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一议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一】
  图1为晨昏线与某条经线的交点M的日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1)~(2)题。
  (1)M点移动速度最快时,该经线的地方时可能是:
  A.4 时 B.10时 C.12时 D.18时
  (2)若M地方时为零时,则下列日期中,该点移动速度较快的是:
  A.5月1日 B.6月1日 C.7月1日 D.8月1日
  解析:(1)本题题干所给文字非常简单,所给示意图也仅是一个简单的圆,学生仅凭这个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如何理解本题,由于地球运动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具有空间想象力,是高考复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本题关键就是要明白题干所给的“晨昏线与某条经线的交点M的日移动轨迹”。借助于图形转换,实际M点的日移动轨迹就是沿某一条晨昏线移动(如图2),即随着地球不停自转,地球以每小时15度的角速度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与某条经线的交点M沿晨昏线M1→ M2→ M3→ M4→M5→M6→M7点移动,M点移动最快时,即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M沿最低纬度的赤道运动,其地方时可能是6时或者18时。故第(1)题选择D。
  (2)若M 地方时为0时,M点位于夜半球中央经线上,一年中M点总是介于极点与极圈之间来回移动,因此 M点移动速度最快时,M点应位于极圈上,越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的日子,M点所在的纬线越靠近极圈,则M点移动速度越快,故第(2)题选择选择C。
  参考答案:(1)D (2)C。
  【题目二】
  A地和B地分别是我国的两个不同城市,表1是某日两地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3题。
  1.该日最可能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A地最可能为:
  A.北京 B.成都 C.哈尔滨 D.乌鲁木齐
  3.A地位于B地的: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该题比较典型地考查了北京时间和地方时的关系、时间的计算和应用、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方向的判断等知识点。
  表中给出了A地和B地两个不同城市日出和日落时的北京时间,由此可以计算出两地的昼长。A地的昼长为9时12分(16时52分-7时40分),B地的昼长为7时30分(15时37分-8时07分),应该是昼短夜长时期。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这些与昼短夜长的计算结果明显不符。所以该日两地均为昼短夜长的状况,应该是冬半年,根据题意只能为冬至日。
  解法一:A地的昼长为9时12分,即昼长的1/2为4时36分,也就是说A地应在当地地方时7时24分(12时-4时36分)日出,而题示信息中给出A地日出的北京时间为7时40分,说明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A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要早16分,A地位于120°E经线以西4°,即116°E,因此A地可能为北京。
  解法二:A地的昼长为9时12分,即昼长的1/2为4时36分,也就是说A地应在当地地方时16时36分(12时 4时36分)日落,而题示信息中给出A地日落的北京时间为16时52分,说明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A地地方时的日落时间要早16分,同样可判断A地位于120°E经线以西4°,即A地的经度位置为116°E,因此A地可能为北京。
  解法三:A地的昼长为9时12分,即昼长的1/2为4时36分,也就是说A地应在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时候,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7时40分 4时36分),说明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A地的地方时的正午时刻要早16分,也可以判断A地位于120°E经线以西4°,即116°E,可判断A地出生地可能为北京。
  要想确定A地位于B地出生地的东南、东北、西南还是西北方向,必须知道A地位于B地的东方(或西方)和南方(或北方)。
  由第二题可知,A地为北京,即116°E。同理,B地的昼长为7时30分,即昼长的1/2为3时45分,也就是说B地应在当地地方时8时15分(12时-3时45分)日出,而题示信息中给出该地日出的北京时间为8时07分,说明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B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要晚8分钟,B地位于120°E经线以东2°,即122°E。由此可知,A地位于B地以西。(另外两种解法不在赘述)
  由第一题分析可知,A地的昼长为9时12分,B地的昼长为7时30分,A地的昼长大于B地。由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可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此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全球各地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说明A地位于B地南方。
