因,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并通过分析实验误差,使学生质疑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从而促使学生找到較少误差的改进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人教版教材中最后有进一步探究栏目,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定量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曲线图,巧妙构建数学模型,建立起学科间的联系,并能够通过曲线图形象地解释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   3 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素养的建议
  3.1 以“学生”为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理念。过去,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的主要教育方式,但是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应试教育的弊端愈发显著。教育改革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在教学中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例如,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实验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穿插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实验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而设计实验。这不仅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实验,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教給学生一套思维的方法,而不仅是一个知识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更是可贵。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这一实验的实验设计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要素设置自变量、因变量和对照组以及进行重复实验等,归纳概括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那么,学生不仅学会设计这一个实验,更学会了设计这一类型的实验。培养一套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至关重要。
  3.3 注重学科间知识渗透,巧妙构建生物模型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就没有科学。当然,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例如,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这一实验的进一步探究中,构建了数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曲线图,建立数学与生物学科间的联系。生物学科有三大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基于生物学知识运用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解释生物现象及规律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单单局限于具体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科间知识渗透,巧妙构建生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徐达.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看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以“免疫系统”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6,32(3):63-64.
  [2] 刘次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未来生物学[J].生物科学信息,1991,(2):39-40.
其他文献
摘要 尝试构建基于概念图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具体过程包括前期分析、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活动、反思等环节。其中评价的核心环节是从个人、小组、集体三个层次结构化知识,实现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的发展。  关键词 概念图 形成性评价 结构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A  在生物学学习中,学生在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形成生物学概念,并且将此结构化进而形成概念网络,从而为生命
以“观察蚕豆叶横切模型”“探究小麦根尖组织”为例,通过明暗两条主线,围绕“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组成植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带领学生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  1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思路  “植物体的组成”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在本节中会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
“血糖调节”是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五章的内容,也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模块“稳态与调节”中大概念“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的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体内血糖调节的过程十分复杂,内容较为抽象,若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当前许多研究都是通过模型构建的方式,落实“血糖调节”的教学目
9.B 10.D 11.B 12.C 13.C 14.D 15.B 16.C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以一节高三生物复习课为例,从引课跟进、内容跟进、思路跟进、学法跟进等进行分类,阐述课例研究是如何成就生物高效课堂的。  关键词 课例研究 高效课堂 先行课 跟进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高三生物的复习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时间紧,内容多,主线乱,轻教材,被动学,做题多等问题,从而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课例跟进是建立在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核心目的的一种教研方式,采
1 研究背景    重庆南山植物园的樱花最出名,每年春天,正当樱花烂漫时节人们总要挤出时间去观赏。年复一年,在观看中发现最近两年的樱花花朵少了,花色淡了,花期短了,还有病虫害。因此产生思考:原因何在?如何养护?改进措施怎样?病虫害如何防治?于是我们在学校生物老师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影响南山樱花因素的调查与研究。    2 准备阶段    2.1 成立课题学习小组  秦老师在自愿报名的同学中进行
摘 要 以“另一只靴子”的故事隐喻当下生物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并以“鸟类”一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课堂学习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生物课堂 生物学教学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另一只靴子”故事的由来  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表演的“另一只靴子”的故事,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家喻户晓。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人租住一位老人的木板楼房。年轻人住在楼
摘要 以“蛋白质单元教学”为例,以创设情境的“真实性、贯穿性、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用发展和辨证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生物学结论,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学科教学 生命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78-03  2018高考全国卷I理综第8题B选项“酶
最近几年各地中考都注意把生产生活中的最新信息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充实到中考应用题中,让同学们进行决策,以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应用能力.这类题已成为目前中考应用题的一个新走势,希望同学们注意把握这个新走势.现以利用整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  例1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当于一个小型自来水厂一年的供水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6×105个水龙头、2×105个抽水马桶漏水.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7—0056—02    一、选择题    1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B 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C 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D 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2 光照条件下,给C,植物和C。植物叶片提供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HC。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