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组合,后浪凶萌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27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颁奖仪式上,张家齐、陈芋汐身披国旗。

  7月27日,东京奥运赛场的一句解说词冲上微博热搜:“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个大。”这句话夸赞的正是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中国组合张家齐与陈芋汐。当天两人以高于第二名53分的巨大优势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
  张家齐出生于2004年,陈芋汐出生于2005年。这对“00后”姐妹花平日里被称作“奇袭组合”。论实力,她们一个是2018年世界杯冠军,一个在2019年世锦赛上单人折桂。但实际上,从2019年9月两人成为搭档起,几乎还没一起参加过国际比赛,在世界跳水界确实是一对全新组合。
  从这个角度讲,她们出现在奥运赛场,更带着“奇袭”的意味。
  7月27日比赛之前,一段张家齐在2018年的采访视频就冲上了热搜。镜头前,小姑娘语调奶声奶气,却霸气外露,毫无顾忌地放话要做“常胜将军”,还说赢了比赛会跟教练要芭比娃娃做奖励。这段采访萌化了很多网友,留言中,有人直呼可爱要“认闺女”,有人争着要给她买娃娃。3年之后,那个想要芭比娃娃的软萌妹子,终于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张家齐从小就是个喜欢蹦蹦跳跳的姑娘。“一开始的时候是我太淘气了,就是在家里的床上乱跳,妈妈不让我跳,我不听,还跳,结果床的弹簧被蹦断了。我妈看我太活泼了,就說找个地方让我发泄一下,然后就找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跳水俱乐部,去练跳水了。”
  7岁时,张家齐登上了10米跳台。在跳水队中,女子10米跳台的人选更迭速度非常快,以至于有人戏称“两岁就差出一代人”。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项目上,张家齐几乎是新星里最快出成绩的一个。
  2014年,10岁的张家齐才入选北京队,两年后,她就在全国跳水冠军赛暨里约奥运会选拔赛上,力压后来的里约奥运冠军任茜,获得了女子10米跳台金牌。2017年的全国跳水冠军赛,张家齐卫冕了女子10米跳台冠军;3个月后的天津全运会,她更是包揽了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在备战东京奥运的周期内,张家齐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国家队。随后,2017年的全国跳水冠军赛上,张家齐包揽了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张家齐迅速成长为中国跳水“梦之队”最炙手可热的新星。
  但就在所有人认为张家齐将顺利入选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台单人项目名单时,她意外落选了,落选原因让人无奈——身体发育。对于女运动员来说,身体发育一直是一项挑战,因为发育后体重的变化会让原本娴熟的技术动作变得不再行云流水。好在,她在东京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上用一枚金牌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张家齐的搭档陈芋汐,只比她小1岁,却有着超出年龄的沉稳。她曾透露,每次上台前都会先做几个深呼吸,闭上眼睛回想动作要领,然后在心里大喊我能行。一整套流程走下来,颇有些舍我其谁的霸气。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陈芋汐3岁。整整一个夏天,她守在电视机前,看每一场比赛和每一次的颁奖典礼,就跟着运动员们一起唱国歌,看升旗。每次看到中国选手登上奥运会冠军领奖台,陈芋汐都会对着电视机昂首挺胸,小小的拳头紧握着放在胸前。
  一幅幅运动场的画面,在年幼的陈芋汐心中种下了一粒粒种子。这一年,成为陈芋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注脚。她一边看奥运,一边开始练习体操。
  13年后,当年的“小不点”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她在激烈的竞争中入选东京奥运名单,征战两个单项的比赛。
  陈芋汐出身于上海的一个体育世家,从小就在体操房长大。祖父陈新熙曾是上海著名体操运动员,爸爸陈健是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体操高级教练,妈妈董春华是上海市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的副教授。
  然而,儿时的陈芋汐却并不“皮实”。她体弱多病,连喝牛奶也过敏,用她爸爸的话说就是“别人感冒她发烧,别人发烧她住院”。
  另一方面,陈芋汐的学习能力超强: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她,已经掌握了四五年级数学里求面积的章法,去参加全国数学奥赛不在话下。同时,她还是公开课上带头举手的那个娃,画起漫画来像模像样;在光启小学读书时,她当起了广播台的小主持人……
  “看着是块读书的料,那就别走体育的道了,她的体质太弱,也太辛苦。”妈妈心疼女儿,就没特意为她规划走体育专业的道路。
  抱着强身健体的初心,陈健和董春华让女儿业余尝试体操运动。南丹路上的那个体操馆,成了她儿时的乐园。
  因为体弱,陈芋汐比其他小朋友练得少,别人的倒立练10个,她大概就练2个。但没想到,她的肌肉神经发达,技术动作做几次就可以定型,常常事半功倍。同样学动作,她总能在最短时间里学会,并且高质量完成,注意力很集中,这都是优秀运动员的潜质。
  就这样,陈芋汐很快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从“陈家那个弱丫头”变成了可造之材。
  中班的时候,上海跳水队领队史美琴来体操队挑小苗子,一下子就相中了陈芋汐。在史美琴看来,她协调性好,空间感强,眼神坚定,心理素质也不错,是天资出色的跳水苗子。于是,4岁的陈芋汐进入上海体育馆少体校跳水队。同龄人要用几个月乃至更久才能掌握好的一套动作,放到她身上,可能一个月就融会贯通了。
  史美琴几乎把陈芋汐当成了孙女。她给陈芋汐采取了特殊政策,允许她走训。在无微不至的生活关照和重点系统训练下,陈芋汐不断成长。
  2018年10月,陈芋汐正式入选上海跳水队。5个月后她就因为出色的技术入选国家跳水队。她来到国家队后,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都比之前更高,基本每天都是训练到晚上七八点钟。
  业余生活中,她喜欢听快节奏的歌、吃高热量甜品和读励志小说。在她的床边,一直放着3本运动员自传。这几本书,陈芋汐爱不释手,有空的时候总是反复看。每逢面对压力,她还会和“知心外婆” 史美琴聊天,学习如何放下心理包袱。
  2019年7月17日,在韩国光州进行的2019年国际泳联世锦赛中,首次参加世界大赛的陈芋汐夺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这也是中国跳水队时隔6年后再次获得该项目的世锦赛冠军。如今,陈芋汐在奥运跳水项目上夺金,许多人并不意外。
  在本届东京奥运会赛场上,跳水、射击、体操、篮球、乒乓球等项目,“00后”们正以崛起之势,接过中国军团重任,为中国队注入新鲜血液。如今,越来越多“00后”的身影出现在赛场上,他们年纪虽小却早已身经百战,更有着敢拼敢赢的决心,期待他们在之后的比赛中带来更多好消息!
