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钳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头颈部烧伤合并上呼吸道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81124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钳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头颈部烧伤合并上呼吸道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3年7月—2018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头颈部烧伤合并上呼吸道梗阻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9~63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钳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气管检查,明确气管情况及气管周围组织器官情况,综合评估确定最佳切开穿刺部位及路径,明确颈前皮肤到气管前壁内膜的距离等。后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下,行经皮扩张钳扩张气管切开术。观测患者术前气管的位置、形态、内径、管腔内异常情况,气管周围血管及甲状腺的位置异常情况,颈前皮肤到气管前壁内膜的距离;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从皮肤消毒开始至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心率、血压、呼吸和经皮血氧饱和度情况;术后是否发生血管/甲状腺损伤、气肿、气胸、窒息、术后大出血、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结果

(1)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1例患者气管向右偏离颈前正中线13 mm;17例患者颈部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气管腔内有较多分泌物;3例患者气管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且前后径变小;1例患者在常规穿刺点上有1条小动脉阻挡;2例患者在第1~3气管软骨环间可见充血肿大的甲状腺峡部遮盖气管;16例患者颈前皮肤到气管前壁内膜的距离为17~33 mm,1例患者颈前皮肤到气管前壁内膜的距离达47 mm。(2)17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手术时间5~11 min,平均7 min;置管成功率100%。(3)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均不超过8 mL;术中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0.90~0.99,心率、血压、呼吸平稳。(4)无一例患者发生血管/甲状腺损伤、气肿、气胸、窒息、术后大出血、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对头颈部烧伤合并上呼吸道梗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钳扩张气管切开术不仅快速有效开放气道,而且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少,有望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 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as a way to safely modulate brain activity and alter human performance for nearly three decades. Research using N
期刊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均接受针对患侧上、下肢的常规康复治疗和躯干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躯干贴扎肌内效贴后再进行躯干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躯干控制试验(TCT)和Fugl-Meye
目的对早产儿功能性吞咽障碍的临床干预研究,观察其近期和远期疗效,拟探索并优化其康复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70例功能性吞咽障碍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但最终失访8例,有30例对照组和32例观察组完成全程研究。除一般早产儿诊疗常规外,对照组采取婴儿抚触及被动操训练等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本体感觉训练为主的综合干预法进行康复训练。2组患儿均从入院
期刊
近年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备受关注。据报道国内、外SCIWORA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且致伤原因也不尽相同。在SCIWORA损伤初期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复发,颈托外固定、限制高危活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SCIWORA治疗方法,若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进行性加重或MRI显示脊髓受压、韧带损伤时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认为SCIWORA患者远期预后与损伤初期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观察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呼吸功能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Despite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efforts, most stroke survivors have persistent functional disability of the paretic arm and hand. These motor impairments may be due in part to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