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数学课堂上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值得每位高中数学老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意义;主体;体会;方法;能力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的发展,使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培养的意义
数学的发展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很多的人也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强调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了知识的实际操作意义。这个思想主要不仅是强调交给学生知识,更是把知识当中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运用。为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自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条件。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时学生进行数学创新的开始,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学应用的意识,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对意识和能力的认识
(1)应用意识:意识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心理倾向。良好的意识重在自觉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它反映一个人在认识事物对象过程中,其思维的自觉、独立、批判、求异和创造的品质。基于这样的理解,数学应用意识就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的提法,应用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2)应用能力,是指主体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是最直接地反映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数学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当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会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得到结论,并能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实践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方法
1.在数学应用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是现代数学课堂的重要标志,是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高中数学应用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应用的主体,学生在进行应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完成应用任务和在应用活动中的互相协作性。中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体验,在数学应用的实践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但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主体意识,不能越俎代庖,目的是提高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选取生活实际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用途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提供一些生动的素材,以促进学生投入大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数学。教材中有些例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好理解,学起来不感兴趣。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充实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变单纯的计算为学生动手操作,变枯燥的问题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做数学”,学数学,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一节中,我们可以就工程建筑作一建模教学探讨。
3.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1)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在当前素质教育被广泛关注的今天,很多试题都能够联系生活实践,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渗透其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准确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拓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生生活常识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电教多媒体有效解决学生对问题中那些生疏内容的解释,祛除一些与问题无关的次要内容,抓住主干,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建模。将已知与所求联系起来,把问题的主要关系近似化、形式化,联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列出满足题意的数学关系式或作出满足题意的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关键步骤。这往往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应当进行专题训练,熟悉各种问题情景,在掌握各类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
(3).解模。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求出数学问题的解,从而得到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删减,并将结论带入题中,看看是否符合题中实际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意义;主体;体会;方法;能力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的发展,使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培养的意义
数学的发展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很多的人也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强调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了知识的实际操作意义。这个思想主要不仅是强调交给学生知识,更是把知识当中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运用。为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自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条件。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时学生进行数学创新的开始,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学应用的意识,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对意识和能力的认识
(1)应用意识:意识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心理倾向。良好的意识重在自觉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它反映一个人在认识事物对象过程中,其思维的自觉、独立、批判、求异和创造的品质。基于这样的理解,数学应用意识就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的提法,应用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2)应用能力,是指主体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是最直接地反映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数学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当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会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得到结论,并能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实践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方法
1.在数学应用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是现代数学课堂的重要标志,是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高中数学应用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应用的主体,学生在进行应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完成应用任务和在应用活动中的互相协作性。中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体验,在数学应用的实践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但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主体意识,不能越俎代庖,目的是提高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选取生活实际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用途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提供一些生动的素材,以促进学生投入大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数学。教材中有些例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好理解,学起来不感兴趣。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充实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变单纯的计算为学生动手操作,变枯燥的问题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做数学”,学数学,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一节中,我们可以就工程建筑作一建模教学探讨。
3.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1)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在当前素质教育被广泛关注的今天,很多试题都能够联系生活实践,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渗透其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准确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拓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生生活常识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电教多媒体有效解决学生对问题中那些生疏内容的解释,祛除一些与问题无关的次要内容,抓住主干,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建模。将已知与所求联系起来,把问题的主要关系近似化、形式化,联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列出满足题意的数学关系式或作出满足题意的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关键步骤。这往往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应当进行专题训练,熟悉各种问题情景,在掌握各类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
(3).解模。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求出数学问题的解,从而得到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删减,并将结论带入题中,看看是否符合题中实际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