其他文献
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二千年。二千年来,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格、斗争,又互相影响、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深深渗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历史上,各社会阶级都曾用它作过阶级斗争的武器。它在中国风行一时,给哲学、伦理、文学、艺术、音乐、雕塑、绘画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巨大的影响。探索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作用,搞清它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影响,对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历史、文学史等是至关
美丽的传说会使人缅怀流失的岁月,更会使人燃烧起炽热的希望。秘鲁十九世纪末著名作家里卡多·帕尔马创作的《秘鲁传说》,就是这样一种文艺宝。  我到秘鲁以前,就读过《秘鲁传说》,当时曾为里卡多·帕尔马笔下印加子孙的聪明才智欢欣,为那些殖民地官僚和贵族的荒淫无耻愤恨,也为纯洁少女们的遭遇悲愤。当我在秘鲁的时候,我拜访了里卡多·帕尔马诞生地普罗和他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德圣弗朗西斯科。这两个地方一直是秘鲁首都
《文学评论》第五期发表许总的文章,评程千帆《古诗今选》一书,特别肯定了此书的选录标准和艺术分析。  文章说:《古诗今选》的选录标准,“是在‘注意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注意它们的艺术形式’;编选者‘希望介绍给广大读者的,乃是具有健康的、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篇章’。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本书在对具体作家或流派的品评中,极力清除了庸俗社会学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影响,对思想的分析比较统
《人民文学》一九八二年六月号《荒滩上的回忆》中写道:“满地追撵着逮蚂蚱,捉蝗虫……”其实蚂蚱的学名就叫蝗虫。不知是作者不知这两者实为一物,还是使用了一种特别的修辞手段。
拥有一百二十万订户的《讽刺与幽默》编辑部将其问世以来的一些佳作选编成辑,颇受读者欢迎。第一辑收作品一百六十九篇,书价虽然略贵了些,但购买者仍然踊跃。可惜的是,书名虽曰《讽刺与幽默》,然翻遍全书,总觉得“讽刺有余而幽默不足”,无论就一篇作品的幽默感还是就整本书说,莫不如此。娱乐性的幽默作品在全书中只有九篇,可见一斑。  生活的节奏越快,人们越希望多点轻松愉快的东西,包括幽默在内。
2020年12月16日总第435期  2020年,《环球人物》年度人物是“中国医生”。因为疫情,中国医生成了中国战士。与病毒作战,与焦虑搏斗,与时间赛跑,他们经历过生的喜悦,感受过死的残酷。在这一年,他们配得上“人民英雄”四个字。  2020年,我们采访了大量抗疫相关人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
陈铭  陈铭爱读书,包里常常放着书,一得空就拿出来读。“如果一页要读 10 分钟,那这就是很硬的书。”他把书分为软书和硬书:文学类的书是软书,适合快速阅读;讲深奥概念的是硬书,得沉下心读。和《环球人物》记者见面这天,他包里装的就是一本硬书《理解媒介》,它出自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之手,被誉为“传播学经典”。  这本书正好契合陈铭的身份。他在武汉大学给学生们讲传播学,同时,他也是“当今的媒体时代”里的
《读书》今年第五期发表了我一篇短文《何谓科普文学?》最后一段话:    “有个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列‘科普文艺’(包括科幻小说)条目于文学艺术部分……”    其中“科普文艺”是“科学文艺”之误。一字之误,却非同小可!因为我这则短文,本来就是为了反对生造“科普文学”之类名词而写的,到文末,我竟自己也生造了一个名词:“科普文艺”,这岂非自我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科普文学”是无中生有的词,“科普文艺”
12月1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日子——世界艾滋病日。  1980年,人类第一次在人体身上发现艾滋病病毒。次年6月,有关专家从同性恋群体中发现了艾滋病病例。在发现艾滋病的最初几年中,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多国都发生了“血污案”,受害者超过数万。后来,这些案件有的以经济赔偿了结,有的经过了诉讼程序,但将罪责一直追究到领导人的只有法国。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法国卫生部门的渎职,让已受艾滋病病毒或其他病毒污染
近日,自媒体人咪蒙正式注销微信公众号。一系列自媒体平台也发布声明,表示将永久关闭“咪蒙”“才华有限青年”等账号。一代流量霸主退出历史舞台。此前,咪蒙因旗下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而陷入舆论风波。当时的咪蒙只是道歉、停更,现如今突然永久性关闭,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网友调侃,“咪蒙体终结了,那碗熟悉的毒鸡汤再也尝不到了!”  标题党、反常识、身边事……以“毒鸡汤”著称的咪蒙,代表的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