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的生活(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ma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友人
  吃完早餐,天色晴了
  远方的事物露出本来面目
  昨天,我还穿过风雨
  看一个友人,几把未完工的古琴
  横在我们中间。我们几乎绕过了诗歌史
  像两个赤脚的人
  第一次站在秧田中间的惊讶。
  我说,留下来吧,小城需要一个诗人
  和一个斫琴师。
  想起某個夏日,在一个诗人家中
  聊天,傍晚了
  几乎看不见对面的他
  身边的河水,努力的想成为一首诗
  我们先后成为黯淡的星光
  回去路上,还盘旋着古琴的第一次发声
  还在为那一次
  没有及时点亮的灯盏懊悔不已
  中年生活,如遇险境
  到了中年,我所见的江河湖泊
  皆为缓慢。那些凶险的
  湍急的,已经和我的青年时期
  混为一谈。有一次
  特意跑到长江边,进港的渡船
  已经是最后一班
  对岸的菜贩们背着空篓筐
  他们看着灯火的眼神空荡荡的
  我知道,那里曾经住过高楼
  也住过废弃的车站。生活从来不会
  通过翻涌的江水表达不满
  也不会如我此时所望的塔吊
  孤悬头顶,像随时落下的大半个天空
  语言主义的道路
  一条虚无的语言主义道路
  没有审判者。
  排着队通过绞刑架的人
  是值得敬佩的。
  在我之前,很多人献出头颅
  这需要鲜血祭奠的寺庙
  即将复活。罗汉的金身
  仿佛为我铸造。让我掌管善恶
  让民间受难的诗人们
  免于颠沛流离
  一条象征虚无的语言主义道路
  就在面前。那是“一盏灯穿越头骨的过程,①
  是岩石复活的过程”
  是烈马回到马驹
  是水成为水。我们成为我
  孤独的世上,因为我们的出现
  变得不可一世和面目全非
  注①:出自马新朝诗歌《岩石与鹰》。
  生活
  每次路过城镇和村庄
  我都想点起心里的那些光亮
  枝桠上曾经亮着的灯笼们
  此刻,黯淡下去
  只是我,还继续爱着这灰暗的生活
  有时候在厨房
  菜刀和蔬菜们,都曾为生活
  流下热泪。有时候
  在阳台,看着广袤的落日
  从我们身体剥离。
  那是长久的痛苦呀,每一条河流
  都有着字面上理解不了的疾苦
  在春天的草地上
  看滚落的,露珠的头颅
  还有着雷霆的力量。即使头破血流
  依然没有停止向前
  我爱这琐碎的生活
  习惯了琐碎的生活,一日三餐的菜单
  就是随手写下的一首诗
  在铁锅里,和滚油一道翻炒
  一个个早晨,像飞出去的一只只鸟
  上午,我想穿过那片杨树林
  高高的树梢,还挂着鲜亮的露珠
  午睡后,花园就那么空着
  长椅空着。像稿纸上空着的一句话
  所有的人都在忙碌
  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你们崇高的理想
  在天边越来越远
  下尾岛的落日
  落日带给我们新的训诫
  在每日的自我消亡中得到欢愉
  例如枯枝暂时离开
  猎豹暂时消失在原野
  餐桌前不见的猫和虎
  病房里不见的张三和李四
  一切都在广袤的时间里轮回
  也都会无端的变化
  于是记下这些:
  屋顶上的落日。破碗里的落日
  枯井里的落日,天际线深处
  磅礴的落日。木匠手中刨花的落日
  雨天的青冈栎
  又是一个下雨天
  古村落的千年青冈栎下
  没有一丝光亮
  我抬头看着它
  两个陌生人
  相遇了,没有一句话
  它看惯了枯骨
  在世间的轮回。看惯了
  草地里的蛇
  更新一代又一代
  有的名字都消失了
  我拍了拍它粗糙的枝干
  和年轻时,拍过的杉木不一样
  听不到一点
  它内心的摇摆和轰鸣
  河水两边
  刚转身,河水两边的路灯亮了
  失望极了。我是来加入黑暗
  成为它统治的一部分
  枯枝上的夜晚,河水分裂
  成为它细小的支流
  星星都很小,住在各自的岛上
  那个风雪天送双亲回家的
  外国人,他留了些孤独的句子
  在以后的夜空中,时刻提醒我
  一首诗应该是有温度的。
  像另一首诗里意外闯入的公交车
  乘客惊恐地看着窗外
  他们并不想自身成为异乡。
  该清理流水了,该把这些齑粉般的
  天空打捞起来,该为花瓣再读一遍《圣经》
  一度,原名王龙文,1980年生。鲁迅文学院诗歌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6届青春诗会。作品散见《诗刊》《十月》《星星》等刊物。出版诗集《散居徽州》《午后返程》。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所述新理念,新理念如何演绎新课堂?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要使语文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提供学生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规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落实大纲的具体范例,对教学活动起规定和制约的作用。教和学都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不能离开它。而教材的功用也必须靠教和学去实现,三者相互依存。作为教师,要搞好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解学生外,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确定教法。笔者认为,尤其要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编写体例,认识其体例特点,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凭这
