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活动对象是四年级艺教班的学生,他们大胆自信,善于表演。所以活动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班学生的素材,适时挖掘现场资源,通过游戏活动、调查交流、主题讨论、情景表演、故事辨析、现场采访等创设情境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放松心情,围绕主题回忆快乐、感受快乐、传递快乐,从而建构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的有意义的课堂。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正确看待同学的成功,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别人”的生活态度,懂得彼此分享快乐。
  2.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形成对待成功的正确认识。
  3.过程与方法:收集、分析、整合、加工信息,用不同的方法与同伴交流。
   活动重点
  体验分享彼此的快乐。
   活动难点
  培养“正确看待同学的成功,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别人”的生活态度。
   活动准备
  1.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最近发生的快乐的事,以及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生活方式等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3. 收集有关“分享快乐”的故事、格言。
   活动过程
  课前游戏:“快乐30秒”
  1.按要求开展游戏:30秒内选定一个老师作为观察对象,看长相,说特点。
  2.交流:在短短30秒内我们又认识了许多新老师,心情怎么样?
  3.小结:认识一个人原来这么简单,这么快乐。今天我们将在这里讨论有关“快乐”的话题,首先用掌声欢迎现场的客人老师!
  一、快乐驿站:回忆往事,畅谈快乐
  1.交流:在进入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对于你来说,哪些事使你很快乐?
  (学生自由谈)
  2.“快乐”小调查回放:
  赵晨昕:暑假刚刚过了10周岁的生日。
  华依晨:在少年宫学习时,获得了奖状。
  唐渊:9月24日是自己的生日,也是舅舅新居乔迁的日子。
  王一钒:这学期当上了数学正组长。
  徐筱珂:学会了骑自行车。
  李元辉、程锡田、周振宇、刘逸洋:和最要好的朋友成为同桌。
  3.小结:原来快乐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都可以成为无与伦比的快乐。
  4.请没有谈快乐事的同学参与交流:你听了他们的畅谈有什么感受?心情怎么样?(随机揭示主题:为你高兴)
  5.小结:看来,我们四(1)班的同学都是好样的,当别人有了快乐时,与他分享,你也会得到快乐。
  (板书:分享别人的快乐)
  二、快乐一刻:创设情境,感受快乐
  1.采访钢琴考级获八级证书的任吉成。
  (1)听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钢琴弹得特别好,在暑期器乐考级中获得了八级证书。这位同学是谁啊?(请任吉成上台,握手表示祝贺,读读考级证书,师生合影留念)
  (2)访问任吉成:在拿到考级证书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访问同学们:当你们听到他获得八级良好的消息时,心情是怎样的?
  (师提示:我们在分享他的快乐)
  访问任吉成的朋友:你是以什么方式分享朋友快乐的?能够将当时的情景演一演吗?
  (请任吉成的好朋友刘真、程锡田表演)
  (3)请任吉成现场弹奏一曲后小结:谢谢任吉成同学,你让我们分享到了你的快乐。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我们也希望你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快乐!(鼓掌)
  2.其他同学特长展示,分享快乐。
  (1)师:都说艺教班的同学多才多艺,在我们班还有许多同学获过奖,他们同样是优秀的。
  (请几位同学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快乐都和谁分享过)
  (2)请这几位同学的朋友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朋友获奖的消息,又是怎样分享这份快乐的?
  (3)师:一起再来谢谢这几位同学,希望他们为我们班带来更多的荣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3.小组交流:说说你还分享过哪些同学的快乐?要说清楚当时你心情怎样,分享了什么快乐,是怎么分享的。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提升,如启发学生集体表演班级得奖时欢呼的场面等)
  4.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当你同别人分享快乐时,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了许多人的快乐。)
  5.小结:快乐是一种流动的空气,当你敞开心胸,快乐便进入你的心中。
  三、快乐现场:实践体验,传递快乐
  1.采访:请同学们现场采访一位同学或老师,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快乐的事,分享他的快乐,同时再把你最开心的事告诉他,让他也分享一下。(要求以说悄悄话的形式进行)
  2.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只有主动去分享别人的快乐,并将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四、快乐诊所:辨析讨论,寻找快乐
  1.小品表演《当王杉得了冠军》,引导讨论:你是如何看待小品中的这些说法和想法的?
