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新型“工作过程观”对双师型师资应该具备的素养进行了系统梳理,继而基于这些素质要求从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四个角度构建了“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为保障这一评价体系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文章最后还系统制定了主要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工作过程观 双师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45-02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 师资队伍评价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至今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仍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普通高校的师资评价标准,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非常严峻瓶颈问题,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评价考核体系就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前所述,现有“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大多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师资评价标准,而且整体上流于形式,没真正形成“双师”考核实质,最终导致“双师型”师资在动手能力指导和专业理论指导的某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均有所欠缺。正是基于此,文章以新型“工作过程观”的课程观与教学模式为蓝本,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以期克服上述弊端,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引领“双师型”师资队伍健康发展。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内涵
现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应该具备“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综合素质:
(一)“一全”指“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是“双师型”理论与实务技能指导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即共同的教育教学愿景)的结构优化有机整体。
(二)“二师”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的教学与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师”,又是引导师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良的组织文化,成为带头人和骨干。
(三)“三能”指“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功能主要是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具有较好的就业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和创业本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四证”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即作为评判“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全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书面凭证。
三、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构建
“工作过程观”的课程观与教学模式要求具备专业理论素养的教师,首先要熟悉专业领域相关实务工作的流程,并且能够清晰识别流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及其对应职业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养成对应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教学与指导能力,这一能力的考核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考核体系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工作过程观”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关注上述这一核心能力,还应该综合考量其他方面的能力,具体阐释如下:
(一)拥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建立在理论指引这一基础上的,若要协助专业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自身就应该通过高等院校教育或者后续继续教育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二)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所以专业教师要掌握专业领域工作种类以及每一种类工作的流程,在此基础上,明晰各个流程所蕴含的具体工作环节,并进一步细分其工作要求。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进入实体企业或者模拟企业定岗实践,培养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指导能力。
(三)拥有较强的综合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承担的两大社会职能之一便是社会服务能力,这一职能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高职院校教师这一微观主体,其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课题研究直接强化社会服务能令,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参与各级地方政府项目的发展规划,最后也要通过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参与协会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在领域内的服务功能与地位声誉。
(四)有极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近些年,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和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是专业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长期被忽视的结果,所以要不断强化专业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因此,不仅要不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职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培养,要更加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专业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更有利于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提升。
基于上述“工作过程观”的课程模式与教育模式要求,文章构建如下“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四、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若保障基于“工作过程观”构建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能够顺利得以实施和发挥实效,并最终引领双师型师资队伍健康发展,还需服役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双师型”师资考评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其实施要兼顾多个方面,具体说来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基于“工作过程观”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专业教师的主体地位,基本上停留于“填鸭式”的说教形式,最终导致专业学生学习效果欠佳,显然这一教学模式亦无法与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相适应。要基于“工作过程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突出专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明确专业教师的辅助地位,真正实现专业教师“演中教”,专业学生则“做中学”。
(二)做好基于“工作过程观”的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课程大多停留于传统“本科压缩饼干的状态”,这一课程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无助于实现高职教育更加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这一目标,也显然无法与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相适应。为此,要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基于工作岗位开发课程内部的模块,以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传授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知识。
(三)建设好实践教学软环境和硬件基础
现在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主要集中高等院校,故整体特征表现为长与理论且弱于实践,为此要通过学校层面的多方联系,与实体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轮番送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切实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校中厂”的建设力度,不仅是为教师与学生建设一个实践教学与学习的平台,更是因为这可以增强专业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及其指导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秋鹏.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2]覃武云.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和特点新探[J].学术交流,2012(2).
[3]于钧,雁慧.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J].现在教育科学,2011(3).
[4]张秀国,张大彪.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工作过程观 双师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45-02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 师资队伍评价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至今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仍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普通高校的师资评价标准,使得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非常严峻瓶颈问题,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评价考核体系就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前所述,现有“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大多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师资评价标准,而且整体上流于形式,没真正形成“双师”考核实质,最终导致“双师型”师资在动手能力指导和专业理论指导的某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均有所欠缺。正是基于此,文章以新型“工作过程观”的课程观与教学模式为蓝本,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以期克服上述弊端,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引领“双师型”师资队伍健康发展。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内涵
现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应该具备“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综合素质:
(一)“一全”指“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是“双师型”理论与实务技能指导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即共同的教育教学愿景)的结构优化有机整体。
(二)“二师”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的教学与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师”,又是引导师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良的组织文化,成为带头人和骨干。
(三)“三能”指“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功能主要是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具有较好的就业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和创业本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四证”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即作为评判“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全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书面凭证。
三、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构建
“工作过程观”的课程观与教学模式要求具备专业理论素养的教师,首先要熟悉专业领域相关实务工作的流程,并且能够清晰识别流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及其对应职业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养成对应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教学与指导能力,这一能力的考核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考核体系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工作过程观”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关注上述这一核心能力,还应该综合考量其他方面的能力,具体阐释如下:
(一)拥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建立在理论指引这一基础上的,若要协助专业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自身就应该通过高等院校教育或者后续继续教育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二)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所以专业教师要掌握专业领域工作种类以及每一种类工作的流程,在此基础上,明晰各个流程所蕴含的具体工作环节,并进一步细分其工作要求。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进入实体企业或者模拟企业定岗实践,培养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指导能力。
(三)拥有较强的综合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承担的两大社会职能之一便是社会服务能力,这一职能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高职院校教师这一微观主体,其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课题研究直接强化社会服务能令,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参与各级地方政府项目的发展规划,最后也要通过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参与协会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在领域内的服务功能与地位声誉。
(四)有极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近些年,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和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是专业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长期被忽视的结果,所以要不断强化专业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因此,不仅要不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职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培养,要更加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专业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更有利于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提升。
基于上述“工作过程观”的课程模式与教育模式要求,文章构建如下“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体系,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四、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若保障基于“工作过程观”构建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能够顺利得以实施和发挥实效,并最终引领双师型师资队伍健康发展,还需服役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双师型”师资考评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其实施要兼顾多个方面,具体说来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基于“工作过程观”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专业教师的主体地位,基本上停留于“填鸭式”的说教形式,最终导致专业学生学习效果欠佳,显然这一教学模式亦无法与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相适应。要基于“工作过程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突出专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明确专业教师的辅助地位,真正实现专业教师“演中教”,专业学生则“做中学”。
(二)做好基于“工作过程观”的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课程大多停留于传统“本科压缩饼干的状态”,这一课程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无助于实现高职教育更加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这一目标,也显然无法与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相适应。为此,要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基于工作岗位开发课程内部的模块,以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传授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知识。
(三)建设好实践教学软环境和硬件基础
现在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主要集中高等院校,故整体特征表现为长与理论且弱于实践,为此要通过学校层面的多方联系,与实体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轮番送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切实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校中厂”的建设力度,不仅是为教师与学生建设一个实践教学与学习的平台,更是因为这可以增强专业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及其指导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秋鹏.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2]覃武云.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和特点新探[J].学术交流,2012(2).
[3]于钧,雁慧.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J].现在教育科学,2011(3).
[4]张秀国,张大彪.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