布达拉宫迎来一个徽州诗人  殿堂之上剩下另外一个诗人的泪花  转世的灵童裸露在茫茫的雪野  酥油灯照不亮爱情  酥油茶留不住今生的情人  积阴德  修来世  大慈大悲地活着  活着  却还是挡不住权杖和虎皮  权杖和虎皮  带走了宽容和慈悲  退避在青海湖  我也只能是默默地看着你  天边留下无尽的 悲情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高山峡谷一路格桑亂石丛生  呼啸的风声  在颂经祈祷  我近距离欣赏南
泉坞山抓紧时间穿上暮霭的衣衫  山体上绿的和黄的,渐渐被光斑吃透。  山上的天空,漫出一波又一波的水  一粒一粒水晶,显得好奇又吃惊。  此时,丘陵上若孤立一只写诗的乌鸦  我断定,它会生出衔走水晶的欲望  若没有,我可以接下这单妄想。  一辆三轮车,从大路急速拐向小路  远看,天下大势尾随在它的身后。  就像冲浪者扯一片辽阔的海,朝岸上盖。  枝桠  春夏的茂盛绿叶藏住一些鸟事,但在秋冬  鳥窝
在风中变幻  极尽各种姿态  一种飘,脱离了母体  之后,下落  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  一种质量,方向是追求的意義  轻若浮云,装点在谁的身上  除了鸟,很充满想象  或者到红尘中,一地鸡毛  或者蘸满风雨,零落成泥  或者让每一枚羽签,定格成书的段落  上帝会听到诗的声音  不废的归途  譬如,一朵云  一片雪,一个我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把文化文学经典内容明确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新要求,是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忧虑、反思与探索的结果。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有效促使中学语文教学回到语文本位上。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文学名著,只因没有列入《考试大纲》而没有引起重视。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语文教学的本位
中国的文化是悠久的,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尤为重要。因为培养未来的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语文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具备阅读古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要自觉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本性中,有获得肯定和赞赏的需要。教师真诚赞赏的话语,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心灵感应,能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赞美是师爱的体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让他们沐浴在赏识的雨露中,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学
当语文教师最怕干什么事?如果搞一次专题调查,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语文教师会回答——“改作文”。语文教师最怕改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处于“两难境地”。所谓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就是处于选择两种作文批改方法的矛盾之中。  一种是精批细改。其做法是: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要详细地批改出达到此次训练目的的情况,以及除开训练基本要求以外整体上的诸如结构段落、内容中心、语言运用的得失情况,还要标出和改正错别字、病句等
鈴声响了,纹路稀疏  水,已没有更多的路逃向遥远的彼岸  手中的一块令牌  渗透出了斑斑锈迹  花的方向已经迷失,顺着风  可以碰见石头和一座破败之庙  苔藓告诉我  这里的雨季无法彻底隐退  我吹着口哨离开,像一个给自己壮胆的人  山尖埋葬了夕阳  那些若有若无的影子,走着走着  就和黑夜纠缠在一起了,只有星星举着火把  一张白纸上能容纳多少风雨  纸上的风雨,于纸而言,是一种假设  所有的文字