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的虚构与解构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5458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构布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匠心独具,堪称经典。其中,对女主人公萨拉的刻画更是别具一格,引人入胜。随着小说情节的逐步展开,读者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采用元小说笔法的作者 在虚构萨拉这一人物,而作为小说中人物的萨拉也在虚构着她自己。再者,作者故意为之的开放式结尾,也给读者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契合了解构主义理论家德里达的“延异”理论,而且与文学解释学的“复合间性”等意义理论并行不悖,并由此形成了该小说的最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延异;不确定性;复合间性
  【中图分类号】I2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11-02
  
  英国当代小说家约翰•福尔斯(1926—2005)的后现代主义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年出版)无论在结构布局的筹划上,还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匠心独具,堪称经典。特别是作者对极具个性的女主人公萨拉的刻画,可谓处处出人意料,却又尽在情理之中。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福尔斯这部不朽之作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1 萨拉的不确定性——在延异的时空中被解构
  故事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个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故事主线是贵族子弟、博物学家查尔斯与富翁的女儿欧内斯蒂娜订婚,但后来又与出身低微的女子莎拉•伍德拉夫——她自称是一个法国中尉的妓女——发生了情感纠葛。作者故意采用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以“仿写”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观照和反思。
  在这部小说中,萨拉与那个所谓的“法国中尉”之间的关系是一条“暗线”,而她与查尔斯之间的关系则是一条“明线”。这两条线索是读者认识萨拉的性格与人品的重要依据。查尔斯的未婚妻第一次提及那条“暗线”时,称萨拉是“波尔蒂尼夫人的佣人”,是一个“可怜的‘悲剧人物’”,并且说人们给她起了很多“下流的绰号”,接着又说:“他们称她‘法国中尉的……女人’。”当查尔斯询问更多的细节时,她随即回答说:“都只是些传言而已。”
  另外一个介绍萨拉的情节是,在第六章,莱姆镇的牧师想介绍从比敏斯特来到韦茅斯镇的萨拉到波尔蒂尼夫人家當“伴侣”。牧师认为,那个法国中尉确实赚取了萨拉的爱情。但对于她是否与他有染,牧师则持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伍德拉夫小姐一到韦茅斯,就找到了那个法国中尉。她这种行为的确应该收到严厉谴责,但我听说她当时是和一个表妹一起住的。”
  然而,当查尔斯与萨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之后,萨拉本人曾经确定无疑地向查尔斯承认道:“……我把自己给了他。……因此我是个蒙受双重耻辱的女人,既是环境所迫,又是自主选择。”她还说道:“我蝼蚁不如,几乎不再是人。我是法国中尉的妓女。”
  值得称道的是,尽管作者在小说的前12章里对女主人公萨拉进行了生动的刻画。然而读者在阅读第13章之前,却始终不能确知萨拉的真实身份。在作者那支充满魔幻力量的笔下,她就像一个神秘莫测、变幻多端的鬼影,又像一个让人捉摸不透、无法理解的符号,令读者充满好奇和疑惑——萨拉到底是谁?为什么独身?她是在为那个法国中尉守妇道吗?她是否有什么隐私?她是不是被那个法国中尉欺骗了或遗弃了?带着这些问题读下去,读者在第13章里会忽然发现,原来作者是在跟读者开玩笑——在作者虚构萨拉这一人物的同时,萨拉也在虚构着她自己。
  然而,当二人坠入爱河、萨拉以身相许之时,查尔斯却惊异地发现,她还依然是个处女。此时此刻,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内心生活十分丰富的萨拉一直在虚构着自己的公众形象。“荡妇”其实是“贞女”——随着真相大白,萨拉的社会代码在变动不居的延异过程中被逐渐地解构了。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延异”,即differance。这是他自创的一个词汇。他认为,difference这个词,不足以正确而全面地表达“差异”这个概念。他将e改为a,表达的意思是将共时性的差异变为历时性的差异,也就是给空间的“异”加上了时间的“延”。这样,一个能指的意义就会在运动中产生动态的变化。简言之,延异就是产生符号的连续不断的差异的运动状态。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意义产生于符号之间的差异,没有差异也就无法使意义存在。德里达则认为,符号的差异是由延异,即符号的差异的运动,来决定的。任何符号的意义都取决于与其他符号的差异。由于延异是一个持续的运动变化过程,因此对符号意义进行确定的过程就是导向一系列新符号的运动过程。这样,符号的意义就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笔者看来,解构主义与哲学解释学的意义理论具有殊途同归的效果。针对萨拉这个人物形象而言,福尔斯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飘忽不定的影子。越往下读,读者接收到的关于这个影子的讯息就越多,而这些新的讯息就会迫使读者去对自己在前面得到的印象进行比照,从而进行新的反馈。而且,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一次新的体验。这样,文本不再是一个超验的固定结构,因为延异会不断地解构原有的意义结构。
  实际上,萨拉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不是完整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得不——或者说,无时不在一点一点地拼凑着她的形象,而这幅拼贴画的凌乱素材则来自不同人物、不同视角的只言片语。
  “碎片化”的“拼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们常用的创作手法。但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大都是在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碎片化”。因此说,福尔斯在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上采用这样一种独特的“碎片化”叙述策略,可以说的确是技高一筹。
  
  2 复合间性造成的多重视角——作者、人物与读者的对话
  福尔斯的创作实践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截然不同的文学观念。
  他在小说中以作者的视角写道:“我生活在罗伯•格里耶和罗兰•巴尔特的时代;如果这是一部小说,它不可能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显然,福尔斯对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和文论的各种思潮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认识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对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思潮的一种有意为之的积极回应。
