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现状与未来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h45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ature封面:中国的科研。Nature杂志第7608期专刊文章是中国科学特辑,分析了中国科学的现状与未来。本期专刊介绍了中国科研力量的迅速崛起,并评选出中国的十大科学家(吴季、叶玉如、崔维成、颜宁、王贻芳、高彩霞、付巧妹、秦为稼、陆朝阳、陈吉宁)。中国试图领先世界的一个领域是DNA测序。此外,中国也计划在精准医学方面独占鳌头。在一篇Comment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认为,中国需要提高基础研究的质量、诚信度和适用性。而Douglas Sipp和裴端卿认为,与人们一般看法相反的是,中国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怎样管理生命科学领域伦理敏感性研究工作的经验。
其他文献
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为了科学认识海洋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把自己的青春与汗水,默默地奉献给祖国的海疆,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最近,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王凡研究员,见证了科技工作者的严谨精神与使命意识。  王凡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是我国优秀的中青年物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李挥,现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有人说,所谓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而李挥,过去30年在网络通信领域跋涉攀登,成绩卓然。此刻,他没有一丝懈怠,仍在互联网通信领域里奋力拼搏。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他一颗追求卓越的心。一句“力战网络通信”既是他为自己打气,更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不惑不惧,迎难而上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
如果几年前雾霾没有盘踞在大半个中国当“钉子户”,我们也许不会意识到,即使拥有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速度,人类知识也仍有不足,大气原本需要更多呵护。  彻底打败大气污染,当然不能靠风,依靠科技力量才是制胜关键。也因此,越来越多有志于此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感受到祖国的召唤,在科研赛道上已先行一步的张宏亮辞去了美国的教职,迅速加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运用溯源式气象与化学耦合的三维空气质量模型模拟
现任北部湾大学石油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科方向带头人的梁金禄,自1999年以来一直战斗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前线。迄今,他主力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被遴选为全国第12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他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在钦州学院创办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组建了油气储运工程综合实验室,并把专业打造成广西高校重点(培育)学科、广西
2011年7月30日,浙江宁波召开的一场新产品鉴定会,揪紧了无数人的心。在这场鉴定会上,一项名为“大豆基无醛木材工业用胶黏剂”的产品,被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显眼的名字后面,却蕴藏着极大的突破和广阔的前景。作为国内第一个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的生物基无醛胶黏剂,这一产品解决了木材加工产品中的最大问题——甲醛污染。  作为这一技术的科研带头人,朱锦夺得“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通过对这
黄文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医学3D打印研究所所长、解剖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基础医学院院长,首届“中国青年解剖科学家奖”获得者。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以及其他省市级课题40余项。现任广东省3D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5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生物医学会理事、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骨科组副组长、中国解剖学会断层影像解剖学专
“这么多年,我一直认真地生活在一个‘隐形的战线’里,这里没有硝烟,只有植物。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和的植物世界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戴上‘显微镜’,透过细枝末节发现潜在的危险。我们的‘战斗’,也是保国家的‘一方平安’。”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物检疫实验室主任印丽萍如是形容她的工作。这位与检验检疫工作、杂草研究打了近30年交道的女科学家,在时光的“雕琢”中,显得愈发坚定、自信……既有着职业女性特
邹旭东,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青年个人计划”入选者。自2006年起获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资助进入“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从事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学习研究,本科期间在国际学术会议及SCI核心期刊上共發表第一、二作者论文5篇,毕业论文获学院“十佳毕业论文”。2009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以“发明人”身份获得1项英国专利及1项国际专利授权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百年来,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下,寻医问药、解除病痛,都是寻常百姓日常生存、生活的“刚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提高,药物学研究发展为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因而成为摆在医药生物学界人士面前的一道世界级难题。但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探索,具有攻关精神的科技工作者来从事此项工作,解开一系列的难题
昌明的现代医学攻克了许多疾病,如天花等,但仍然有一些疾病尚未被攻克,至今没有有效的预防及治愈方法,如艾滋病。1981年,首个艾滋病病例被发现,后因流行与传播的严峻形势而成为威胁人类的全球性战略问题。根据WHO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球艾滋病致死形势严峻,仅2016年全球新增患病人数就达210万,新增死亡人数110万。在我国,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数据统计,艾滋病在法定传染病中死亡人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