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精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e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门机构,各地农广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深入实践,逐步在精准培育上下功夫,从训前调研到宣传发动,从组织领导到实施方案,从集中培训到制度保障,从田间课堂到认定管理,从政策支持到跟踪服务,各个环节精益求精。稳步推进从“培训”向“培育”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有力提升了培育质量,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精准培训需求。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做好“需求精准”文章。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制定需求调研内容和方案。深入街道(乡镇)、社区(村)以及农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等,根据不同产业生产管理季节,结合培训对象的发展需求和培训意愿,合理制定不同产业集中培训、提升培训、田间课堂培训和考察实训计划,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特色培训。
  精准遴选对象。分产业制定遴选标准,突出对象的“精准”性,具体包括是否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要求、产业规模与结构、发展走势与规划、经营思想与水平、年龄特征与学历等。采取自愿报名与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地、园区等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指标量化可操作,严格要求,宁缺毋滥,保证职业农民培育质量。
  精准课程研发。培育对象多为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经营者,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课程开发应从课程目标、培养对象学习兴趣与学习经验以及“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着手。从类型上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可以分为现代农业技能核心课程、现代农业产业管理能力核心课程、现代农业素养核心课程以及特色课程四类;从开发策略上看,通过确定多层级的课程开发框架与项目课程的开发指导思想,形成多元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创新系统化培养课程结构和“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方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
  精准培训形式。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胆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方式,建设“精品”课程,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培训、组织学员到农业示范园区等考察学习、“田间课堂”现场示范,让“土专家”现身说法,不断提高农民培训实用效果。特别是田间课堂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模式,让农民学员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形成观点,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让农民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变散点式零星培训为线性系统培训,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农广校品牌树在村里、留在田间、走进农民心中。
  精准培育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工作原则,实行学员遴选、培训到认定、政策扶持“一条龙”。注重培育工作中的环节要点,重点把握学员遴选、基地建设、政策保障、后续服务四个关键。培育内容注重实效、培育程序强调实践、培育方法符合实际、师资队伍力求实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
  精准基地遴选。在基地选择上突出功能“精准”、典型示范“精准”,成功案例可操作可复制,制定基地认定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基地培训实训功能、典型案例带动性、扶持发展导向性。根据不同产业培育要求确定集中培训基地、学员考察实训基地、田间课堂教学基地,通过真实的案例启发受训职业农民,尽最大可能“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精准认定和扶持。在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和政策扶持制定中,突出专业“精准”、层次“精准”、数量“精准”,根据“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专家评审”的原则,根据不同产业规模、发展阶段和种类,认真核查被认定对象的相关情况,优中选秀。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跟踪服务支持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远程学习、信息推送、沟通交流等服务。建立学员参训后的跟踪服务机制,着力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实现培育长效机制。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郭艳青
其他文献
乘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规,同学们外出时也经常要乘车,但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如何保证乘车安全呢?  乘车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后座不得乘坐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  乘坐公共车辆,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争抢。
巴东多奇峰峻岭,有大河长川,更多岁月风雨……   大约三千年前,廪君西迁,拓疆巴国,烽火相接,波伏浪涌。时光转到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叶,巴东始有建县历史。然自南朝开端至隋唐五代的五百年间,江上峰青,时空落寞。古人曾照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五百年,谁是第一任县令?哪位巴东人进过中华朝堂,书写过人生诗篇?多少过客,几无可考。再向前推,大风之歌没有及时地飘进三峡,魏武之鞭挥不过长江以南——巴东,远离中原
5月初,四川雅安已经浸泡在浓郁的绿色里了。此刻我坐在汽车里,在被春雨湿润又被车轮碾压得泥泞的山路上盘旋上升。车子缓缓地停下了,一株孤零零的二三十米高的树阻止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它伫立在因道路施工而拓开的路旁,失落中透着优雅的美丽。“看,这就是珙桐了。”印开蒲先生说道。这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的资深研究员对植物有着狂热的喜爱,并时时感染着我们。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珙桐,尤其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形单影只
“数学创新知识”竞赛获奖名单  由《初中生之友》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数学创新知识”竞赛圆满结束,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竞赛活动的大力支持。奖品和证书将于近期寄出,请各位获奖者注意查收。现公布部分获奖同学名单。  谢小龙(南昌市昌南学校八(2)班),王 珊(南昌市迎宾中学初二(2)班),蔡万欢(南昌市冶建学校八(1)班),王 智(安福县城关中学初二(4)班),朱 强(赣县韩坊中学八(2)班),董
第一次看见西湖群山是20年前,当时只闻西湖盛名,至于围绕西湖的群山只觉得是些点缀。  今年过完年,工作变动,竟可以常驻杭州,难道是注定与这湖山相映的城市有一段妙缘?我不仅可以重走苏堤看山,更要登山瞰湖。  明代的钟禧有诗云: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无事时便摊开地图规划行程,或上网取些经验,找了个和风的日子,便挎包登山了。  西湖群山面积颇广,若在宋朝,整个临
“香成阵。欢声点破梅梢粉。”梅花开了。  宫粉、红梅、绿萼、紫梅、朱砂、玉蝶…… 光听这曼妙的名字就引人心向往之了。  非常羡慕那些会侍弄花草的朋友。这个时节,朔寒侵窗。如果室内梅梢弄晴幽香漫沁,实在是一份“芳华自相接”的惬意。园林山野踏涉赏梅自不必说了,到花卉市场买来梅枝养在清水瓶里,也是一隅雅逸闲适的心思。周末我曾从花市扛回整捆十枝的长条腊梅,贮好喷水,第二天一早,满室馥郁醉人。当时恰是阳光煌
编者按:人才是事业之基,也是兴农之本。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农业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面对农民培训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开展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本期互动平台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赵智奎教授,从教学的角度来谈农民职业培训,以飨读者。  当下的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
01:00 小巷中再无人迹,门口的灯笼也睡眼朦胧了,温馨的灯火中,小巷做了一个柔情似水的梦。  02:00 夜最浓的时候,新近建成的私家园林——翠园依然是灯火通明,可是在为迎接明日的访客而忙碌着?  03:00 忙碌的新区也沉静了下来,闪烁的彩灯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点缀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精致。  04:00 天是浓浓的墨蓝,水畔楼阁里一只依然亮着的灯,幽幽地照着流水,照着雕花栏杆。在这一刻,这些
人物档案  李凤玉:男,58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人,村党支部书记,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9年与本村6名农民自筹资金850万元,组建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2638户,经营土地面积达到5.4万亩,入社农民亩均收益922元。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说起克山县仁发现
园林之于苏州,就好像是故宫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一样,不一样的是,作为一张城市的名片,苏州的园林,是实实在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偶尔的闲庭信步,代表了千余年来苏州人散淡的性格。  苏州人造园,造了几千年,古有香山蒯祥,把步伐迈进了宏伟的故宫,今有画家叶放,把姑苏的亭亭院院造进了西方的水城威尼斯。  苏州人的造园情怀,更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也许在不经意间,你一抬头,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人家,小小的一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