  因此,可判断A地位于B地的西南方向。
  参考答案:1.D 2.A 3.C
其他文献
星期天,陈晨从乡下老家回来后,房间里就弥漫着一股怪怪的味道。陈晨妈找遍了房间的所有角落,最终也没发现可疑点在哪里。  一天后,陈晨妈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陈晨放学回来,那股气味就会随之出现。所以,陈晨妈把“罪魁祸首”锁定在儿子身上。  第二天,陈晨刚放学,陈晨妈就把他叫到身边说:“老实交代,你身上的味道是怎么回事?”  陈晨忽然笑了,他边笑边把鞋脱下来。忽然,一股呛人的气味扑面而来,陈晨妈急忙掩住了
一、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在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
智商排行榜  童话镇镇长觉得“富豪排行榜”有点庸俗。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聪明才智上,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于是,他让医院在体检时加上一项“智商检测”,推出“童话镇智商排行榜”。  榜单公布,令人大跌眼镜:榜首居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名人、富翁,而是开心学校五年二班的班长花朵!不过,仔细想想倒也合情合理:花朵从不上课外辅导班,成绩却总是稳居第一。  一时间,花朵成了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认出:“快看,那就
古罗马的斗兽开始了,猛兽扑向无辜的角斗士,经过一场酷烈的搏杀,斗士倒在血泊中。立刻,一群红了眼的罗马人发疯似地抢进角斗场,贪婪地吮吸若斗士身上的鲜血,在他们看来,吮饮了勇士的鲜血就可以恢复青春。这是人类愚昧而残酷的劣迹,但是,有的科学史研究者认为,输血的研究很可能就是从这种习俗中启发出来的。    血型发现 输血成功    美国的罗威尔医生首先在动物间作了相互输血的试验。他用羊血输给一条奄奄一息
1851年,挪威工人运动领导人阿特葛被捕了,他是剧作家易卜生的朋友,许多机密文件都交给了易卜生保管。  这天易卜生正在家里写作,突然外面响起了一片嘈杂的脚步声。他在窗口一看,发现成群的警察已经包围了自己的住宅。易卜生知道,警察是奔着机密文件来的。  怎么办?望着装在箱子里、柜子里的秘密文件,易卜生心急如焚。  突然,一个大胆的计谋在他的脑中出现了。对!只有这个办法了。  易卜生刚刚收拾完毕,“砰砰
澳大利亚疫情最严重的维多利亚州于8月2日晚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升级防控措施,对该州首府墨尔本实施宵禁。  维多利亚州州长丹尼尔·安德鲁斯宣布,墨尔本自2日晚升級疫情防控措施,将第三阶段的“居家令”升级到更严格的第四阶段防控措施,预计持续到9月13日。在这一阶段,墨尔本每天从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5点实施宵禁;居民除工作、医疗等原因不得离家,公共交通服务也随之减少;每户居民每天只允许一人外出购物,购物
一、用作文理清思绪    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要写自己所感,写自己所悟,写自己所发现,写自己所感动,写自己所喜怒哀乐,即用真情的笔写出真情的文字。  [案例]  学生甲学得很辛苦。愁眉苦脸。我说:“写一篇作文吧,也许就不苦了。”拿着题目,他去了。題目是——什么是承诺?  “信誓旦旦”是承诺;“一诺千金”是承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是承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还是承诺
[摘要]阅读是阅读个体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与文本建构信息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需建立在学生原有阅读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地构建知识的意义学习,促进课堂创新点的有效生成,引导课堂解读向深度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参与阅读教学,一是通过即时生成的意外教学事件,巧妙地转“危机”为“良机”,不断提取这些隐藏在教学事件中的学生认知经验,将其转化为一手的教学资源,扩宽课堂的思考边
泄泻是婴幼儿常见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脱水及营养不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引起婴幼儿泄泻的原因,大多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不洁,内伤乳食,或感受寒冷,从而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所致。除病情严重者要及时送医院治疗外,一般情况下,父母可自己动手,在家里为您的宝宝治疗。在此,向您介绍“推拿”(即“
人们吃蔬菜,最担心的就是农药残留污染。一般来说,脆弱易招虫害的菜,施用农药会较多;而有些菜或自身“体质强壮”,或生长环境优异,不需要太多农药的保护,也能健康成长。那么,到底哪些菜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一是不易感染虫害的蔬菜,它们自身抵抗力强,因而施用的农药也较少,如圆白菜、苋菜、芹菜、菜花、辣椒、萝卜等。  二是食用部分生长在泥土中的蔬菜,如藕、马铃薯、芋头、大头菜、红薯等。  三是在野外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