  2.故事延伸:
  (1)请一同学讲讲《骆驼和羊》的故事。
  (2)请一同学读读《为别人喝彩》的故事。
  (3)找出上述故事中富有哲理的一段话,集体读一读。
  3.引导小结:从刚才的故事中,你又懂得了什么?其实,无论是同学、朋友,还是对手,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也就拥有了快乐。
  (揭示:当我们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别人时,我们也就拥有了快乐)
  4.友情提醒:老师在调查中发现,班中有2位同学不快乐,13人在学校没有快乐的事。同学们,你们看怎么办?请结合今天关于“分享别人快乐”的话题,每人想一句话送给不快乐的朋友。
  5.小结:将自己珍藏的美好与别人分享,用欣赏的眼光看周围,我们就会渐渐发现整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原来这么多!
  (出示图文,师生齐诵:“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庭院,敞开心胸,接纳快乐,庭院里就会鲜花遍地,充满阳光。打开你心灵的窗户,让快乐飞向四面八方。”)
  五、快乐行动:课外延伸,播种快乐
  1.布置活动一:
  快乐就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会从课堂飞到课外,从学校飞到你的家。放学后,和爸爸妈妈聊聊一天中各自的开心事,彼此分享快乐。
  2.布置活动二: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伴、家人成立“快乐协会”,并试着设计协会名称、快乐歌曲和活动方案。
  3.美好祝愿:
  短短的40分钟即将结束,感谢大家的第一次合作,如果你觉得这堂课让你获得了快乐,请给予一些表示吧!谢谢大家的鼓励!你们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放背景音乐:《快乐老家》)
   活动反思
  这是“校园开放日”的一堂骨干教师展示课。我本着求真原则,向参加教学研讨的同仁展示了一堂原汁原味、货真价实的常态课。由于是跨年级借班上课,所以课前我进行了一个“心灵之约”的小调查,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并认真分析、统计调查结果,挖掘、整理可利用的素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基本做到给每个同学机会,让他们人人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感而发。我想,正是由于我对文本的合理剪裁,凸现了品德教学的生活性,所以才有了课堂上全员参与的热情、交流碰撞的激情。
  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多次运用情境表演、互动演练,关注学生的情感,讲究体验的深度,着力营造一种与主题相融的意境,刻意渲染师生活动的现场感,从而达到了张扬个性、建构德行、提高素养的目的。课上,学生入情入境,快乐无限;课后,有许多老师纷纷告诉我,她们也快乐了一回。看来,师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共度了一段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学生没有足够的词汇就无法进行听、说、读、写,不能顺利的与人交际。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的能力就越强。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
在数学解题中,分类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题目虽然表面上看含有分类因素,但解题时,如果不急于进行分类讨论,而是首先对问题的本质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一、知基点—— 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是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实验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说明:(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元件实物时,开关必须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最大阻值处。(2)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尽量使定值
曾建平撰文指出,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文明。表现在物质层次上,它要求摒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能源形式,保证人与自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自学的前提,也是成功的关键.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由此可见,教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可 Training and
本文由衡阳大火一案引出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处理国家抚恤与民事赔偿关系问题。本文是通过比较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与民事赔偿的问题,进而比较了工伤保险与国
10月21日《东方早报》报道,如今一些家长笃信孩子上学要趁早,在上海,为了让9月份以后出生的孩子提前一年上学,家长们各出奇招,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更改孩子的户口;而一些准妈
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若干认识上的误区,推进
经常有学生抱怨:老师,我看过的作文和作文书够多的了,什么《作文辞海》,《描写宝典》,这样的获奖作文,那样的优秀习作,不知看过多少, There are often students complaining
一、问题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老师这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意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