  福尔斯不仅承认,小说的所有情节都仅仅是出自他自己的想象,而且也暗示了他并不打算像传统作家那样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写一部现实主义的故事。在他看来,小说既然是虚构的故事,因此不必煞有介事地把故事写得像真事一样。于是,他邀请读者进入到文本这个虚幻世界的“游戏”中来,与作者共同进行虚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小说的虚构并不是空穴来风,这种文字幻像实际上契合着真实事件发生的逻辑。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作者死了,”所以文本的真正主体并不是作者,而是文本本身。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小说观念,即小说的虚构必须遵循其自身的生命建构规律。
  文学批评有三类话语范式:(1)“作者中心论”,认为文本的意义由作者赋予,因此其研究重点大多是作者与社会、历史的关系;(2)“文本中心论”,以文本的内在结构和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而揭示了文本的构成规律,但作者和读者却被拒斥于研究视野之外;(3)“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在读解文本时的主体性,但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对话关系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复合间性”理论重新审视了文学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将整个文学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强调的是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局部与局部之间相互关系的探寻,以期建构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叉网络。这种交叉网络似的相互关系能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为小说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尝试提供了可能性。其主要特点是在作者与文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对话的关系。《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体现这种“复合间性”对话关系的一个绝佳范例。
  像許多其他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一样,福尔斯采用的“元小说”叙述方法,即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自己对于小说写作的预设,往往会让读者感到仿佛作者在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读者成了作者的“共谋”,并开始参与对小说的情节进行虚构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这就是“复合间性”范畴在小说创作中的体现。
  在小说的后半部,作者邀请读者一起参与为萨拉的未来命运所安排的四种可能的结局:(1)萨拉与查尔斯的“大团圆”结局,这是老式小说的典型安排;(2)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萨拉毅然出走,成为一个被始乱终弃的放荡女人,而查尔斯则与欧内斯蒂娜联姻,这使得她父亲一直想要跻身贵族圈子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3)由于命运的安排,查尔斯再也无法找到萨拉,空留惆怅;(4)萨拉在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自己人格的独立,因此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至此,读者恍然意识到,这部小说在构思上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创意——开放性的结尾为文本赋予了一种多元化解读的无限可能性。
  文学解释学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意。它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福尔斯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过程中,似乎总是在与读者进行不断的交流,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是其开放性的结局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这样,作者、文本、读者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传播网络,讯息的流动是双向的,读者需要在阅读中主动去追寻文本的意义,而在这种追寻过程中又会不时向作者提出种种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解释学的读解”。另一方面,作者似乎已经预见了读者的这些疑问,因此在下一步的文本结构安排上已经为读者插上了意义追寻的路标。这样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多向度、多层面的网络建构,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整体的生命活动。
  “复合间性”在这部小说的读解过程中的体现,就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这种对话关系。作者不是一以贯之的权威,而且叙述者的人称也在第一与第三之间变来变去。这种独创的手法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理念的旨归: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小说作法,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小说结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文本意义。一切都可以进行拼贴——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堆碎片,而且具有各种可能性。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唯科学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的必然说、决定论在这里遭到了有力的颠覆和嘲笑。从这个意义上讲,福尔斯已经超越了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模仿说。诚然,这部小说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尽管它是一面已经变形的哈哈镜。
  3 结论
  在文学理论的层面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普遍接受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的很多理论主张。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中,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的解构和不确定性,以及多层次的对话关系。这种“不确定性”和对话关系不仅契合了解构主义理论家德里达的“延异”理论,而且与文学解释学的“复合间性”等意义理论并行不悖,并由此形成了该小说的最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色。每当我们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时,都会感到作者——约翰•福尔斯在与我们对话,这就是复合间性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毅:《从文本之间到主体之间:文学意义生成的间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2] 刘悦笛:《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Multiple angle of view's fictionalizing with set at variance
