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创造性活动,教学过程中会随机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文中介绍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构建和应用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生成性资源构建 生成性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b)-0214-01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活动不再单一乏味,而是变成灵活动态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小学信息课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有价值的收获,也就是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开展教学,不要给课堂教学留下遗憾。小学信息课具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传统照本宣科的灌输教育已不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现代的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动态性和操作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善于总结反思,通过创新、优化教學手段,这样才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构建和利用。
1 学生为本是生成性资源构建的基础
以学生为本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注,并以这种态度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归宿。在教育中引入人文关怀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意识,教给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网络知识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学生人格,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成人”而不是“制器”;所以要承认学生差异并帮助学生取长补短不断进步[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才能培养他们健全心理,才能有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更利于催生生成性资源。
2 总结反思,优化课堂教学
和传统的教学资源不同,生成性资源不能提前选定并指定它的用途,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随机产生的,能否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2]。要想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不能依靠提前设计,生成性资源是利用动态进行教学,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果课堂教学中不能对生成性资源善加利用就会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是教学中的遗憾。教师只有不断的积累经验,加强课后总结和反思,提高对生成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对生成性资源的敏锐度,在后续的教学中就可以更好的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抓住时机和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中,教师总会获得意外的收获,这是生成性资源给师生带来的惊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生成性资源会随时出现,教师应该善加利用。实践证明善于利用生成性资源可以获得师生双方的满意,让教学过程生动精彩,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高效的学习。为后续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积累经验,提高生成性资源的使用效率[3]。
学习“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比如引导学生思考:“都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那信息是什么?哪位同学经常看电视和动漫的?”电视和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小学生对于这些都很熟悉,这种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不论学生们能否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都已经初步了解了信息的概念[4]。教师可以继续引导:“电视剧和动漫是信息,那么还有什么是信息呢?你们想知道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吗?”课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反映做好记录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反思找到激发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手段。
3 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是作为新兴学科,信息量大,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所以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点困难。如果教师过多的进行理论灌输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所以,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的引入操作实例,这样会激发生成性资源的出现。例如:在教授“绘图”工具的时候,教师讲到图形大小的控制时告诉同学们,在操作面板中按住右键,然后滑动滚轮可以变化大小。同学们很踊跃的试了下,能够掌握这个技巧都很兴奋,突然有同学就喊道:“打开工具栏,点开像素按钮,直接输入像素的数值也能改变图形大小。”同学们听了都积极的尝试,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之喜,学生们自己发现了更多的操作方式,更加的积极踊跃的去尝试,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5]。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更多的自己摸索尝试,发现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并且善加利用。
4 创新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开展教学的媒介,要想有效的应用生成性资源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促成。创新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促成生成性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抓住生成性资源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教学创新。首先,应调整改进具体教学方式,探索并积累那些可以促成生成性资源产生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并灵活运用,随着生成性资源的出现调整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应该抓住他们朝气蓬勃的特点,鼓励他们动脑思考、主动发言,加强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才更容易出现生成性资源。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被调动起来,在有效的互动中更容易催生生成性资源[6]。一个成功的教师会利用创造性思维,对教材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以及深化理解,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
5 结语
总的说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会产生生成性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广大教师对于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生成性资源的构建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指标之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灵活动态操作性强,更容易催生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总结反思、改善教学模式,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好的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冬梅.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华剑.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9):246-247.
[3]顾鸣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7(22):1.
[4]黄勇.生成性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2(13):255.
[5]董自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9(21):104-106.
[6]闫新宇.小学信息技术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9(14):15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生成性资源构建 生成性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b)-0214-01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活动不再单一乏味,而是变成灵活动态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小学信息课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有价值的收获,也就是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开展教学,不要给课堂教学留下遗憾。小学信息课具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传统照本宣科的灌输教育已不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现代的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动态性和操作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善于总结反思,通过创新、优化教學手段,这样才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构建和利用。
1 学生为本是生成性资源构建的基础
以学生为本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注,并以这种态度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归宿。在教育中引入人文关怀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意识,教给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网络知识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学生人格,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成人”而不是“制器”;所以要承认学生差异并帮助学生取长补短不断进步[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才能培养他们健全心理,才能有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更利于催生生成性资源。
2 总结反思,优化课堂教学
和传统的教学资源不同,生成性资源不能提前选定并指定它的用途,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随机产生的,能否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2]。要想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不能依靠提前设计,生成性资源是利用动态进行教学,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果课堂教学中不能对生成性资源善加利用就会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是教学中的遗憾。教师只有不断的积累经验,加强课后总结和反思,提高对生成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对生成性资源的敏锐度,在后续的教学中就可以更好的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抓住时机和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中,教师总会获得意外的收获,这是生成性资源给师生带来的惊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生成性资源会随时出现,教师应该善加利用。实践证明善于利用生成性资源可以获得师生双方的满意,让教学过程生动精彩,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高效的学习。为后续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积累经验,提高生成性资源的使用效率[3]。
学习“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比如引导学生思考:“都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那信息是什么?哪位同学经常看电视和动漫的?”电视和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小学生对于这些都很熟悉,这种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不论学生们能否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都已经初步了解了信息的概念[4]。教师可以继续引导:“电视剧和动漫是信息,那么还有什么是信息呢?你们想知道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吗?”课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反映做好记录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反思找到激发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手段。
3 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是作为新兴学科,信息量大,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所以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点困难。如果教师过多的进行理论灌输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所以,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的引入操作实例,这样会激发生成性资源的出现。例如:在教授“绘图”工具的时候,教师讲到图形大小的控制时告诉同学们,在操作面板中按住右键,然后滑动滚轮可以变化大小。同学们很踊跃的试了下,能够掌握这个技巧都很兴奋,突然有同学就喊道:“打开工具栏,点开像素按钮,直接输入像素的数值也能改变图形大小。”同学们听了都积极的尝试,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之喜,学生们自己发现了更多的操作方式,更加的积极踊跃的去尝试,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5]。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更多的自己摸索尝试,发现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并且善加利用。
4 创新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开展教学的媒介,要想有效的应用生成性资源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促成。创新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促成生成性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抓住生成性资源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教学创新。首先,应调整改进具体教学方式,探索并积累那些可以促成生成性资源产生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并灵活运用,随着生成性资源的出现调整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应该抓住他们朝气蓬勃的特点,鼓励他们动脑思考、主动发言,加强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才更容易出现生成性资源。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被调动起来,在有效的互动中更容易催生生成性资源[6]。一个成功的教师会利用创造性思维,对教材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以及深化理解,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
5 结语
总的说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会产生生成性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广大教师对于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生成性资源的构建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指标之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灵活动态操作性强,更容易催生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总结反思、改善教学模式,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好的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冬梅.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华剑.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9):246-247.
[3]顾鸣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7(22):1.
[4]黄勇.生成性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2(13):255.
[5]董自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9(21):104-106.
[6]闫新宇.小学信息技术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9(1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