  【Abstract】British writer John • Falls's novel "French First lieutenant's Woman" in aspect ingenuity alone and so on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and artistic technique, being possible be called classics. And, has a distinctive style to the heroine Sarah's portray, fascinating. Along with novel plot's gradual expansion, the reader will discover this kind of interesting phenomenon: Uses the Yuan novel writing technique the author in fictionalizes Sarah this character, but character's Sarah is also fictionalizing her as the novel. Furthermore, author intentionally for it open style ending, also kept the rich imagination space to the reader. Not only this kind “the uncertainty” agreed with setting at variance principle theoretician Delhi to reach “extends different” the theory, moreover with the literature explanation study “the compound nature” and so on significance theories was compatible, after and has formed this novel most typical, modernism characteristic from this.
  【Keywords】Latter modernism; Setting at variance principle; Extends different; Uncertainty; Compound nature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社会课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
期刊
【摘要】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层次性、直观性、丰富性、延展性、启发诱导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期刊
【摘要】 當代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集体动向和个别差异,制定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采用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团体、小组、和个别心理辅导,排除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辅导; 团体; 个别; 快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15-02    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的积
期刊
【摘要】语文与生活融合,就是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新理念的践行者,把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需要注意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关键词】 语文;生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21-01    1 语文与生活融合的涵义  语文
期刊
【摘要】 选择合适的班主任是教育孩子成才的关键。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努力塑造班级优秀的个性,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班风正、学风浓、讲文明、有自信、充满爱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 挑选;班主任;性格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8-01    有人说
期刊
【摘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使学生产生和保持积极、热情、认真、自信的心理状态,这样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就会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要激发兴趣,唤醒心理需要;培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调动情感,创设成功机会。为了学生发展,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就以发展语感为核心,构建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其目的是构建学生语感自主发展的新模式:感知─揣摩─积累─运用。阐述把语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观点。  【关键词】 语感; 语感发展; 语感发展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3-02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能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人们也将把关注和期望的目光聚焦到教师身上。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师教育能力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新时期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师教育能力外,还应具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以及相应的素质。语文教师要树立程资源观,系统优化观,潜课程观;要具备三种能力;遴选、鉴别的能力;组合、交通的能力;协调、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语文
期刊
【摘要】高中物理教师备课存在为上课而备课,备课中注重学情少,备课仅体现知识点到位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有效备课。有效备课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准确把握“三维目标”, 变备课为对话。  【关键词】 高中物理;备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